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融合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蚕桑基地

2017-04-03 19:28:28珙县人民政府
四川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珙县蚕农蚕业

珙县人民政府

珙县位于四川宜宾南部,海拔310~1642m,幅员面积1148.13km2,辖11镇6乡,农户9.27万户34.64万人。近年来,珙县紧紧围绕国家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等战略部署,突出“创新转型、融合发展”主题,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实施全域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6.5万亩,发种16.18万盒,生产鲜茧6834.5t,同比增长6.3%,蚕农养蚕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23.58%,蚕业综合产值达到9.18亿元,同比增长6.86%,蚕农户均增收3958元,同比增长36.67%。今年春夏蚕桑生产呈现发种增加,单产、质量、价格创历史新高,蚕农大幅增收的可喜局面,截止8月底全县已发种13万张,产茧5549t,蚕农茧款收入达2.5亿元,同比户均增收3800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蚕桑产业成为珙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1 坚持科学定位,产业发展强基础

1.1 抓好规划落实

围绕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县委、县政府蚕桑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以实施“一区一园七带”(省级现代农业〈蚕桑〉融合示范区、桑枝食用菌产业园、绿色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工作为抓手,强化蚕桑专业大镇(乡)、专业大村、专业大社建设。2015年以来,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500万元,高标准打造现代蚕桑基地,形成了一批“千(百)万元村”生产基地集群。到 2020年全县桑园基地面积将达到20万亩,具备50万担(2.5万t)生产能力,蚕桑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大县。

1.2 强化组织推动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四大家联系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的珙县现代蚕桑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县领导挂帅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加大蚕桑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督查指挥力度。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下设蚕桑生产办公室,分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县蚕桑生产发展的日常事务。各镇(乡)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发展纳入目标考核,签订责任书,做到有布置、有督查、有考核。县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抓好蚕桑生产发展。

2 坚持龙头带动,创新模式见成效

2.1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2004年入驻珙县以来,确定了“思想上关心蚕农、情感上贴近蚕农、生产上帮助蚕农、经济上让利蚕农”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科技、投入、管理运作机制,推进现代蚕业发展,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成立“珙县富民蚕业专业联合总社”,在14个蚕业镇(乡)组建115个蚕业专业联合分社,覆盖全县栽桑养蚕村社和蚕农,养蚕村社干部多是分社负责人,全县形成了“公司+专合社+基地”发展管理组织模式。

2.2 积极创新生产组织经营模式

针对蚕茧市场放开新形势,县蚕桑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坚持“两手抓”。一是支持产业发展,实现合理准入。蚕茧经营实行“谁发展、谁投资、谁收购、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龙头企业、蚕业专合社走建设蚕桑基地、提供优质服务、推广蚕业科技、保护价收购的“一条龙”发展道路。二是积极引导推进桑园流转,让龙头企业与蚕农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强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通过专合社与蚕农签订桑园租赁经营合同,支付租赁费,将桑园倒包给蚕农经营,确定蚕茧收购保护价,全县签订合同比例达98.04%。桑园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密切了龙头企业与蚕农的利益和感情联系,增加蚕农桑园土地收入,维护了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3 加强科技引领支撑

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了桑园管理标准化、病虫害防治统一化、养蚕设施规模化、小蚕共育规范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熟蚕上茧自动化、技术服务体系化、经营管理制度化、产业发展区域化的产业技术管理组装,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缫5A以上高品位丝的优质茧比例由2005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僰人”牌蚕茧市场供不应求,成为茧丝加工企业的抢手货,充分体现了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我县国家级优质茧基地的基础。

3 坚持政策引领,产业融合谋发展

3.1 落实完善配套政策

创新“六个一点”投入机制,确保每年蚕桑产业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左右,对新栽桑园、小蚕共育、蚕房建设、优质蚕茧等进行补助奖励。整合涉农项目,对蚕桑基地基础设施重点倾斜。近年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新建蚕桑专业村水泥公路235km,全县蚕桑重点村的水泥公路累计达到465km,硬化桑田作业道路295km,全县作业道路总里程达668km,新建整治沟渠116km,新建工厂化养蚕厂房6000m2,蚕农新建标准化蚕房1050间、6万m2,全县工厂化养蚕厂房已达5万m2,标准化养蚕大棚1.3万间。蚕区98%的蚕农依靠采桑养蚕新建了砖混结构楼房。

3.2 推进产业综合开发

一是积极引进推广生产桑枝食用菌。全县成立3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集中制袋点35个,通过“统一制作菌袋、分户种植管理、重点技术指导、产品统一回收”模式,强力推进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今年已生产桑枝香菇200万袋,综合产值4000万元,桑枝食用菌成为我县农民脱贫增收新支柱产业。二是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紫红薯、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和蔬菜。三是推行桑园养殖土鸡、黑猪等,有效提高桑园单位效益,形成了“桑—蚕—菇—肥”、“套种黑五类蔬菜”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3 打造蚕桑休闲观光新业态

突出“绿色、生态、科技”引领,积极发展蚕桑观光旅游、采摘体验、健康养生的休闲新业态,打造田园综合体,提高蚕桑综合效益。重点打造了底洞镇百合-楠桥-芭蕉、珙泉镇中心-高罗-永福、曹营海棠坝绿色观光、蚕桑文化旅游农家乐产业带,孝儿镇黄连-桐梓-波浪-宝兴现代蚕业“万亩亿元”产业示范区及加工产品体验、垂钓休闲、生态养生新业态,仁义镇桑枝食用菌制袋观摩、采摘加工、无公害检测、电子商务体验等项目。蚕农依靠蚕业休闲观光产业实现年增收650万元,以蚕桑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一大批职业蚕农正是“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真实写照,蚕桑“银珠新村”、“幸福美丽新村”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涌现,蚕桑产区产村相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3.4 蚕业扶贫成效凸显

全县60个贫困村、6934户贫困户,有33个贫困村、2235户贫困户以栽桑养蚕及多元开发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分别占贫困村总数的59%、贫困户总数的32.2%。2016年,贫困户养蚕1.68万盒,户均7.5盒,户均生产鲜茧317.25kg,户均售茧收入1.21万元,人均茧款收入3590元。蚕桑产业为农村脱贫奔康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珙县将进一步推动全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努力在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蚕桑产业扶贫攻坚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珙县蚕农蚕业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军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8:32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3:00:00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50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38
躲雨
派出所工作(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源流(2015年8期)2015-09-16 17:59:28
珙县355.4万元良种推广补贴惠粮农
浅谈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