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建筑柔性边界在设计中的应用

2017-04-05 21:41吴炳南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边界空间

吴炳南

摘 要:本文试图从空间视觉的角度出发阐述建筑与环境边界的关系,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环境中,空间的更有效利用显得更加重要。柔性边界处于建筑实体与环境景观的交界处,通过边界的柔性设计,营造一个整体的人居环境,形成一个较高品质的人居空间形态。

关键词:边界;柔性边界;空间;空间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环境中,空间的更有效利用显得更加重要,因而人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某个建筑物,而是将建筑物融进城市环境空间,从而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考虑。充分利用有效的边界设计,创造出更多的渗透性的空间,实现更加高效、紧凑的城市环境空间。

1 建筑边界

所谓的“建筑边界”是指在建筑实体与外部环境的衔接部分,它可以是空间、实体或者是某种分界带。一方面,通过围合形成建筑体或者一个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环境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它也是环境景观的边界。不同的建筑边界有不同的形式,可以单单只是建筑外墙,这样的边界形态清晰可辨;也可以是一个空间,与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的地带,这样的边界就比较模糊,没有实体的分界线,是环境与建筑的过渡区域。在空间的利用上,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我们将这样的边界区域称为“柔性边界”。“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们常常能起到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和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轻松自如。”[1]

2 柔性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柔性边界在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柔性边界的作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2.1 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空间利用价值

柔性边界处于建筑实体与环境景观的交界处,通过边界的柔性设计,能够将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联系起来,空间的功能作用相互渗透。室内空间向外延伸,扩大室内空间的空间形态,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可利用率。室外空间向内延伸,将环境景观引入内部空间,提升内部环境的品质。柔性边界的交织部分便成了共生地带,使得建筑空间在城市环境中形成自然的空间形态。空间的延续使得建筑物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而是融合在环境空间中,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可达性,营造一个整体的人居环境,形成一个较高品质的人居空间形态。

2.2 与环境的融合,增强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

柔性边界与环境的融合,可以将建筑空间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减弱建筑实体与城市环境的空间差异,同时消除建筑实体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突兀感。当新旧城市建设时,柔性边界起到调和作用,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建筑表皮设计中,柔性边界也起了积极的调节作用,亦可增强整体环境的层次性。在建筑空间的形式美感上,柔性边界的存在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2.3 增强城市的亲近感,满足人居需求

人工砌筑的高大堡坎、院墙、围墙这样的刚性边界,让城市显得更加冷漠与孤独,柔性边界的“开放性”使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让空间更加亲近自然。

3 柔性边界设计的启示

3.1 空间的渗透

通过空间的相互渗透方式形成柔性边界,包括视知觉渗透、行为渗透及自然景观的渗透。

知觉渗透是通过对空间认识的延续性和顺序性,使人们对边界感知产生转移,形成一个渐变的视觉过程。边界形成的渗透,引导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形成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转换过程,渗透是结合了时间和运动的边界作用。在形态上,知觉渗透使建筑边界以透视变形、结构转折、界面开发的形态来引导,同时也相应地暗示了某种停顿。总之,是在视觉上将不同的空间形态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边界的开放性为行为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不同的行为活动多可以在柔性边界进行。这样的行为活动充分体现了柔性边界的相互渗透性。例如,在开放式的建筑廊道举行某些活动,由内向外延伸、渗透,始终是在建筑空间的感觉。这里的行为活动,已经将建筑内部和外部完全融合。

通过柔性边界的渗透作用,使建筑物和环境景观相互融合,满足人们渴望自由、亲近自然的愿望。

3.2 空间的转换

通过建筑边界的空间相互转换,这样的转换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当阳光充足的时候,人们喜欢到建筑周边进行一些室内活动,长期的户外生活要求那些室外空间具有室内的形式和性质。因而建筑边界不再是刚性边界,而是与内部空间相互渗透,一起构成建筑。通过对柔性边界形态、尺度、表皮等方面的设计,使得外部空间如同建筑的内部形态,形成空间的融合。建筑空间或是城市空间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彼此同构、融合、延续。模糊的边界造就了内外空间的渗透,使建筑与环境得到更好的融合。

4 柔性边界的空间渗透方式

4.1 界面渗透

界面是建筑物的具体边界,用于分割空间和界定空间。界面的性质影响着人们感知空间的体量感、视觉形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渗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界面的存在形式。

设置与外部空间环境直接链接的通道、平台,形成不同层次的建筑入口,增强空间的延续、渗透;景观环境中的綠化,水体直接贯穿或是延伸至建筑内部,减弱建筑边界的隔离作用,形成室内外空间形态的融合延续。

4.2 空间渗透

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汇空间,这样的边界以空间形态处于环境中,相对削弱了它本身的作为边界的功能。它代替实体界面,用空间来分割空间,必然使之分界线软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处于模糊区,既是室内空间又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

利用向外延伸的边界空间形态,建立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渗透。利用建筑的内凹空间形态,建立与环境空间的融合关系,常采用底层架空、局部架空等凹入式的空间形态。将底面架空,空间完全融合到环境中去,绿化便可以延伸到建筑内部,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利用柔性构件的边界形式,在建筑外围形成新的空间形态,这样的半公共空间既有一定的敞开性,又有一定的私密性,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使建筑内外空间完美融合。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这样称:“使我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人们早已习惯将灰空间运用于建筑设计和场地的营造之中,用来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07,171.

猜你喜欢
边界空间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创享空间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