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免疫失败原因浅析与防制对策

2017-04-03 17:52:10粟元文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母源畜禽疫苗

粟元文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农科系, 四川 南充 637000)

畜禽免疫失败原因浅析与防制对策

粟元文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农科系, 四川 南充 637000)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与定期预防接种是防制畜禽疫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目前一些养殖场在疫苗的有效免疫期内,仍发生该传染病;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测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即预示着有发生该传染病的可能。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复杂,涉及面广,探索引起免疫失败养殖场的主要因素甚为必要,可以为畜禽养殖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畜禽;免疫;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疫病变得繁杂而严重,控制疫病的难度也逐渐加大。疾病成为养殖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畜禽免疫接种是主动保护措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建立免疫应答,使机体产生足够抵抗力,从而保证畜禽有机体不受伤害,是预防控制疫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在养殖实践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免疫后较短的时间出现疾病甚至爆发,有的表现温和型或隐性感染的发生,发病率高低不一;另外有的免疫群体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生产性能降低,畜禽增重减缓、淘汰率增加。作者多年来通过对畜禽免疫失败场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引起畜禽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供畜禽养殖者参考。

1 免疫失败原因

1.1 疫苗因素

1.1.1 疫苗自身原因 目前某些疾病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效果不确实,或用疫苗免疫接种预防某些疾病的工作正处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阶段,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与突破,导致免疫效果差主要是因为某些疫苗免疫后保护率不高,并非畜禽机体方面和其他因素所致。

1.1.2 生产厂家 畜禽疫苗生产厂家众多,生产工艺、流程也不尽相同,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疫苗属“三无产品”或中试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一些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或对疫苗的性质、作用认识不够,往往选择一些价廉质量不合格的疫苗,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1.3 保存运输不当 一是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引起疫苗瓶破裂或瓶塞松动真空状态破坏,效价降低;二是运输过程中未能满足疫苗要求的运输条件;三是保存过程中疫苗性状发生改变,如沉淀、色泽发生变化、油乳分层、瓶内有异物或已发生霉变等;四是保存时未及时登记,保存过程中疫苗标签脱落,不清楚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内;五是疫苗保存过程中经常停电、冰箱门关闭不严、冰箱开关次数频繁等均可导致疫苗的反复冻融,严重影响疫苗质量;六是未按产品说明和规定进行保存,或保存温度等条件达不到要求。

1.1.4 疫苗稀释液 疫苗的稀释剂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稀释剂在保管存储过程中受到抗生素、化学试剂(卤化苯、卤素)、重金属(铅、镉、汞、砷)、消毒药、农药等的污染;二是稀释过程中稀释液受到污染;三是注射器、饮水器或饮水装置受到污染,间接导致稀释液污染。稀释液一旦受到污染,可引起畜禽免疫器官的损伤,破坏免疫活性细胞的活性,进而引起免疫失败。

1.2 畜禽体原因

1.2.1 母源抗体的影响 初生畜禽母源抗体获得主要通过胎盘、初乳、卵黄等途径,通过胎盘、卵黄传递的母源抗体主要是IgG,通过初乳传递的母源抗体主要是IgA;母源抗体可以保护初生畜禽免受感染,对于防治疫病早期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也能干扰幼畜禽疫苗接种所产生的主动免疫应答;畜禽母源抗体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无论何种接种方法均不能避开母源抗体的影响,在幼畜禽体内母源抗体高时接种疫苗,疫苗可被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所中和,从而影响免疫应答,导致初生畜禽免疫失败。

1.2.2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的畜禽对疫苗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对抗原的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也是有差异的,这也是畜禽场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甚至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

1.2.3 免疫抑制 引起畜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一是感染了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者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使畜禽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如畜禽感染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传染性法氏囊、腺病毒感染等[2]。此类疾病的病原能损害畜禽免疫器官,引起体内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化减慢,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降低,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导致免疫机能障碍,免疫应答水平降低,出现免疫失败。二是汞、砷、镉、卤化苯、农药等污染饲料、饮水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应答能力低。三是由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如黄曲霉毒素等可使机体淋巴细胞减少,引起免疫抑制。四是由抗原相互竞争引起的免疫抑制,如新支二联苗接种时,后者对前者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1.2.4 应激的影响 畜禽在病原性或非病原性抗原刺激下,能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释放一系列被称为细胞介素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它们不仅能活化免疫系统,使得畜禽处于免疫应激状态,而且还能通过对靶组织的直接作用或通过改变畜禽体内某些激素的水平来调节免疫应激过程中畜禽体内各种养分的代谢。免疫应激可引起畜禽外周蛋白的分解加速,骨骼肌蛋白的沉积降低,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1.2.5 免疫缺陷症 畜禽群中某些个体体内的免疫球蛋白A合成障碍,畜禽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应答,从而引起免疫失败。

1.2.6 营养的影响 畜禽缺乏蛋白质时,抗体合成受阻,免疫机能下降;缺乏氨基酸、维生素(如VE、VA、VC等)、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硒等)时可引起免疫器官明显减轻,发育不良,抗体合成减少,T细胞增殖减慢,单核细胞吞噬机能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畜禽长发育缓慢,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降低。

1.2.7 早期野毒、强毒感染或者变异株、超强毒株的出现 畜禽感染野毒或强毒,以及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出现变异株、超强毒株的时候,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活化所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足以中和病毒或杀灭病毒,或者畜禽机体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之前就感染上了某些传染病,已处在疾病发生的潜伏期,如果对畜禽进行免疫接种常常会导引起疫失败。

1.3 人为操作不当

1.3.1 选择针头不当 针头大小、长短的选择,应根据畜禽的个体,选择大小长短合适的针头。过大会注射时可能会导致部分疫苗溢出,特别是注射部位与进针角度选择不当时溢出会更加显著;针头过小时,注射时阻力增大、时间延长,会影响接种的进程,同时疫苗的效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1.3.2 消毒不严或消毒操作不当 疫苗接种用注射器、针头、镊子、滴管、稀释用的瓶子等没有清洗干净,消毒不严格,有残留的化学物质;在消毒畜禽注射部位时,消毒药用量过多,注射时消毒药随着针孔进入畜禽机体。以上情况都会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甚至引起免疫失败。

1.3.3 两种疫苗同时接种呈现出的干扰现象 两种疫苗同时接种,机体就可能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只有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可以同时接种而无干扰现象发生的两种苗才能同时接种。

1.3.4 疫苗选择不当 有些疾病病原的血清型很多,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选择疫苗时,疫苗中所含的血清型应与当地畜禽疫病流行的血清型相一致,如果疫苗不含激发该病保护性免疫所需的相应抗原,即疫苗的毒(菌)珠或血清型不对,就会导致免疫失败。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

1.3.5 饲料保存不当和滥用药物 饲料保存不当导致饲料霉变,霉菌毒素可侵害畜禽胸腺及鸡的法氏囊,损伤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另外饲料中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或超标也可引起免疫抑制。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会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损失畜禽器官的功能,而且也能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活性,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破坏骨髓造血机能,引起粒细胞减少,使畜禽免疫力降低,减弱或丧失抵抗传染病的侵袭力。特别是在畜禽免疫前后添加对免疫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一些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敌菌净、痢特灵、头孢噻呋、磺胺类药物、喹乙醇等。

1.3.6 接种方法不当 畜禽的种类和用途也很多,免疫接种的方法很多,接种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免疫效果,特别是一些毒力较强的疫苗,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某些肉鸡场忽视肉仔鸡生长快、抵抗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选用一些中等毒力的疫苗,如选择中等偏强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新城疫Ⅰ系疫苗饮水,不仅起不到免疫的作用,相反造成病毒毒力增强和病毒扩散。另外在进行滴鼻、滴眼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使接种的疫苗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1.3.7 免疫程序不合理 没有一个免疫程序是万能的,一些畜禽养殖场不根据本场的实际与所使用的疫苗特性制定免疫程序,而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免疫程序或其它场户的免疫程序,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8 接种时间选择不当 在对畜禽进行免疫接种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和畜禽总体健康状况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接种,同时应在规定时间完成没有接种。如果接种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免疫效果甚至引起免疫失败。

1.3.9 接种剂量过大或过小 剂量过小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使畜禽机体不能够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容易引起免疫耐受;剂量过大,会抑制机体产生抗体,甚至出现免疫麻痹,严重时可使畜禽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例如饮水免疫时,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或太少,口服苗在拌料饲喂时饲料过多或过少,注射器刻度量和实际量的误差较大,气雾接种时疫苗分布不匀等情况,均会影响进入畜禽机体的抗原剂量;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1.3.10 接种后畜禽应激反应大 接种疫苗时或接种前后,畜禽如受到强烈刺激,就可能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1.4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舍内卫生条件差,圈舍潮湿、拥挤、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消毒不彻底,日粮不均衡,均可导致畜禽抵抗力降低,生长发育缓慢,圈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用疫苗接种时,会直接影响免疫效果,如果接种后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往往会导致免疫失败。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净化畜禽场环境

建立门卫管理制度实行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区管理,严禁人员随意进出,加强畜禽健康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如在大门口设消毒池,畜禽舍内进行定期消毒,“全进全出”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等;建立预防接种和驱虫制度,按时做好药物驱虫工作;建立检疫与疫病检测制度,尤其是做好引种和隔离防疫工作;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及时隔离病死畜禽,规范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畜禽场应针对存在的疾病种类和发生规律,规范使用兽药,采用集体处理与个别用药相结合的原则,注意用药方式、剂量和疗程,减少或避免用药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2.2 改善饲养条件,均衡营养,强化管理

做好畜禽场整体规划布局,各功能区设置要全面合理,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畜禽舍要保持干燥、清洁、卫生,光线充足和通风良好,舍内饲养畜禽的密度适宜,防止过于拥挤;给予畜禽机体所需要的全价的营养成分,保证饲料日粮的总能量符合机体的需要;搞好定期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坚持“自繁自养”的 方针,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和分区分类饲养制度;加强人员、车辆及用具的防疫管理;搞好畜禽免疫接种工作,消灭传播媒介,增强畜禽抵抗力。

2.3 正确选择和运输保存疫苗

最好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农业部批准进口的优质疫苗。购买疫苗时,认真检查核对疫苗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3]。对物理性状异常、标签模糊以及来源不明的非正规疫苗,绝对不可以购买。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疫苗的运输和保存,严防日晒和高温,特别是冻干苗要求低温保存,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等稀释液及油乳剂苗不能冻结。否则,会降低或失去效力。此外疫苗种类繁多,选择时还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畜禽品种与抗病力等多方面因素,方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有条件的可用本场分离的病原株制备自家苗,有针对性地预防本场疾病。

2.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4.1 接种前的准备 接种畜禽前,应了解当地有无疫病流行,如果发生现疫情,则首先安排对该病的紧急预防。如无特殊疫病流行则按原计划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应对被接种的畜禽进行详细的健康检查,对有病、怀孕、哺乳、产卵的畜禽应延缓或提前注射;应准备足够的生物制剂、器材、药品并编制登记表册;应对所用的生物制剂进行仔细检查,如有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允许使用。

2.4.2 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 疫苗使用前,应做好疫苗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剂量、包装、贮存条件等的检查。看瓶子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保持真空状态等,凡瓶子有裂纹,瓶塞有松动的不得使用。

2.4.3 正确选择和使用稀释液 购买稀释剂时要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稀释剂,严格地按说明的头份、剂量进行稀释。常用的稀释液有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氢氧化铝溶液等,严禁用含氯的酸性自来水和热水稀释疫苗[4]。

2.4.4 选择正确的接种方法 不同的疫苗要求不同的免疫方法 不可随意改变。如灭活疫苗不能经消化道接种,临床对猪来说,一般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其特点是剂量准确,效果确实,但消耗劳力多,应激较大。对禽主要采用滴鼻、饮水、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疫苗时,注射器、针头应事先经高温灭菌处理,注射部位要准确、剂量要合理。同时接种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疫苗稀释后应存于阴凉处。

2.4.5 选择正确的接种时间 夏天宜选择早晚比较凉爽的时间进行接种,饲喂应在半饱[5],冬春应选择一天中温度较高且比较稳定的时间进行接种,这样对减轻疫苗反应有好处。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也不宜接种,免疫接种前后,加强饲养管理。

2.4.6 正确使用两种以上的疫苗 打一针可预防多种疾病,可以大大提高防疫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业给疫病防疫工作者和畜禽养殖场带来很多方便。若需同时注射两种及两种以上疫苗时,只能选用临床常用的二联苗或三联苗,确需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不能混合使用,要分开在颈部两侧注射,但必须是经临床应用无相互干扰的两种单一疫苗,否则容易引起疫苗互相作用或干扰,进而引起免疫系统的紊乱或应答减弱,降低免疫效果。两种不同疫苗(尤其是弱毒活疫苗)间通常应间隔至少5~7d进行免疫接种。

2.4.7 按要求完成接种工作 液体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每次吸苗前要充分摇匀,冻干苗加入稀释液,必须全部溶解方可使用,以免影响效力。疫苗自稀释后15℃左右10h内用完、15~25℃6h内用完、25℃以上4h内用完[6],否则应废弃。同时做好疫苗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使用剂量以及畜禽编号等的记录,以备日后查对。

2.5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的疫情、疾病的种类和性质、流行的季节、畜禽体内抗体和母源抗体的高低、畜禽的日龄和用途以及疫苗的性质等方面的情况而确定。没有一个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饲养方式的统一的免疫程序。有条件的畜禽场一定要进行母源抗体水平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确定疾病免疫的首免和加强免疫时间,减少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2.6 减少应激因素对免疫的干扰,提高免疫效果

畜禽场常见的应激因素有过冷、过热、贼风、噪声、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饥饿或过饱、日粮不平衡、急剧变更日粮和饲养水平、饮水不足和水质不洁、断奶、称重、转群、抓捕、驱赶、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气候突变等。在养殖过程中应做到保持舍内环境相对安静,冬暖夏凉,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密度适中,分群饲养,定期消毒,全进全出;同时给予畜禽不同生理阶段所需要的营养和清洁饮水,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肝为肽、多维、微量元素(锌、硒等)、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制剂等应激缓解剂,提高免疫效果。

2.7 免疫前后禁止添加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与其他生物制剂

有些药物能增强免疫效果,可以合理适量地使用。例如,左旋咪唑、黄茂多糖、亚硒酸钠等免疫促进剂;而一些常用药物如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药等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在使用细菌性活菌苗前后7d之内,禁止应用这一类药物。

2.8 接种前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

接种疫苗前应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掌握畜禽总体健康状况,对老、弱、病畜禽或最近几天使用过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畜禽,最好不要进行预防注射。

2.9 仔细观察接种后畜禽情况

部分疫苗接种后,可引起畜禽过敏反应,所以接种前最好进行疫苗的安全实验,确认安全方可全面开展预防注射。畜禽在接种后短时间内有时会出现性能下降,采食量减少等轻微反应,属正常情况,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进行治疗。

2.10 加强接种后畜禽的管理

免疫接种不可能提供绝对的保护,在免疫接种群体中,免疫水平也不是相同的。抗体产生有个过程,抗体没有达到峰值,机体还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畜禽又感染上强毒或者该病出现变异毒株,均可引起免疫失败。如果疫苗选择正确,免疫群体中大多数畜禽产生了坚强的抵抗力,一旦疫病发生,也可将疫病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所以应加畜禽接种后的强饲养管理,特别是畜禽接种疫苗后一周内,给予需求生长发育充分的营养,减少畜禽应激反应,避免畜禽在免疫空白期感染病原微生物。

[1]王保安.畜禽免疫失败原因浅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3(3):75.

[2]王艳,徐桂英,王桂娟.畜禽免疫失败原因浅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3):94.

[3]严寒松.畜禽免疫接种应注意的问题[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0(6):37.

[4]赵从民.畜禽免疫接种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2):37-38.

[5]胡建和.畜禽免疫接种时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1998(7):14-15.

[6]陈志勇.浅析畜禽免疫失败原因与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15(1):43-45.

猜你喜欢
母源畜禽疫苗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家教世界(2020年10期)2020-06-01 11:49:26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家教世界(2020年7期)2020-04-24 10:57:58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