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曦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分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赵 曦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分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互联网+”是在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全民化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其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互联网发展的深层阶段。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中强调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需要有一定改变,肯定了网络教学模式对构建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模式构建
(1)积极影响。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咨询都是公开的,这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着思想上的偏见,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向身边的同学以及老师求助,这就使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但“互联网+”的环境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虚拟、开放以及匿名的平台,还能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各类信息,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有效地整合资源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疏导排解心理问题,缓解其忧虑情绪。
(2)消极影响。虽然在“互联网+”的大环境能提供给学生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但也不能避免大学生接触到反动、色情等网络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同时,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时并没有培养出正确的选择倾向性,而是全盘吸收,这就使得“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更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繁重且艰难的教育任务:不仅要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学会正确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帮助他们掌握正确获取网络文化中精华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起点,既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对教育新模式的重要探索。
(1)构建“互联网+”核心,创建大学生创建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及协调互助机制。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建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及协调互助机制。首先,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协调中心部门并组织好相应的师资队伍,并将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组织成一个研究团队。“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部门之间的工作。除协调中心外,建立一个能有效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及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的条件是对大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以及言行举止进行仔细观察,有观察以及交流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2)将网络与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同时,还能提高教育的实时性。但“互联网+”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教育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网络技能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学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展示网络教学优势的情况下完成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和教师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同时教师还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在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给予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指导。
(3)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氛围。各个高校应该为学生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其自身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境,还需要一定的环境与关怀的氛围。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网络发起一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如网络心理在线考试、网络心理辅导、网络心理学习竞赛等。充分引导大学生,让其有选择性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高校内的教师以及辅导员也应时刻关注大学生并经常对学生表示出关心,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并引导大学生走出自身的心理困境。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者应认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以及消极影响,并且学会充分运用各种网络中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相结合,才能构建出更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1]赵阿勐,史倩,孙磊,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72-73.
赵曦(1979-),女,四川雅安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