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赵为粮
2017年3月3日,2017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会召开,对今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强调,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七个问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三大计划,全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跨越发展。本刊特刊发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赵为粮同志的讲话稿摘编,以进一步凝心聚力,不断把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我们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主要任务是落实2017年全国、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新一年基础教育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2016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是关键指标进一步优化。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2.54%,在园幼儿普惠率达到75%;新增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11个(累计达到26个),通过率已达65%;义务教育学校校标准化率达到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2%,“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超过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8%,入读优质高中比例超过72%。
二是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强。教育投入力度增大,2016年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300元,调整后补助标准最高公办园为700元、民办园为800元;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00元,达到700元和900元;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寄宿生计算生均增加了200元;首次出台民办普通高中学生生均500元的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安排中央、市级义务教育“改薄”经费19.1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50.06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61.36万平方米,购置教学和生活设备3.74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98所。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新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369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3.1%。
三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在渝召开,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受到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入选部级优课2276堂,位居全国第四;我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 教育部将重庆市确定为全国研学旅行实验区,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政策制度设计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会议交流发言;重庆市中小学生参加全国体育、艺术、科技竞赛均获佳绩。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全国义务教育年度体育与健康、数学两个学科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重庆市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正常比例高于全国均值2.4个百分点,居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水平良好和优秀水平的比例高于全国均值9.8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
二、大力实施基础教育三大计划
(一)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普及普惠发展
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幼儿教师配备、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解决“有园上”的问题。坚持“公民办并举”,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服务的能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市地区,加强城市新区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向乡村覆盖。
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解决“上得起”的问题。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分担机制。要坚定不移建好办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并将其办成公办园或委托举办成普惠性民办园。建立学前教育投入增长常态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
三是着力提高保教质量,解决“上得好”的问题。按照规定补充配齐幼儿园教师,强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岗位培训,打造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重点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加强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独立设置与管理,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加强农村地区保育教育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开展好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总体目标:到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区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补短板、促均衡。大力加强乡村教育,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乡村中心学校一并考核,加快补齐村小教育短板。继续加强初中教育,重点加强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初中学校布局规划,重点推进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城镇单设初中、农村初中优质学校,推动有条件的高完中实现高、初中分离办学。
二是提质量、促公平。围绕课程要素,抓德育品牌、学科创新、实践创新;围绕整体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狠抓骨干教师培养和集体教研;围绕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围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抓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建设,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是建机制、促发展。探索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带动农村学校学科建设。总结并深化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经验,着力在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帮扶等方面深入探索,加大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促进特色优质发展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育人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抓薄弱,抬高发展底部。一方面,优化普通高中校点布局,合理引导学生普职分流,必须办好的农村普通高中要建设好学科实验室、功能室,完善体育、音乐、美术等设施设备,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深化优质高中对口帮扶薄弱高中工作,通过影子培训、跟岗研修、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高中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素质,增强薄弱高中发展后劲。还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是抓重点,提升整体水平。目前,全市已经建设了77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和300门精品选修课程。通过建设课程创新基地,整合同一学科的专家资源,开展协同研究、协同创新和协同培训,真正把基地建设成为开展全市高中学科教学研究、培养学科教师、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的专业平台,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整体提升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建设市级精品选修课程,整合各方资源,建设涵盖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四大类别的选修课程资源,让全市普通高中学生共享课程资源,满足部分学校师资开发能力不足、选修课程资源单一、学生个性发展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三是抓关键,适应高考改革。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高考改革将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全面实施。各区县要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未雨绸缪,加快研究制订高完中学校剥离现有初中的方案和新高考制度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尽快解决普通高中教室资源不足、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新课程、新高考制度下的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等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2017年全市基礎教育重点工作
(一)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
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把中小学党建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位置,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选好配强校长书记,开展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理顺党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服务,推动实施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和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双培养 ”制度。指导中小学建立完善校长负责制及其相关配套工作制度、“三重一大”等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制度,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人员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条件保障机制。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在内容上,教育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人民,强化“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三爱”教育,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开展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感恩社会教育、孝敬父母教育等专题教育;在渠道上,坚持课程育德、文化育德、环境育德、活动育德,坚持全员育德、全程育德、全方位育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学校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在方式方法上,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注重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沁人心、见实效”。全面启动德育品牌建设,开展品牌学校、品牌活动、品牌课程、品牌基地、品牌网站以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等内容的德育品牌建设,形成一批课程育德、活动育德、管理育德、网络育德、环境育德的优质品牌项目,带动全市中小学德育优质特色发展。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工作,积极创新家校共育模式,建立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中小学实践创新教育
大力加强创新教育,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整合,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发挥好科技特色学校和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中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好一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创新思维大赛,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在创造发明、科研论文、机器人工程设计、科学幻想绘画、科技实践活动等方面创造更多更优秀的成果。持之以恒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让更多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高中学生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建好国家级、市级综合性、专项性实践基地以及区域性、学校实践场所,解决实践场所问题;建好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等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解决实践内容问题;建好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交通保障、实践时间等机制,解决实践对象问题;抓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解决示范带动问题。
(四)加强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力实施中小学美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落实美育理念提升、美育课程建设、美育师资保障和提升、学校美育设施设备改善、美育制度创新、美育特色推进等5个子计划,将“美育行动”化作区县行动、学校行动、教师行动、学生行动以及社会行动。多措并举提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重点做好保障场地设施、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五)加强减负提质工作
一方面,依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标准》办学,重点落实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合理布置与指导学生作业、控制学生考试次数和难度、规范学生教辅材料使用、加强学生竞赛活动管理等减负提质“双十条”规定内容。另一方面,科学提高教学质量。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活采用走班选课、长短课时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优质课、精品课及教师基本功竞赛,持续抓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
(六)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和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权利。继续开展“小升初”招生专项治理,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监督43所市级重点监测学校和各区县重点监测学校,重点整顿招收择校生和收取择校费、提前招生、组织小升初招生考试等行为,重点防止社会培训机构暗中参与“小升初”招生,坚决防止义务教育违规招生现象反弹。高中招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不准突破计划招择校生;二是不准优质高中、主城区高中在全市掐尖抢生源。按照国家关于民办教育分类登记、分类管理政策新要求,开展对“公参民”学校的规范管理。公办学校已经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完善和实施工作方案,达到“五独立”要求。从今年起,不得利用财政性资金、政府融资性平台融资资金举办民办中小学校,市教委和区县教育部门不得新审批公办中小学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优质公办中小学已经参与举办的公办学校、分校或对口帮扶学校招生,一律不得与任何楼盘开发挂钩。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师德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一方面,完善违背师德师风的惩戒和预警机制,加大对体罚学生、收受礼品礼金、违规补课等行为的治理力度。在15个区县启动第二批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客观记录教师师德师风情况,加强教师过程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落实好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确保“减少乡村教师不减补助费”,确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圆满完成2017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目标任务,需要全系统上下同心同德,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勤勉的工作,迎接党的十九大和我市第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建设“教育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