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负面新闻报道探究

2017-04-05 19:26黄兴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纸媒新媒体

黄兴

摘 要:受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报纸的发行量不断萎缩,广告收入逐年减少。在复杂的媒体生态下,纸媒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不断挖掘内容的最大价值,负面新闻的深度报道成为纸媒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有力手段。本文从纸媒负面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发展现状以及报道中应遵循的原则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分析,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纸质媒体如何进行负面报道的新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负面报道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以报纸为首的纸质媒体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报纸发行量不断萎缩,广告收入逐年减少。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纸媒一度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希望通过挖掘新闻内容来应对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等优势,而负面新闻无疑是深度报道中最能吸引读者注意的部分。

1 负面新闻报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学者张威在《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中是这样描述负面新闻报道的: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事件往往是负面报道的报道重点。对社会内容的负面报道,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引起公众关注,从而起到警醒的作用。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与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批评当局的政策,强调的是变动、反常和冲突。

由于负面新闻关注的重点是社会中不为常人所知的社会问题,往往易产生轰动效应,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报道价值的作用在于:一是保证新闻宏观的整体真实。新闻媒体有责任为受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而且应从宏观上保证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只报道正面的,必然会导致内容的缺失,也就很难在宏观上和整体上保证其真实性。而对于受众来说,某方面信息的缺失,可能会对其生活的各方面造成不良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二是行使社会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媒介传播重要的职能之一,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有责任对社会问题进行监督。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就更需要媒体发挥其监督作用。三是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媒体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在负面新闻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分析新闻事件,引导社会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公众对新闻产生误读。

2 负面新闻报道面临的现状

从保证新闻客观真实、进行社会监督以及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三个方面来看,负面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负面新闻报道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2.1 我国负面新闻报道面临的诸多困境

纸质媒体负面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思考:

(1)我国的新闻传统“报喜不报忧”。相较于西方盛行的揭丑报道,我国的新闻报道更倾向于报道正面新闻,“报喜不报忧”已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常态。这一报道传统使得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正面新闻,而忽视了对负面新闻的挖掘。不少负面报道因为记者本身的主观臆断而未被发现挖掘。

(2)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负面报道的报道重点往往是犯罪、丑闻、性攻击、突发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事件,有些新闻内容过于敏感,可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或是报道时机还不成熟,提前报道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面对这样的情况,新闻媒体通常会采取“新闻扣押”的方式,许多好的负面报道也因此被埋没。

(3)记者采访的合法性。负面报道涉及的主要是社会敏感话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侵犯报道对象的现实利益,尤其是对企业的负面新闻报道,往往会损害企业形象,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涉事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通常会拒绝记者的采访,并百般阻挠真相曝光。记者采访难度大,危险性高,采访的合法性无法得到保证。

2.2 负面新闻报道产生了负面效应

负面新闻报道不只具有正面效应,在报道实践中其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

(1)过度渲染,造成价值误导。负面报道聚焦的是隐藏得较深、不为公众所知的事件,这些报道通常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部分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提高发行量,常常采用夸张或煽动性的语言,对事件的部分细节描写极尽夸张之能,这样容易误导读者。

(2)哗众取宠,走向低俗化。部分负面新闻报道为了吸引眼球,过度娱乐化,导致新闻沦为低俗新闻。比如,近期发生的明星出轨事件,部分纸质媒体娱乐版进行了整版报道,具体描述了出轨事件的全过程,以此来抓住读者眼球。媒体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不仅使新闻事件完全低俗化,更有损媒体形象,进而降低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3)追求效应,导致新闻失实。媒体为了使新闻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常常夸大事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无中生有,刻意歪曲采访对象的回答,以求达到吸引受眾的目的。这样做明显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也是对公众的一种欺骗。

3 负面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减小纸媒在进行负面新闻报道时遇到的阻力,同时避免负面新闻产生的负面效应,实现新闻报道价值最大化,在报道中应该遵循四点原则:

第一,理性报道。纸媒在负面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应遵循理性原则,避免过度渲染。尽量不使用侮辱性、诋毁性、煽动性的语言去描述、评价事件。新闻媒体要理性看待和分析新闻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敢于承担媒体和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肆意炒作,扩大社会矛盾,更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分裂舆论、推波助澜。

第二,正确导向。在社会转型这个矛盾凸显、人心浮躁的敏感期,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恶性事件发生后,媒体首先要做的不是追求新闻时效性,而是要冷静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判断评估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舆论,明白当前社会什么应该倡导,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应该赞扬,什么应该批评,这样在选择报道角度、深度等方面才能抢占先机,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媒体是非颠倒、人云亦云,或者模棱两可、沉默失语,那就是失职的表现。

第三,控制数量。负面新闻不能不报,但也要注意报道的篇幅、稿件的数量、报道持续的时间。适量的负面新闻可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过多的负面报道则会引发社会恐慌,反而不利社会稳定。只有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才会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部分敏感问题频发。负面新闻报道在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上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负面新闻已经成为纸质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有力手段。我们也应该看到负面新闻的报道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有时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纸质媒体对于负面新闻不能抱有畏惧心理,但是在报道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理性客观地报道,这样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洪其.对“负面报道”要有正确认识[J].青年记者,2008(07):13-15.

[2] 戴恒曙.让“负面报道”产生正面效果[J].新闻世界,2009(11):89-90.

[3] 周瑞.浅谈负面新闻及其正面操作[J].今传媒,2011(09):55-56.

[4] 吴明巍,张永春.揭开负面报道的面纱[J].新闻传播,2014(02):197.

[5] 李旸.如何正向引导负面新闻[J].新闻传播,2014(03):81.

猜你喜欢
纸媒新媒体
论当今网络对纸媒的影响
我国纸媒转型突破方案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