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莲
(青海省门源县北山乡兽医站,青海门源 810399)
养殖粪污的处理应与环境控制并重
李生莲
(青海省门源县北山乡兽医站,青海门源 810399)
随着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畜禽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养殖场环境现状、环境污染状况等基础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如何解决养畜禽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并重这一问题,已成为新世纪农业环保研究的热点。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粪污;处理;环境保护
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显示,仅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9亿t,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4倍,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达0.49(正常值应小于0.4),到2013年,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将达到45亿t,就目前来看,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将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进而威协着农产品安全,养殖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2.1 养殖粪污对大气的污染
养殖粪污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甲烷、二氧化碳等)、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据报道,一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每1h可向大气排出近148kg氨气,13.5kg硫化氢,24kg粉尘和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km,而尘埃和病原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km以上。
2.2 养殖粪污对水体的污染
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养殖粪污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含氮、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后,可是水体固体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升高,当超过其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作用的自净能力时,水质便会恶化。导致水体难以净化和恢复生机。
2.3 养殖粪污对土壤的污染
养殖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施)入土壤,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土壤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使土壤得到净化和改良。如果进(施)入量超过土壤的承受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
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一方面应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对养殖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控制养殖粪污污染环境的有效途径。
3.1 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
为了科学规划畜牧生产布局、规范养殖行为,避免因布局不合理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畜牧、土地、环保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畜牧部门应会同土地、环保部门依据《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村镇整体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及养殖发展区。在禁养区内禁止发展养殖,已建设的畜禽养殖场,通过政策补贴等措施限期搬迁;在限养区内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严格控制养殖总量;在养殖区内,按标准化要求,结合自然资源情况决定养殖品种及规模,对畜禽养殖场排放污物,环保部门开展不定期的检测监管,督促各养殖场按国家《畜禽养殖粪污排放标准》达标排放。今后,要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对养殖行为形成制度化管理,土地部门对养殖用地在进行审批时,必须有畜牧、环保部门的签字意见方可审批。
3.2 提升养殖技术,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
加大畜牧节能环保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的普及力度。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采用更为科学饲料配制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首先通过推广微生物添加剂的方法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含氮物的排放;其次通过运用微生物发酵处理发展生物发酵床养殖、应用“干湿粪分离”、雨水与污水分开等技术减少污物排放;再次通过“污物多级沉淀、厌氧发酵”等实现污物达标排放。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健康养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 开辟多种途径,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挥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养殖粪污治理,变废为宝。一是发展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在种植区域建设适度规模的养殖场,使粪污处理能力与养殖规模相配套,养殖粪污通过堆放腐熟施入农田,实现农牧结合处理粪污;二是实施沼气配套工程。养殖场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沼气池,利用厌氧产沼技术,将粪污转化为生活能源及植物有机肥,实现粪污资源再利用,达到减排的目的。三是开展深加工,实现粪污商品化。
3.4 规范养殖行为,实现畜禽养殖行业“准入制”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畜禽养殖栏舍建设、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的推广运用奖励力度较大,提升了标准化养殖水平,但是离全面实现达标排放还有一定的距离,养殖污染依然存在。首先,要加强领导,宣传、培训和教育力度,吸取国内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将畜牧业生态管理纳入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教育养殖户养殖与环保兼顾,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粪污污染现状调查,为生态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依据。其次,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性和行业法规建设,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再次,逐步推广养殖小区建设,建立生态环保型小区,充分利用自然界各类物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新型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从而达到养殖业双赢目标。今后,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通过对规划、污物治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经过畜牧、土地、环保等部门的严格审批,逐步实现养殖行业“准入制”。
[1] 宋修瑜.家禽粪污资源化处理与环境控制[J].中国禽业导刊,2014,(20):10-12.
[2] 刘永霞,周思.贵州省养殖业粪污处理模式的选择[J].环保科技,2012,18(1):5-8.
李生莲(1976—),女,青海门源人,本科学历,兽医师,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