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娜,邬果枝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血站,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众所周知,血液质量会直接对临床用血的效果及安全性造成影响,患者在输血后发生感染或者在经输血过程中被传染了其他疾病,都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虽然血站已经实施了各类血液安全策略,但也很难确保采集到的血液及其相关制品绝对的安全,依旧面临不良输血事件的发生[1]。有资料提示,全球每年依旧有很多艾滋病感染是由于输血不安全所致。因此,在输血或者制备血液制品中应当积极实施病毒的灭活处理,保障输血安全。
在临床用血前需要对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后方能投入使用,临床中影响灭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血液检测的敏感度、血液制备过程以及灭活的方法、指示病毒要求等等,均会对灭活效果造成影响。在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规定了输血病毒灭活的一些操作及原则,同时颁布了相关的灭活原则,明确指出了指示病毒的要求应当选取一些可以经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比如最常见的HIV病毒;若不能采取相关病毒则需要尽可能选择与之理化性质相同的指示病毒,这类指示病毒的滴度一般不低于106 TU/mL。
临床实践证实,采取一些可重复性以及灵敏度适宜的方法对血液进行检测后,若检出不出活性的病毒,才能将其视为成功灭活。在我国相关部门所颁布的标准原则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具体灭活病毒的降低量应当不低410 gs,按照这个规范进行灭活,也属于有效灭活。如果由于检测方法的原因导致病毒的降低量导致病毒灭活时出现量变,此时需要对灭活动力学展开研究;因为一般来说灭活并非简单的一级反应,常常出现起始反应快,然后逐步变慢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假如病毒的残留量在短时间内会降到最低值,则由此说明该种灭活方法效果显著;反之则提示灭活方法及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指示病毒残留,则提示该种灭活方法无效,需要更换另一种灭活技术。
以往血站展开病毒灭活处理操作的时候,常常选择的灭活评价方法有很多,如终点滴定、细胞感染、动物接种、蚀斑形成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经过不断研究后,PCR作为一种新型的输血检测技术被运用,对于病毒的灭活处理效果也非常好,具体操作情况如下。
PCR技术主要是指体外核酸扩增,具备较高的灵敏度,但同时也均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难以将已经灭活的病毒与未灭活的病毒区分开,在灭活病毒量验证过程中并不建议运用该技术,用于生产中的病毒去除量验证则效果显著,所以在血站及血液制品制备中较为适用[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有的PCR技术基础上重新发展了一种10 ng PCR技术,属于分子生物技术,其同时涉及了延伸能力极强但缺乏3’-5’外切酶活性耐热的DNA聚合酶、具有3’-5’外切酶活性、Pfu、Vent等校读功能酶等,可以优化扩增核酸的长片段。这种长链PCR新技术扩增产物较传统PCR的长,所以在检测、评估血液病毒灭活效果有显著优势。
首先,10 ng PCR技术可以将病毒核酸被破坏的程度反映出来,研究人员指出,使用该技术扩增产物越长则病毒核酸破坏程度越低,扩增产物超过或等于2.0 kb时灭活病毒依旧存在感染性,因此该技术显著反映灭活效果。其次,该技术的灵敏度高,具有极强的特异性;临床研究人员通过该技术灭活HBV之后发现,乙肝病毒扩增产物长1.1 kb时,能够灭活后感染性评价的最低极限,即1.1 kb反映DNA的损伤程度,若≥1.1 kb则提示有感染性。此外,病毒核酸多出断裂的时候采取10 ng PCR技术检测的产物较长,这样就能对病毒是否具备感染性进行了良好的判断,同时也能反映出灭活效果。最后,将长链PCR技术作为评价病毒灭活感染性的指标,也与具体病毒灭活机制及方法有关,资料提示该技术可以作为评价紫外线灭活病毒后感染性的方法,但是却不能作为评价热力灭活后感染性的方法,因为热力灭活方法几乎不会影响病毒核酸[3]。
总而言之,长链PCR技术不会受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产生CPE等因素所影响,可以对靶病毒进行直接检测,同时也能详细反映出病毒核酸受破坏的情况,更能对已病毒灭活后的感染性情况进行评估,可以说其在血站中的运用价值非常高。
[1] 陈 荣,孙艳杰.输血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1(24):70-73.
[2] 苑玉凤,王志鹏,王 强,等.不同灭菌方式对病毒灭活血浆制品质量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01):153.
[3] 杨春晖,陈利民.输血传播病毒筛查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6,24(07):6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