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晗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困境研究
刘 晗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在我国旅游本科的教育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基础能力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的旅游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一直较为落后,旅游专业人才市场一直存在着长久的矛盾,人才稀缺,专业人员实践能力薄弱。而我国的旅游本科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直都有困境的,文章将对困境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旅游本科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困境
旅游专业相对于普通的本科专业来说,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现行的旅游专业的教学是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的,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对于市场来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始终无法获得理想状态的教学成果。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事业长期的独立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高校长期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在国家政策下,它的发展是一直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条不紊地发展的。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和市场接轨,如何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了各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原来固有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到现如今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制定了全新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促使旅游专业人才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素质的不断优化。
(1)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一直强调培养“高素质、广知识面、能力强”的人才,但是在旅游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始终存在着到底是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人才的争议。大部分旅游本科专业至始至终在教学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专业本身的理论性,而忽视了专业本身对于实践的需求性。有些旅游本科专业院校的专业定位太高,始终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与现实社会脱节太多。更多的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涉猎过于广泛,本意是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全面人才,但是也造成了人才对于各方面的了解都不够深入透彻,不能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反而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
(2)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决定了这个专业是否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而各个专业社会就业的要求理应是专业设置的基础。纵观全国,我国的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是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的。大多数高校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标准。教学中大都还呈现一种专业课必修课多,选修课实践课少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后,与社会脱节严重的现象。各类所谓的实践课的安排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得到真正地实践锻炼。
(3)大多高校缺乏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在理论上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实习基地,二是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的实践基地只是模拟了学生的实习工作场地,理论上是无法达到真正的锻炼。而且旅游本科教育局限于理论,基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实习场地的要求。一方面,可能是校方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资金短缺也是造成局限性的很大部分的原因。校方对于基地的建设费用流于形式,管理措施没有实施到位,在现有地设备设施基地中,实习只是表面工作,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4)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旅游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一方面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如今在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几十年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现实的旅游业缺乏一定的了解。另一部分教师则是从别的专业例如历史、地理等有一定联系但是联系并不是很密切的专业转轨过来的,专业基础不实,缺乏实践经验。作为教育者都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教育者只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到课堂中,影响到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首先,高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应当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环境有几个方面的设施,来确定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方向,正确引导学生钻研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旅游专业培养全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还需要针对市场的波动性,突破传统的专业学习的固定性,通过各项对市场的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各项问题,根据市场的各种变化,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制。最后,还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专业的课程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要大量的实践,才能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最终有一个理想的教学成果。
在新兴的二十一世纪,旅游业不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必须加强对旅游专业的改革创新。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和性质,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专业人才。
[1]李岫.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
刘晗(1974-),女,湖北宜都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