赵凤霞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尚树梅民众体育思想的来源、特征、践行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研究。主要结论:尚树梅是我国近代民众体育的主要倡导者,其民众体育思想深受袁敦礼体育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在从事体育专业工作期间,开始形成自己特有的民众体育实施理念。他主张民众体育应由学校推行至社会,由学生扩展至民众;认为体育要促进个人身体发展,提升个人修养和强化社会适应;指出民众体育的本质不能偏离教育的范畴,运动竞赛是推进体育发展的手段。他致力于改变民众对于体育的观念与认识,注重设计和选择适合民众体育需要的教材,积极探寻多元化的民众体育管理方法,目的在于力求各阶层的民众均能参与平等的体育活动。尚树梅的民众体育思想对后期社会大众体育事业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范例,对现阶段我国普及全民体育运动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尚树梅;民众体育;体育思想;体育教材;体育管理
尚树梅是我国近代民众体育的主要倡导者,他1903年生于山东利津,1923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28年毕业后,曾担任中学、师范学校体育教师,1931年任山东省省立民众体育场场长,1933年兼任山东省教育厅体育督导主任。抗战期间,他担任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学校体育组主任,中国滑翔总会主任秘书。1949年之后赴台湾,担任台湾高等体育专科学校教授兼训导主任、台湾体育场场长等职。从我国近代的体育发展轨迹来看,政府对民众体育的普及相当有限。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各省区县市陆续设立公共体育场供民众使用,但对推展民众体育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制度。自国民政府于1929年公布了《国民体育法》之后,便开始面向全国青年男女发展体育运动,《国民体育法》规定各乡镇市必须设立公共体育场,同年亦公布了《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用以指导民众发展体育及从事正当的体育娱乐活动,这一系列举措为我国近代社会开展民众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1923年召开了我国体育史上首次全国范围的体育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确定了我国体育行政组织的地位,也明示了近代中国政府发展民众体育的基本方针。《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规定各级政府应设立体育委员会,隶属于教育行政体系,并设体育督学。专门督导所辖区域内的体育活动,同时规定各省市县体育场的面积和范围,以及民众体育实施办法。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尚树梅接任了山东省省立民众体育场场长的职务。据1933年教育部门的统计,此时全国各省市公共体育场所数量以山东省居首位(79所),依次分别为河南省(66所)、江苏省(61所)、河北省(59)所。山东省立公共体育场成立于1923年,1929年更名为山东省立民众体育场。尚树梅在任职期问,按照自己的民众体育设想,本着自己的体育专业学习经历和立场,对诸多的体育场馆进行了专业化的管理。他对山东省的体育概况了如指掌,无论是运动场地设施方面还是体育机构与团体方面,他都能提供详细的数据和运营管理的实况说明,他不仅是各省市体育专业主管成员之中最具专业素养的体育官员,其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肯定。在长期的民众体育管理与实践活动中,尚树梅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众体育思想。
1.尚树梅民众体育思想的来源
尚树梅就读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高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该校于1917年成立体育专修科,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4年,尚树梅在北高师体育专修科接受了完整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该校体育专修科从成立之初就以培养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体育师资为主,以培养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体育学术为辅,毕业的学生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学校及教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该校的体育专修科与当时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并驾齐驱,同为中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的起源地。北高师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学、术科并重,技术方面注重典型性的同时也兼顾普遍性,目的在于养成学生使用多元教材的能力,理论方面注重体育原理方面的教学、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的运用、体育行政及领导能力的培养等。尚树梅在北高师求学期间,恰逢我国著名体育家袁敦礼先生担任体育专修科主任。由于受美国体育教育思想影响,袁敦礼在北高师倡导教育化的体育,以教育目标为体育的上位目标,主张采用自然活动的体育内容以及人本主义的体育方法,并强调体育师资为推行体育的根本。其不反对竞技教育,但对竞技运动持有相当保守的态度,北高师体育专修科的办学特点,对尚树梅民众体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后期,尚树梅也以袁敦礼的教育化体育思想为基础,并将其移植和运用到民众体育思想领域。1923年公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对全国民众体育实施办法有明确的规定,尚树梅依据此方案的基本思想与要求,探索出了自己在山东省推展民众体育的主要方法。《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分为《省市、县市体育场之营运管理》与《体育實验区推展民众体育》两大部类,前者主要通过各级体育场主导,提供12项原则由各级体育场加以落实,后者则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各省市指定一个专门的体育实验区,设在体育场内,这些政策性的法规直接影响到尚树梅民众体育的推行进程,也对其民众体育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尚树梅接受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背景和后期国家层面出台的体育政策影响的角度来看,其民众体育思想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承袭北高师体育专修科的学风与传统,尤其是深受袁敦礼体育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产生了将教育化的体育移植到民众体育领域的思想和行动。二是他在从事体育专业工作期间,依据全国体育会议的决议,汇集全国体育专家学者的智慧,开始勾勒出自己独有的民众体育实施理念。
2.尚树梅民众体育思想的特征
2.1主张民众体育应由学校推行至社会,由学生扩展至民众
尚树梅的体育思想与“体育教育化”联系密切,就体育目标而言,他非常认同1923年全国体育会议通过的国民体育目标,这些目标主要表现在:供给国民机体充分平均发育之机会:训练国民随机运用身体以适应环境之能力;培养国民合作团结抗敌御侮之精神;养成国民狭义、勇敢、刻苦、耐劳之风尚,以发扬民族之精神;养成国民以运动及游戏为娱乐之习惯等。依据这些目标,尚树梅将民众体育目标区分为身体方面、教育方面和社会方面三个层次。在身体方面,他指出要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育,身体姿势与动作自然优美,身体保持健康,肌肉感觉灵敏与适应生活所需,以及培养生活所需的运动技能等。在教育方面,他提出要以养成健全的国民为前提,要适应职业生活,养成卫生习惯,富有正义感、勇敢和忍耐的精神,增进观察、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在社会方面,他倡导要让社会有活泼与生气,通过体育改良社会风俗习惯,充实社会经济,培养和谐一致的精神。
尚树梅通过总结历史的发展,发现“孔子的六艺为文武并重,以期平均发展,唯科举制度之后,以文取士,相沿成风,以致国民体育日衰,甲午战后外侮凌虐,国势不振,为一雪东亚病夫之识,体育开始加强提倡,然仅及学校,未普及于一般民众,北伐统一之后,政府提倡体育不遗余力,各省市努力配合,日渐普及,收获颇宏”。由于其体育教育化思想不只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尚树梅借助于在地方体育行政任职之时,利用与民众接触的机会,大力推行其民众体育朝向教育理想落实的进程。尚树梅引用杜威“教育即生活”来说明民众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人人均应接受教育的指导,必须接受经验的改造,体育是教育的一环,所以“体育即生活”便可成立,而社会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民众体育就是民众生活,他得到的结论便是“人人都应参与体育”,也就是说,民众体育是“一般应该受而未受学校体育的青年和成年人,及受过不正当或不充分的体育训练的青年和成人,应该受的体育”。因此不难发现,尚树梅的体育教育化思想的确不限于学校教育范畴,体育教育不仅只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一般民众。体育的对象不只是学生,体育的价值在于使一般民众受惠。
2.2认为体育要促进个人身体发展,提升个人修养和强化社会适应
尚树梅倡导体育教育化,完全站在培养个人走向完人的角度,希望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不但能训练个人在身体方面的健全发育,而且注重个体在生活方面所需要的技能及其社会适应。在教育心理与个人修养方面,他希望通过体育能培养出具有控制情绪、能独立判断的个体,至于个人在社会适应方面,他也期望借助体育的手段,使个体能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这使得当时学界对体育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辛苦的身体锻炼,而是认识到体育具有诸多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功能和影响。尚树梅将体育的本质定义为:“改良人的机体以适应其生活的需要”,他认为脑力与体力相辅相成,徒有脑力而无健全身体,将难以参加社会实践,只有体力而无脑力,则会缺乏体会社会实践的能力。他列举了卢梭、洛克等人的体育思想,阐释了“金钱万斛,难买一健康”的内涵。
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尚树梅发现人类的生活逐渐被产业制度所限制,社会适应能力变得低下。他进而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认为产业制度的发展剥夺了人类参与天然活动和大肌肉运动的机会,使人终日参与脑力方面的精神作业和小肌肉的运动,以致一般国民的身体有早熟和早衰的现象发生,既妨碍了神经的作用,又增加了过度疲劳的危险,甚至会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因此他出于强化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指出推行民众体育已势在必行。尚树梅已经认识到普通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性不亚于学生,尤其是在工业生产已逐渐由机器替代的形势下,鼓励普通民众参加体育活动更是刻不容缓。
2.3指出民众体育的本质不能偏离教育的范畴,运动竞赛是推进体育发展的手段
尚树梅非常关注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他指出:“体育有如何的重要是一回事,如何从事正确的体育又是另一回事。”就体育的本质而言,他将体育定位在教育范畴之内,也就是教育目标是体育的上位目标,体育可以发挥教育意义上的特殊价值,体育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可以用来训练一般人的身心,而非培养体育技术和技能良好的运动员。在尚树梅的民众体育思想里,举办运动竞赛的主旨主要是利用竞技运动的方法,唤起群众对于运动的兴趣,促进其不断进步,使体育得以普及和推广。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尚树梅看来,这时的国家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日本在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强占了我国东北,为争取国际地位的平等,必须使国民具备强健的身体,为了打倒帝国主义,他认为绝非依赖少数获得锦标的运动员就能取得成功。因此,尚树梅提出举办全国性质的竞技比赛有两种意义,一是检查体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二是向全体民众做宣导,至于个人或团体的胜负,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他指出,运动会的结果必然会产生最后的优胜者,并给予其最光荣的奖誉,然而,这并非举办运动会的最终目的,而应注意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作为民族自救而救人的准备与觉醒。从尚树梅关于体育本质的认识中,可以推断出他将运动竞赛看作是推进体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夺取锦标并非是体育的本意和主旨,他对民众体育本质的理解也偏重于适应时代、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上。
3.尚树梅民众体育思想的践行
3.1改变民众对于体育的观念与认识
根据尚树梅的调查与分析,他发现一般民众不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甚至持排斥的态度,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一是不知体育为何物;二是受到旧礼教影响,视体育为非礼;三是以为讲体育者乃标新立异:四是领导阶级未能積极支持;五是主管教育的机关藐视体育。”毋庸讳言的是,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偏重于学校,而在国民教育并不普及、民众视野尚不开阔的环境下,要让体育活动普及到民问,并不容易,尤其是体育活动绝大部分均是舶来品,或是对传统体育进行改良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民众尚不知道为何要参与体育活动,这些原因成为推行民众体育的最大障碍。鉴于此,尚树梅发现推进民众体育,既要符合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也要迎合民众的心理。他提出:“要适合经济条件,迎合民众的心理,以全区为学校,全体人民为学生,以劝导辅助教授为始,自动自制为终,并实验与推行并进。”可见他倡导将一个区域视为一所学校来经营,将该区域的居民视为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设计体育活动,采用劝导与辅助的态度加以教授,使用自愿与自制的体育制度,使该区域的所有居民都能参加体育活动,也就是将他熟悉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运用在民众体育事业的推进之中。
为了落实他心目中的民众体育理念,实现民众体育的主旨,尚树梅主张从“改变民众习惯”人手。因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之后,便不容易改变。尚树梅则依据体育学理的观点,认为人具备可塑性和理智的能力,体育活动则有助于不良行为的改变。在他看来,可塑性是人类依靠教育、行动改造其心性,人的先天的本能可以顺从经验环境而变化,不过人的这种本能需要在中年以前就要被激发出来,中年以后的可塑性就不大了。至于理智的能力,尚树梅认为是人思维、反思、反省、判断和批评的能力,人类能支配情感,驾驭欲求,人在少年时期顺从能力较强,到了成年之后,由于见解增加,就会评论人情世故,不会盲从人与事,这就是人的理智能力。因此,他认为民众在具备可塑性和理智能力之后,才可以改变其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与认识,就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的过程之中,体验到体育的魅力与价值。
3.2设计和选择适合民众体育需要的教材
对于在推进民众体育过程中体育教材的选择问题,尚树梅主张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实行,要了解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形式与特性对于体育教材选择的影响。例如对于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来说,虽然偏重于身体活动,然而大多枯燥乏味,不合乎本性的教育,而有些从事工商业的民众却无暇运动,乡村的农民更不知道体育为何物。因此,如何因材施教,将体育普及于全体民众,设计适宜的体育教材,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另外,他也认为对待体育的内容,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去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探讨,例如对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探讨,对各种运动现象的原理与原则的认识等,都是尚树梅推行民众体育时相当重视的重点工作。
尚树梅将一般体育教材分为自然活动与不自然活动两类,前者来自人类进化的过程,比如攀登、游猎等自然活动,又有模仿自然活动的内容,例如模仿体操、游戏、舞蹈、田径、球类、民俗运动、国术等;后者则多半是用来训练军士所用的,以养成服从的习惯,一举一动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有一定的步骤,例如太极操、矫正体操、器械操、瑞典体操、德国体操、军事操等。不过尚树梅并未授意民众非选择哪一项不可,而是主张可以采取自愿和自动的方式进行选择。为了使体育教材更加适应民众的需要,他认为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应抄袭或者模仿,凡适合于甲国者,并不一定适合于乙国,而必须依据于自己的民族特性、民族思想以及习惯信仰等因素进行研判。尚树梅认为不论是来自欧美的体育活动或是中国固有的体育活动,均有参考的价值,但在参考时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他指出在选择民众体育教材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要适合民众的兴趣;二要适合民众的年龄、性别、体型及运动能力;三要配合生活及社会上的应用;四要多采用自然活动,以符合教育的价值:五要控制教材的分量,以提升体育活动的效率;六要能启发民族精神;七要多采用含有快乐成分的运动项目:八要使用含有改造习惯和陶冶团体精神的教材:九要多设计个人体育活动;十要采取渐进的方式增加教材的深度。”为实现这些原则,尚树梅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与研究,为民众体育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尚树梅在山东任职时,曾对民众到场运动的锻炼情况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锻炼者平均每日约900余人,其中军警占35%,学生占23%,儿童占15%,公务员占10%,农工占8%,商业界占6%,妇女占3%。以季节来分,春夏秋三季最多,冬季次之。以运动项目来分,春夏偏网球、排球与田径,棒球垒球次之,秋冬以篮球、足球为多。”这种量化的统计与分析,既考虑到了季节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也了解了运动参与民众的社会背景,这些资料均可以作为改进社会体育内容的有效参考。尚树梅在管理山东省立民众体育场时,将其内部工作人员分为体育指导、体育事务、体育研究、体育宣传四个组。其中体育研究组的工作以调查研究为主,为普及民众体育活动提供决策。他主持设计了乡村游戏调查表,对山东省各县的乡土游戏进行了调查,整理后获得乡村游戏近百余种,并特别开辟了乡村游戏实验场,安装乡村游戏器械,体育指导组召集当地儿童参与实验,工作人员详细观察体育游戏的性质是否有益于参与者的身心特点,最后做以内容上的取舍,编订成册,由体育宣传组负责推广宣传。这种本土化的方法,既可以寻找出最具体、最适合、最直接和最亲近民众的体育教材,也可以促进全体民众体育活动的普及进程。
3.3探寻多元化的民众体育管理方法
在社会经济条件并不充裕的条件下,推进民众体育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尚树梅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体育素养。他一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行,力主二者相辅相成,借此积极探寻多元化的民众体育管理方法。他主张通过开设师范学校附设体育科或举办短期训练班培养民众体育服务人员,分期设置全国各省市县区乡村的体育场或相关体育设施,设立民众体育实验县及实验区并逐年推广与普及,开放学校运动场和修建民众运动场所,调查国内固有的国外新创的体育活动,经研究、实验,必要时可经过改造后推行使用。他倡导利用媒体宣传民众体育的功能以引起民众的兴趣,提出政府要奖励推进民众体育有功的团体或个人。他强调各机关、团体、企业机构均应推动民众体育,支持研发民众体育用品的厂商或个人等。这些民众体育管理办法有些是立即可以付诸实施的,有些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财政的支持。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管理办法中,并未见到消极的埋怨和指责,或出现将问题抛给上级管理部门的单一做法。尚树梅能从实地出发,自己发现并解决民众体育推进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的专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在运动场地的管理方面,尚树梅表示,中国的体育推进原偏重于学校,至北伐统一之后,民众逐渐改变旧的观念,参与运动的人数逐渐增多,但体育场地设备仍然不足且偏远不便,是导致民众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1931年第五届华北运动会在山东举行,山东省政府将旧的场地扩充至四周有看台十二级,整个运动园区分为四个部分,西面为四百公尺的田径场:中问为四面排球场、八面网球场,东面为足球场、棒球场及五面篮球场;北面为儿童游戏场、健身房、行政房舍等,总占地面积达百余亩。这些设施类型繁多,占地面积浩大,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难度很高,尚树梅对此进行了专业的管理设计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观念里,民众体育管理的范围,应指“民众生活之所在,即民众体育之所在”,大致有民众体育场、游泳池、滑冰场、公共健身房、日光浴所、公共游戏场所、公园运动场所、农村体育部、青年会体育部、残障组织体育部、国术馆等。
尚树梅同时也非常重视体育宣传管理工作,他在担任山东省立体育场场长期间,对民众体育的宣传管理已有详细的规划和做法。他将宣传工作分为标语、电影、报纸、刊物及广播五类,其中以刊登报纸的效益最大,其刊登的资料均由体育场方提供。标语、电影的宣传方法也颇具效力,他将标语牌分置在各大街口、娱乐场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将宣传媒体提供的宣传电影在戏院开演前进行放映,通过广播电台播放各种活动竞赛的报道。为了使体育宣传管理方法更为有效,尚树梅将所举办的民众体育竞赛活动宣传人员分为临时组与长期组两种,临时组指导员主动召集游人及儿童,临时领导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属于随机的性质。长期组则是由运动场管理方事先提出比赛规程,分别函告参与方并登报公布、征集各机关团体参加,其比赛时间通常设定在周六下午或者周日上午。这些细致到位的体育宣传管理方法,確保了民众体育活动的顺利组织与开展。
4.尚树梅民众体育思想的社会影响
4.1为我国民众体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尚树梅将民众体育视为社会体育的重要一环,主张通过新兴的体育理论,加深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在尚树梅的整个体育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尝试运用新兴体育理论对民众体育进行推展和革新,其目的是让民众体育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探寻科学化、教育化、普及化的新道路。尚树梅具有进步的体育观,强调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普及民众体育。他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民众体育理念,并将其改造和修正,使之适合国内民众体育的现状和需求。尚树梅作为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代表者,在自己的体育实践中,尝试将生物学、教育学等理论融入自己的民众体育思想,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实践和研究,其成果丰富了体育理论研究的素材。尚树梅系统的阐述了民众体育的目的,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职业经验,设置了适合中国民众特点的体育内容。他注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按照中国大众的身心特点和体育需求制定体育方案,选择体育方法,将难度较大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软式化处理,使民众体育内容更有针对性。他系统的民众体育理念和实践体系,为我国社会体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2为解决我国民众体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尚树梅在民众体育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对当时中国民众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制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面对民众体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尚树梅指出只有在“男女平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他将女子追求平等体育权利引入到女子诉求教育权利均等的场域中,认为如果女子连基本的体育权利都不如男子,是根本谈不上其他权利平等的。他倡导实现男女两性平等,是国民获得应有体育权利的基本取向,在体育这样一个传输公平、倡导公平、践行公平的领域,民众体育的权利更不应该受到伤害和挑战。至今,关于两性平等的观念在体育领域中的探索与争鸣仍然在持续。尚树梅从两性平等的视角出发,为保障和维护民众体育权利寻求根据和理由,并且将这一理念付诸自己的职业历程,体现了近代中国体育工作者为大众寻求独立的、有尊严的体育权利执着奋斗的精神。
在面对我国民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时,尚树梅还特别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解决民众体育发展问题的关键。尚树梅认为体育是锤炼和塑造民众良好性格与品质的最好方式,可以训练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他将体育视为文化时代最优良的伦理社会实验,认为如果辅以合适的体育方法,可以使民众的道德品格和文化修养受到良好而全面的训练。在今天看来,通过强调协作互助、性别尊重、公平公正等体育道德要求,可以弥补民众体育容易偏向竞技化方向的缺陷:通过学习科学系统、丰富多元、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知识,可以认识民众体育理论存在的不足。无疑,道德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是民众体育变革与发展的长期主题与动力,也是解决我国民众体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4.3为我国民众体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指导
在我国民众体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上,尚树梅认为,中国民众体育体系不够完备和比较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指导、专业方法、专业管理和专业观念。因此,要完善我国民众体育体系,就要尝试在社会体育领域内对上述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在专业指导方面,尚树梅指出要在确保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基础上,开设体育专业学校,保证专业体育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在专业方法方面,尚树梅提出要针对民众体育的规律和特性,探寻适合中国民众身体特点和学习特点的专业方法。在专业管理方面,尚树梅倡导要对社会体育管理机构进行革新,他认为中国民众体育事业之所以非常落后,主要原因是缺失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行政和群体管理机构,并指出这一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弥补。在专业观念方面,尚树梅指出要从民众体育文化观念更新的角度来设计民众体育体系。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尚树梅的民众体育观,不仅彰显了中国民众追求体育权利的精神,而且扩展了民众体育的范围。在新时代要求保障民众体育权利的背景下,尚树梅的民众体育思想,对于革新现行的民众体育体系,开展专业化的民众体育活动,进行系统化的民众体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5.结语
从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史来看,尚树梅推展的民众体育,对后期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尚树梅的民众体育目的在于力求各阶層的民众均能参与平等的体育活动。由于民众体育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且深入基层,因此,在其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极多,但尚树梅能合理使用自己的专业素养,设法突破各类困境,虽然未能一一克服,但却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尚树梅的民众体育思想承袭了北高师体育专修科的作风,将体育教育化的思想引入了民众体育的领域,将体育视为民众教育的一环,希望一般民众也都能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平等机会,也能享受参与体育活动所达到的教育目的。他将学校体育的模式延展到了社会体育领域,把民众视为学生并予以正确的体育指导,并期望通过这种途径使民众身体素质、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实现理想化的提升。他从实际出发,认定竞技运动仅仅是推进体育的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为了落实民众体育的理想,他在推展民众体育之时,形成与树立了独特的体育管理理念,对后期社会大众体育事业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