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回肠炎的防治

2017-04-04 09:14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2714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5期
关键词:出血性肠炎后备

李 艳 (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 271400)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防治

李 艳 (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 271400)

1 病因

猪增生性回肠炎由细胞内劳森菌引起,是猪的一种常见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细胞内劳森菌是一种生长于肠黏膜细胞中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菌体杆状,两端尖或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阳性。本菌从发病猪、带菌猪排出,通过粪便污染饲料、饮水传染给健康猪。本病潜伏期2周~3周,生长育肥猪最易感,2月龄以内和1周岁以上的猪不易发病。各种应激在本病的发生中起到很大作用。本病主要侵害回肠黏膜,并且可以进一步蔓延到结肠,主要造成肠壁增生,有时还会造成出血。本病常常会并发或继发沙门氏菌感染从而加重病情。

2 流行病学

(1)直接接触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传染源主要是病猪以及现原携带猪,哺乳仔猪有一定的感染率,其传染源可能是母猪,特别是后备母猪,但早期断奶(10-14日龄)并不能防止这各早期传播。已经发现病猪、亚临床感染猪可以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细菌,污染猪栏和猪场的其它区域,通过粪口途径引起感染。感染猪可间歇性粪例排菌。88%的病例发生在断奶、生长和育肥阶段。发病率高于猪痢疾、猪副伤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潜伏期7~21d,感染剂量越高、潜伏期越短。奇怪的是健康猪感染来自于慢性回肠为病猪的肠黏膜和粪便时,表现为坏死性或急性出血性形式,而分离于急性出血性回肠炎病猪的细胞内劳森菌接种健康猪后,通常会发生慢性疾病,有时也会发生急性出血性疾病。(2)有些传播媒介在回肠火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工作人员的服装、靴子和器械均可携带本菌。本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啮齿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灭鼠有利于控制疾病传播。回肠炎主要通过引进后备猪造成感染。(3)某些因素可诱发回肠炎,这些因素包括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过热、过冷、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进后备猪;过于频繁的疫苗接种;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丰承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以及饲料中霉菌毒素作用造成猪的抵抗力降低;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病原,如猪疾病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采用全进全出、漏缝地面的猪场发病率较低。猪场规模越大,发病的危险性过大。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慢性增生性回肠炎这是主要的临床发病表现,主要见于5~20周龄的断奶仔猪。感染后多数猪除了生长速度减慢外并没有明显的发病表现,仅仅在屠宰时发现回肠存在一定程度的增生性病变。有的猪会表现厌食,对食物感兴趣但拒绝进食。有的表现轻微的腹泻,有的还带有血丝和黏液。大多数4~10周后自然恢复。解剖这一时期的病猪可以发现结肠末端50cm处及结肠上1/3处肠壁变厚,偶尔可见肠壁坏死和出血。(2)急性出血性增生性回肠炎临床上相对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育肥猪或后备母猪。病猪皮肤苍白并排出柏油状粪便,在随后的几天里粪便逐渐变稀。怀孕母猪会发生流产,并可能留下繁殖障碍后遗症。死亡率约50%,其余在数周内逐渐恢复。剖检可见回肠末端和结肠增厚肿胀,回肠、结肠肠腔存在一个或多个血块。

4 诊断

(1)初步诊断可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包括眼观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作出,但确诊必须结合病原体的检出。特征性症状是保育后期猪和生长猪慢性腹泻,粪便稀软、不成形,或育肥猪、后备母猪血痢;特征性病变表现在回肠,特别是回肠末端20cm处增生、坏死或出血性病变。(2)鉴别诊断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在发病上都与猪增生性回肠炎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仔猪副伤寒引起的腹泻暴发会表现得更明显,来势会更猛一些,剖检可见盲肠、结肠前段存在坏死灶、溃疡灶,回肠也有病变但是轻微,并不见增生性病变;猪痢疾病所拉稀粪中黏液较为明显,病变局限于盲肠、回肠,主要为浅表坏死、溃疡,也不见肠道增生。

5 防治措施

一般采取综合性措施。通常在确诊后,隔离治疗感染猪,采取措施阻断疾病传播。防止下一批猪感染。没有发病的猪可以通过饲料或饮水给药,预防感染。(1)加强饲养管理全进全出(严格冲洗、消毒和坚持一定的空栏时间)和严格的消毒措施,净化环境中的病原,从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生,要求消毒液必须能渗透到粪便内部杀菌。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是有效的;减少转群、运输、温度、湿度、密度及更换饲料等方面的应激;实行引种10周隔离制度,在隔离期内添加敏感的抗菌素7~10d。(2)坚持自繁自养,坚决不从外地买进病猪;使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特别要保证营养充分和均衡。(3)口服接种德国勃林格公司无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荷兰英特威公司的灭活疫苗。口服活菌苗,要求接种疫苗前后7d不能使用抗生素。(4)饲料中添加80%枝原净125g+金霉素400g,后备母猪配种前连用7~10d,生产母猪产前产后各连用7d,可有效降低仔猪回肠炎的早期感染;在断奶仔猪换料后连用10~15d,不仅能有效预防回肠炎、猪痢疾和结肠炎,而且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6 治疗

疫情发生后及时投药:妙立素15g+替米考星1kg/t饲料,全群饲喂。急性病例枝原净注射10mg/kg体重,2次/d,连用2~3d,也可用枝原净饮水60mg/l,连用5d;慢性病例可用枝原净50×10-6拌料,连用15d。

S858.28

B

1007-1733(2017)05-0027-02

2017–01–17)

猜你喜欢
出血性肠炎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