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波
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控
韩洪波
(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畜牧兽医局,黑龙江伊春153031)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鸡白痢主要侵害2~3周龄以内的雏鸡,多呈急性、败血性经过而死亡。成鸡感染鸡白痢多呈隐性或慢性经过。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鸡白痢沙门氏菌是卵圆形的小杆菌,无鞭毛、芽膜和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自然条件下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对热抵抗力不强,污染的鸡蛋煮沸5 min即可杀死本菌。对鸡白痢敏感的药物有许多,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奎诺酮类、氟苯尼考、氨苄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毒及磺胺类等药物对本病都有明显疗效。
3 周龄以下雏鸡对本病易感性高。康复后的雏鸡大多终身带菌,常无症状呈隐性感染,有的无病理变化,有的出现生殖器官病变。时常排出病原菌或带菌卵。本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排泄物经消化道感染。
2 临床表现
当雏鸡是由于母源性感染,出壳后多呈病弱雏,出生后2~3 d就开始排白痢稀便,缩头闭眼、垂翅、精神萎靡、行动迟缓、萎缩聚堆、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有时被粪便封住肛门,雏鸡排便时发出叽叽的叫声,一般病程为1 d。这类感染的雏鸡,7 d左右呈现死亡高峰,死亡率在90%以上。由同舍病鸡的排泄物等感染的雏鸡,特别是2~3周龄的雏鸡最易感,感染后的症状基本同上,腹泻明显、冠色苍白,有的病雏肢关节肿胀,还有出现盲眼的,肺部有病变时呈现呼吸困难。一般于15日龄为死亡高峰。死亡率70%~90%不等。随着日龄的增长,免疫力也随着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到中雏死亡率在10%~20%,病程也较长。
成鸡感染耐过后,多数无明显症状,常见有间歇性腹泻,或排白色稀粪,少数病鸡表现精神萎顿,鸡冠肉髯苍白,食欲减少乃至产蛋停止,时常有卵黄性腹膜炎,使鸡病呈“垂腹”现象。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的雏鸡,病理变化不明显,可见卵黄吸收不全,仅见内脏器官充血。病程稍长,可见机体消瘦,在心、肝、肺、脾、胃、肌胃等脏器内有粟粒大小、呈黄白色的坏死灶,心包增厚,心脏上有点状出血。中雏可见到肝脏上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胆囊扩张,充满胆汁,盲肠内常见有白色干酪样物栓塞,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成年鸡病变主要见于生殖系统,以卵巢和输卵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常表现卵子变形、变色,卵子内容物呈油脂状或干酪样变化。有些卵子从卵巢脱落于腹腔,一层层包起来形成卵石症,或卵子破裂,引起广泛性卵黄性腹膜炎。常见脾脏肿大,质地脆弱,公鸡睾丸一侧或两侧肿大或萎缩,有坏死灶或小脓肿。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试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取病死雏鸡肝、脾、肺脏组织,成鸡病变的卵子和输卵管,公鸡的病变睾丸,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两端呈椭圆形。上述病料可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如麦康凯琼脂或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24~48 h,可见到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较扁平的菌落。为区分鸡白痢杆菌、鸡伤寒杆菌和鸡副伤寒杆菌,还可进一步做生化鉴定。
成鸡和隐性鸡及大群鸡检疫常用凝集试验进行诊断。全血平板凝集试验临床较为常见,方便、快速。操作术式:先将抗原充分摇匀,用吸管吸取抗原1滴(约0.05 mL)放在事先划好的玻璃板上,也可使用载玻片,随即刺破鸡冠采取1滴血(约0.05 mL)放于抗原上,用牙签充分混匀,静止观察,2 min内判断结果。出现明显的颗粒凝集或块状凝集为阳性,不出现凝集或仅有细微的颗粒为阴性,不易判断为阳性或阴性时,可判为可疑。对于可疑反应的鸡应隔离一定时间后再作如上试验进一步诊断。此反应需要在10℃以上的鸡舍中进行。该方法适用于成鸡,幼鸡敏感度差。
5 防控措施
建立净化鸡场,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慢性和隐性带菌鸡临床无明显症状,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不定期地排出带菌卵,平均产30%左右的带菌卵,当孵化就会出现病弱雏,发病后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引起其他健康雏鸡发病。当治“好”了,又成为带菌者,还会产出部分带菌蛋。就这样周而复始,使鸡白痢难以控制。对于种鸡场,要剔除带菌鸡。最好在5月龄时进行全血平析凝集试验,严格淘汰阳性鸡。之后每月检疫一次,连续3次,直到连续2次都是阴性为止。以后可每隔6个月再检1次。逐步建立无白痢的健康鸡群。防止孵化污染。种蛋、孵化器均要消毒。养鸡场户要选购健康雏鸡。采取全进全出的制度。
鸡舍、运动场和一切用具要经常保持清洁,做到定期消毒,隔离病鸡,凡是病鸡的内脏及病死鸡要采取妥善地消毒和处理。
S831
B
1001-0084(2017)05-0054-01
2017-04-10
韩洪波(1972-),男,黑龙江青岗人,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