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老屋

2017-04-04 22:29李风玲
祝你幸福·知心 2017年2期
关键词:棉裤火盆黄泥

李风玲

我时常在梦里,走回冬日的老家去。

雪很厚,踩上去咔嚓咔嚓地响。儿时的老家,几乎年年都有这么大的雪。它飘啊飘啊,将小小的村庄,飘成一个洁白的童话。

我穿着奶奶做的大腰棉裤,腰里扎着布条搓成的棉绳。我总是一不小心,就将它系成了死扣。棉裤的花色和家里的被面一样,是七彩的凤凰,是缠枝的牡丹。

老屋在村子中央,不大的门楼正对着大街。大门上的黑漆已经剥落,露出了干裂的木纹。过年时贴上的春联,也早在风雨里斑驳,门楼上的过门钱,只剩了门楣上那红红绿绿的残迹。俗话说,大雪小雪又一年,只要雪花一飘,离贴春联的时间又不远了。

推开大门,迎面就是影壁墙,下面是砖垒的青砖。上面是土打的,那些黄土和砖缝里,时常会有青草冒出来,瘦瘦的,摇摆在每年的春风里。

从影壁右拐,便进了院子。一条用青砖铺成的小道,通向堂屋。为了不至于雨雪天时弄得泥泞满脚,爷爷和父亲自己动手,铺成了这条小路。小路上的青砖已经被踩得坑坑洼洼,但从来没有谁觉得难看,我们每天都欢天喜地地走在上面。

我经常会在中途停下来,折向小路右边的那个仓囤。仓囤在小时候,就好比家里的宝库,它理所当然地占据了小院儿最重要也最显眼的位置。馋嘴的我,想看看仓囤的铝盆里还有没有猪油,我要用它卷一张煎饼。我打开仓门,快速地瞅一眼,铝盆里果然有猪油,凝固后呈一种微黄的白色。我于是飞快地跑进里屋,从饭篮里取出一张绛色的高粱煎饼。我站在仓囤口用筷子攫一块猪油,均匀地抹在煎饼上,然后再轻轻地在上面撒一层盐。这会儿材料齐全了,卷起来,咬一口,嚼啊嚼,那个香啊!

奶奶的数落声,却在耳边响起来了。她正忙着添柴烧火,发现了开着的仓门。我几乎每次都是这样粗枝大叶,但奶奶并没有埋怨我偷吃猪油,她只是说:“又吃冷干粮……”

奶奶也穿着大腰棉裤,黑色的,用又宽又长的布带,扎紧了裤腿。她踮着小脚,头发花白,脑后的小攥儿网着黑色的网子。那小攥儿小得啊,似乎插不住那个“U”形的银色簪子。

她拿了大瓢去井台上舀水添锅,把煎饼馏到大锅的箅子上。煎饼很干很硬,奶奶用炊帚蘸了水,将它们一个一个洒水润湿。这样馏出的煎饼,会非常柔软。

爷爷在猪圈门口喂猪,他用心地搅拌了猪食,倒在槽子里。然后站一旁,专心致志地看着大猪吃食。他一边看一边还要不停地搅拌,将渐渐稀薄了的猪食,用一塊木板聚拢到槽子的一头去。

院子的南墙根,长了一棵柿子,秋天的时候它会果实满枝。我总是仰头望着,静静等待那个属于我的烘柿。

院子的西墙根,还有一棵枣树,奶奶说那叫“软枣”。许是嫁接得不够成功,我似乎没见它有过果实。偶尔挂果,也并不好吃,小小的黑色果肉里,满满的全是种子。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傲然挺立在那儿。它已经是老屋的一员,只要它在院子里站着就是好的。

枣树的北面,则是一盘小磨。母亲就是用它,将一桶一桶的瓜干和玉米,磨成煎饼糊子,然后一整天她都会趴在鏊子窝里。

东墙根下,是一杆压井。铁杆儿磨得溜光,压井里的皮钱,经常“呲啦呲啦”喘着粗气……

儿时的小院儿实在好小,但在我眼里却气象万千。它还可以在春天的时候挂一架秋千,在秋天的时候,开出一个菜畦。

现在,是冬天了。外面的雪下得很厚,屋檐上垂下粗粗细细的冰凌。我和姐姐跳着脚把冰凌摘下来吃,我们“噶嘣噶嘣”地嚼着,全然不顾大人们的呵斥。

奶奶坐在炕头上,烧起火盆。村东头比我高三辈的老奶奶,也拄了拐棍来家里串门。老奶奶的个子比奶奶高,也是小脚,大腰的棉裤绑着裹腿。她戴一顶平绒的黑色小帽,帽子的前沿上,镶嵌着一颗椭圆形的绿色玛瑙。

老奶奶一来,奶奶就招呼她上炕。她们盘腿坐在窗户根下,面对面地坐着抽烟,一人抱一个火盆。

火盆是奶奶做的,这是那时候唯一的取暖设施。奶奶去河里挖来黄泥,捏成盆的形状,然后在里面放上木炭取暖。黄泥越烧越硬,火盆的质地也越来越好。我喜欢用手环抱火盆,炭火透过烧熟了的黄泥漫出来,那温度一点不烫,刚刚好。

一个奶奶,一个老奶奶。她们一边唠嗑,一边往烟锅里埋烟丝。烟锅不大,她们总是将它填得很满,塞得紧紧的,然后咬住长长的烟杆,将烟锅伸进火盆里去。炭火引燃烟丝后,她们便端着烟杆,抽得有滋有味。她们穿着一样的灰色大襟褂子,炕前摆放着尖头的小脚布鞋,那卷曲了的畸形脚趾,蜷缩在白布做成的袜子里。

其实,这都不是我梦里的场景。梦里的我,每次都是徘徊在大门之外。我总是带着深重的恐惧和不安,想着屋子里的爷爷和奶奶。

然后,我醒来。窗外也是冬天,却没有了屋檐下的冰凌,和一望无际的白雪。花团锦簇的大腰棉裤果真又系成了死扣,爷爷和奶奶去世的时候,是否也带了那诗意的冬天一起离开?

猜你喜欢
棉裤火盆黄泥
黄泥水
祖母的火盆
温暖的记忆
藏在棉裤里的爱
藏在棉裤里的爱
赤脚黄泥郎
隐藏的爱意满满
挖“黄泥公公”
妈妈的火盆
一条黑棉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