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美玉
九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宏愿,阐述了文学艺术对于陶冶情操、欣赏美、创造美的作用。今天,我们重提艺术教育的话题,对于审视当下中国艺术教育、改变怀揣功利性动机的世相颇具意义。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老师陈曦于1984年出生在沈阳,他三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七岁登台表演,十二岁举办独奏音乐会,十七岁即获得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小提琴比赛银奖(当年最高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跟随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到赴美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学习,陈曦以自己从小学习音乐的经历概括了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西方国家注重艺术环境的熏陶,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而中国家长常常有些急功近利,希望孩子从小掌握十八般武艺,给孩子选择的艺术学习种类过多。”
小提琴演奏家的音乐路:完成父亲的心愿
记者:你是怎樣走上音乐之路的?
陈曦:我父亲从小喜爱艺术,但因为当时正处“文革”时期,他学艺术的过程比较艰难,所以他特别希望我子承父业,或者说去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业,于是在我出生之前,他就已经想好让我拉小提琴了。听母亲说当我刚出生被抱出产房时,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看我脸长什么样,而是先拆开包裹看我的手指长不长。我从小就被父亲引导着听音乐,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听音乐,他特别希望我往这方面发展。
记者:很多艺术大师的父母都比较严格,你的父母也是这样吗?
陈曦:我的父母也比较严格,因为音乐尤其是演奏艺术对童子功要求特别重要,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着急的原因。如果不从小掌握一些有用的技巧,那你以后在音乐道路上是没有办法发展下去的。
和郎朗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氛围很重要
记者:在艺术道路上你有没有产生过逆反心理?
陈曦:从来没有过,可能我比较另类,又真的喜欢音乐,还有环境也特别重要。我和郎朗是在沈阳一起长大的,当时我们不是在我家就是在郎朗家拉琴、弹钢琴,父母和家长也在讨论音乐。我觉得这种氛围特别重要,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出一个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小时候,我一直以郎朗为榜样,假如朗朗跟我说他今天练了八个小时的琴,而我只练了六个小时,我就会觉得自己练得不够,便会立刻去追赶,从不会说自己练的时间足够了,或者抱怨练得太久很累。
中西方音乐教育差异:西方人从小受艺术熏陶
记者:你认为西方的艺术教育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陈曦:西方人接受艺术教育要比我们早很多,而他们最早接受艺术教育的地方是教堂,几乎十个欧美人中有九个都会进教堂。我在美国时经常去教堂,虽然我不是虔诚的教会成员,但教堂里的壁画、建筑、播放的音乐、人们唱的赞美诗等都让我感到震撼,或许教堂是最好的接触艺术的地方。
在教堂唱歌的人都带着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去唱,而且每个人去教堂都非常正式。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从小就在这种氛围当中长大,从小就有了对音乐和艺术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家、美术家都是以宗教题材来创作的,宗教会给人很多的启发。据我所知,在国外音乐和美术是每个人必须要学的。
我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个跟我一起学小提琴的同学,我问他来自哪个音乐学院,他说自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的是化学专业。毕业之后,他一学期拿了六十四个学分,而我们的要求是一学期拿十六个学分,他主修小提琴,但他什么都学,包括希腊语、希伯来语,还兼职给别人弹钢琴伴奏,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说自己被哈佛大学护士学院录取了。
还有另外一位学小提琴的同学,算是我的师妹,她是韩国人,毕业之后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现在已经拿到牙医执照了。所以说在西方,人们接受的是全面的教育,而且想学什么随时可以换。
给家长的建议:不要为孩子选太多艺术种类
记者:不管是家庭环境还是朋友圈子,氛围确实很重要,但很多家长在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你怎么看?
陈曦:首先我觉得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学的东西太多了,孩子一大早起来学英语,接着还要学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家长应该理性地选择一两样就够了。
其次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方法要正确。社会上很多培训机构说是培养兴趣爱好,但很多不正规。有一次我陪一个朋友去商场的琴行试课,那儿的钢琴老师让我随便弹,弹错无所谓。但在我看来,这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底线,虽然孩子听完可能很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欺骗之上的。所以说,有些老师教的弹奏方法可能是错误的,这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自己是非音乐家庭,家长如何给孩子创造好的音乐条件?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听音乐会,现在全国尤其是北京,音乐会非常多,画展也不少,不像我们那个年代,一年能听几场音乐会就了不得了,而且门票非常贵。现场听音乐会是很好的熏陶,这是听唱片、网上欣赏等无法实现的。
记者: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艺术教育,你会选择哪种颜色?
陈曦:我想艺术教育应当是如同水的颜色,因为教育在不同的环境中是不一样的。水是透明的,也是纯净的,当然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