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畜牧兽医站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李敏/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畜牧兽医站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幼龄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本病,几乎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严重影响养鸭业发展的疾病之一,常给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雏鸭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现将发病情况、诊治过程及小结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和临诊症状
10日龄时发现部分病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缩颈,不愿走动,行动呆滞,跟不上群,蹲卧,眼半闭常昏迷,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有的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后很快死亡。养殖户曾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进行口服治疗,不见明显效果。发病至第2日,已经死亡500多只,现发病1 300多只。该鸭群注射过禽流感疫苗,还未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二)病理剖检
病死鸭头向后背,喙端和爪尖发绀呈暗紫色,肛门周围有黄白色和绿色粪便污染,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触之易碎,表面颜色发黄,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胆汁充盈,呈褐色。脾脏、肾脏充血肿大。心肌松弛。
(三)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脾脏等组织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致病菌。
(四)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初步诊断该鸭群感染了鸭病毒性肝炎。
(五)治疗
1.紧急免疫接种。全群鸭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鸭皮下注射2 ml,注射剂量为每只雏鸭皮下注射1~2 ml,每注射一只鸭后更换针头,同时肌注阿莫西林,按每1 kg体重5 mg给药,连用2次。
2.加强饲养管理。现将病弱鸭进行隔离饲养,整个鸭场使用漂白粉、福尔马林进行交替消毒,每天一次,连续7 d,待疫情平稳后,按常规消毒计划进行。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黄芪多糖、多西环素进行口服,增强鸭群的抗病力和预防继发感染。
经过治疗2 d后,发病数下降,5d后发病和死亡停止。
(六)小结
1.病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属微RNA病毒科,在62℃30 min即可灭活,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钠溶液中2 h(15℃~20℃),2%漂白粉溶液中3 h均可灭活。另外,该病毒在污染的孵化器内可存活10周以上,在湿粪中可存活37 d以上,在4℃情况下可存活2年以上,在-20℃下可存活9年以上。
2.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火鸡和鹅。本病主要经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带毒的鸭和水禽是主要的传染源。成年鸭感染后虽不发病,但可称为传染源。雏鸭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以上,随着日龄的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孵化的季节多发。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头向后背、肝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中和试验、雏鸭血清保护试验、间接ELISA、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可用于本病的特异性诊断。
4.防治。接种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是有效预防本病的措施。种鸭可在产蛋前2周进行免疫,在流行地区,可在产蛋前2~3周免疫2次,间隔7 d。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鸭可在1日龄时使用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法可采用皮下注射或口服,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鸭群在10~14日龄进行主动免疫。
针对已经发病或受威胁的鸭群,可经皮下注射康复鸭血清、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紧急接种治疗,对于1~3日龄的雏鸭可经注射后获得免疫力。
治疗过程中,加强卫生消毒制度,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适当添加抗生素、免疫增强剂及其他中药制剂等均可提高鸭肝炎病毒的治愈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