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孙德玲,魏 玲
(重庆西南医院,重庆 400038)
优质护理模式下如何培养提升护士能力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王 英,孙德玲,魏 玲
(重庆西南医院,重庆 400038)
优质护理;护士能力;新形势
“优质护理服务”主要是指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更全面落实护理的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的内涵,提升整体护理的服务水平。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考虑,把患者的一切放在首位;围绕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放心的、优质的、高效的、低耗的、”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有:满足患者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第一,保持患者身体的舒适度,帮助患者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以获得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这些对护士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护士长在上如何培训护士,提升护士的综合能力,满足优质护理模式的需求上尤为重要。
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需从护士的思想教育着手。首先,用白求恩的精神激励、鼓舞广大护理人员,用白求恩的精神来教育、培养、造就新一代人才,使其“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其次,以身边现有的正面典型人物“南丁格尔护士”,来引导、宣传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使大家学习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引导护士要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
2.1 为全面提升护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文化层次的护理人员,护士长应针对性的制订出适合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并采取规范化与专科培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如:工作1年期以内的护士主要以对职业的素养,技能操作,三基知识的培养为主。工作1~3年的护士,主要对专科的理论知识与专科技能,专科危重患者的抢救与配合及病情的观察培养为主。3~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要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前沿和发展动态,协助护士长对病区进行有效管理,多总结临床经验,并进行论文的撰写。运用护理程序从中对临床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有建设性、实用性的意见。
2.2 采取多种渠道,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如外出学习经验交流、院内轮转等。
2.2.1 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护理自考和函授学习,提升到本科、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
2.2.2 坚持参加在院内举办的护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专科技术培训。
2.2.3 坚持开展规范的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提升查房质量,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
2.2.4 采取形式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如:晨间提问20 min,床旁交接班中、并利用微信群实时更新、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等来巩固护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
3.1 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属接触频繁。言行举行的好与坏,除是个人的形象问题外,还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而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反馈的过程,分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两个方面.除保持积极向上的饱满情绪,和蔼可亲的表情外,还要有得体大方的行为举止,干净整洁的外表,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要有同情心,有耐心,认真倾听,表情不可冷漠,患者有不满,指责性语言时不要急着辩解,不随便打断其讲话,对患者解释时不过于去强调客观的原因[1]。
3.2 开展护士礼仪培训及礼仪比赛,以此规范和牢固护士的非语言沟通行为,提高护士对护士礼仪热爱,习惯性运用于工作中。
3.3 运用“情景模式”训练的方式[2],针对不同场景沟通技巧的训练,让护士熟悉并掌握在沟通中同理、倾听、沉默的技巧以及安慰性语言、暗示性语言的适时使用,如何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等等。
3.4 深化主动服务。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内常巡视,勤宣教,走在呼叫器响起前,想到患者开口前,并做到基础护理技术专业化、基础护理服务个性化、基础护理工作程序化。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增进沟通效果。
这是护理工作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长久持续不断的一个过程,在对疑难病例进行护理业务查房时,提出观察和护理的新要点,新技术、新方法,在疾病治疗护理上的新应用,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讨论,使护理人员达到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从中掌握重要的观察要点和护理方法,积少成多,累积更多的知识,能更全面的掌握各种疾病护理观察要点,能为主管医师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进展动态,以保证患者的各项治疗顺利进行。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对我们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新的考验与提高,我们必须坚持不殆,夯实基础,从严管理,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不断提升护理工作能力,以更快、更好地推动优质护理的发展,把优质护理活动真正贯彻、实施到具体的行动中。
[1] 鲁 铭.实施优质护理工作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0(26):671.
[2] 周 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1(3):28.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
A
ISSN.2096-2479.2017.35.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