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施肥确保生态环境和农林产品质量安全

2017-04-03 16:13张翔宇四川省南部县林业局四川南部637300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林化肥有机肥

张翔宇(四川省南部县林业局,四川 南部 637300)

科学合理施肥确保生态环境和农林产品质量安全

张翔宇

(四川省南部县林业局,四川 南部 637300)

如何科学施肥,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产上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农民使用肥料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生产上施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施肥量过大、肥料品种单一、施肥方法不当等;同时总结分析了农林生产中肥料施用存在的问题及危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解决措施。这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林产品质量,生产绿色无公害农林产品,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施肥;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安全

肥料是农林丰收的基础,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施肥是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矿质营养的主要措施,也是维持土壤地力的基本途径。目前农村施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施肥量过大、肥料品种单一、施肥方法不当等,由此造成土壤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和农林产品品质降低,已成为农林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在农林生产中,施用化肥是其增产最快、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措施。但由于在肥料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化肥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有的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造成危害,可谓是既增加了成本又影响了产量,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调查,对农林生产中肥料施用存在的问题和危害,提出相应对策,这对于促进农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林产品质量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维护人类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偏施化肥,有机肥用量不足

大部分农民认为,化肥施用简单、省事、见效快,而有机肥施用麻烦、脏、见效慢,因而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施用量较小。据调查,我地2013年施用有机肥的数量不足施肥总量的10%,虽然有的农户已认识到有机肥施用的重要性,但往往施肥不当,比如施用未腐熟、无害化程度不高、养分含量低的有机肥,导致农林作物病虫害增多,由此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作物烧根、烧苗等现象,影响农林作物的生长。

1.2 化肥施用中氮、磷、钾化施用比例失调

偏施氮肥,不重视磷肥,轻视钾肥的现象十分普遍。2010年我地某菜区施用N、P、K肥的比例仅为1∶0.24∶0.03,与1∶0.5∶0.4的适宜比例相差甚远。偏施氮肥造成病虫害加重,同时,由于营养供应不平衡,蔬菜表现各种缺素症状,致使产量降低,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1.3 化肥用量过大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地的氮肥施用量(纯氮)已达到50kg/667m2,施用量普遍过大,造成浪费,并且污染环境,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引起农林作物,特别是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据农业部门调查,中国每年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损失的化学氮多达1200~1400万t,价值430~500亿元;现有复合肥中的磷在进入土壤后大约35~40d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绝大部分养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严重污染环境。

1.4 施肥方法不当

1.4.1 基础追肥的比例不当,追肥时间不当 农林作物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不同作物其需肥量也是不同的,为此必须根据需要适时施用,比如菠菜施用的氮肥主要以尿素和碳铵为主,要深施。硝酸氮化肥易随水淋失,不宜在低洼涝地和水生蔬菜中施用,忌氯作物不宜过多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肥料,否则会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1.4.2 微量元素肥料不够或滥用 虽然农林作物对微量元素吸收的数量很少,但也是作物必需的养分,缺一不可,施用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目前,一部分农户能正确认识使用微量元素的重要性,而一部分农户认识不够,要么不用、要么用量偏低、要么超量滥用。为此,必须做到正确使用。

1.4.3 不能根据土壤种类和性质合理施肥 对由施肥引起的环境污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过量施用化肥可引起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因此,应重视并采用措施控制和减少污染。

1.5 施肥管理方面不能因地制宜

一是在习惯“一炮轰”稻区与玉米区,基肥施用比例过大,在灌水早且额度大的条件下,导致径流渗失,降低了肥料养分利用率。二是在黄泥与砂性土区,土壤渗漏严重,一些农户在施肥后大水漫灌,致使养分流失。三是在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区,一些农户仅投入少量复混肥,氮素含量低,秸秆分解腐熟与麦苗争肥严重,在低温寡照影响下,小麦苗期分蘖少,冬前群体难以达到一类苗标准。四是不会利用土壤保肥、供肥特性合理安排底追比例。一些砂性土区底施量过大而导致中后期脱肥;一些粘性土区底施量过少,难以形成高产苗情。五是肥料投入成本偏高,种植效益下降。由于农民已习惯施用复混肥料,在众多厂家、众多品牌、众多规格的复混肥产品面前,往往受到虚假宣传影响,不仅使肥料投入成本升高,养分投入结构也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1.6 科学施肥技术的欠缺,已经影响到农林作物结构调整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户种植西瓜、葡萄,却在中后期大量施用氯化钾,造成产品酸涩,口味极差,只能大幅降价销售;一些农户种花生、大豆,为了高产大量施用氮素化肥,结果反而降低了产量。近年来,红薯、土豆种植效益提升,市场需求良好,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块根、块茎类作物的需肥特性,盲目施肥,投入高,产量低,收益少。

1.7 化肥使用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化肥是人造化工产品,施用化肥对环境、野生动物和人类有害。化肥实际上是植物可以吸收的物质,又称“植物营养”;误区之二:自然界中有氮、磷、钾等元素,不需要施用化肥。自然界中的营养元素不全面,也不完全是植物营养;误区之三:有机农林作物不施用肥料,尤其是不能施用化肥。有机农林作物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但是有机农林作物也施用肥料,主要施用天然有机肥料;误区之四:化肥与有机肥养分相同,应该完全施用有机肥。如果仅施用有机肥,难以满足作物的全面、充足的养分需求,也就难以实现农林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误区之五:有机农林保护环境和野生植物,常规农林对环境影响大。不论是有机农林还是常规农林,正确有效地施用肥料都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误区之六:有机食品更加安全、健康,品质更好。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品质差异,即便是世界有机食品协会和负责任的有机食品生产商,也从未宣称有机食品功能高于常规食品;误区之七:化肥损失污染了河流、海洋造成富氧化。虽然化肥的流失可造成水体污染,但是水体污染的因素很多,化肥并不是主要因素;误区之八:没有化肥也能养活世界人口。如果没有化肥,全世界将减产粮食总量的1/3,所有的森林、野生动物保护区、草地等都必须被用作耕地。

2 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隐患

2.1 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水分、空气、微生物等条件的能力。肥料施入土壤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才被植物根系吸收,因此,土壤的物理性质、耕作等对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不合理施肥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劣,如有机质含量降低,氮素过剩,土壤耕层变浅等,从而使土壤肥力下降,农林作物产量不稳定,宜种性下降。

2.2 土壤障碍严重

主要表现为作物保护地栽培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酸化。高含量的盐分通过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营养缺乏胁迫危害植物,造成植物吸水困难,生长受阻,直至萎蔫死亡。农林作物一般受害症状为:发芽率低、发芽后死苗;生长滞缓或停止,老叶死土,新叶生长速率减慢,叶色变浓僵化,严重时萎蔫黄化,叶缘焦枯,甚至落叶;节间、根变短。严重影响农林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3 化肥的肥效和当季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

不合理施肥造成氮、磷、钾化肥其增产和改善品质作用明显降低。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降为氮肥30%~35%,磷肥10%~25%,钾肥40%~50%。

2.4 施肥的环境效应令人担忧

据有关报道披露,化肥使用导致农林作物和土壤的污染及食物中有害成分超标,一时间化肥成为污染的罪魁祸首。对于“化肥=污染”的说法,有着不同的理解。任何东西过度使用都可能带来副作用,不可否认,施肥过度会造成土壤富营养化、酸化、盐碱化等问题出现。但土壤污染来自于很多方面,例如一些以未经严格处理的动物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其中就有可能含有激素、抗生素、重金属等,容易给土壤带来污染。不合理施肥造成肥料中所含氮的挥发和反硝化产生的氮氧化合物污染大气;硝态氮流失进入地下水,污染人畜用水,影响人畜健康;氮磷等进入湖泊,形成氮磷的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土壤污染加重。

2.5 农林作物产品的安全性降低,品质和口感较差

大量施用氮肥导致农林作物体内硝酸盐积累,人体摄取硝酸盐70%~80%来自农林作物。许多农林作物,如芹菜、韭菜、萝卜和莴苣等能从土壤中富集的硝酸盐在大肠杆菌、摩根氏变形杆菌等细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过大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一般中毒量为0.3~0.5g,致死量为3g。不合理施肥也会影响农林作物产品和品质,造成品质下降,使口感、风味变差。

2.6 作物病虫害加剧

近几年由于不合理施肥而导致土壤退化、农林作物病虫害加剧的现象特别突出。合理的氮、磷、钾配合使用,增施硼、锌、锰等微量元素,可促进农林作物的生理代谢,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如磷可促进农林作物根系发育,硼、锰可减少棉花黄萎、枯萎病的发生,增加产量。在缺钾土壤中施用适量钾肥,一般能减轻真菌和细菌病害,对虫害及螨害也有一定的效果。当钾供给适当时,可减少水稻胡麻斑病、条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减少麦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小麦锈病;减少玉米黑粉病、小斑病和大斑病;减少山芋疮痂病,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黄麻枯腐病和根腐病,柑橘黄龙病,苹果腐烂病,茶树炭疽病等的危害。通俗地讲,因为钾能使细胞表皮和角质层增厚,病原菌就不易侵入,且大多病原菌不能分解木质素,如果细胞壁木质化程度较高,也能阻止病原菌的入侵。此外,施肥还能防治作物缺素症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如水稻缺钾叶片常发生褐斑病,棉花缺硼表现“蕾而不花”症,油菜缺硼表现“花而不实”症,玉米缺锌表现“白芽病”,水稻缺锌的“矮缩病”等。合理施肥不仅能减轻病理性病害,还能防治生理性病害,如棉花红叶茎枯病可能是氮、磷、钾兼缺的营养缺乏症,蕾铃期增施钾肥有减轻发病的作用,特别是氮、钾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显著。科学合理的施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且可增强农林作物的抗逆性,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使用农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农林生产。

3 对策

3.1 加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肥料生产、销售、使用规范化

当前在农林生产资料管理法规上,有《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而肥料管理却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肥料应用技术推广没有法律保障,肥料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管理上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农林执法等多头管理,执法上没有法律依据,部分地区存在执法混乱现象。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肥料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肥料市场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农民利益,促进肥料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出台肥料补贴的政策,加大有机肥和配方肥的推广力度,扩大应用面积。

3.2 强化农民农林技术培训

根据我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农林科学技术缺乏的现状,不断加强对农民农林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不定期举办农林科学技术培训现场会,农林科技下乡、农林先进技术观摩等方式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林科技方面的知识,包括农林作物品种的选择、农林作物田间管理、肥料种类与数量的选择、肥料配比关系、施肥方法以及气候条件等众多因素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促进农民对当地农林作物科学种植方面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综合水平,并不断在全县范围内培养一批既懂先进农林种植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林技术带头人,让这部分人在农林作物种植和农林作物经营管理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3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土壤施肥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料为基础的前提下,合理选定作物目标产量,决定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和相应的施肥方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进一步节约肥料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从而降低农林生产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缓解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对于我国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其经济效益显著,意义深远。因此,要借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力度和实施力度,让更多的农户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益处,自觉接受这一项目在全县范围内的大面积实施,为农林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

3.4 不断扩大有机肥的来源,以促进有机肥合理利用

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具有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作用,特别是腐殖质这一类亲水胶体,保水能力更强;多施有机肥还具有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保护土壤肥力的作用,可弥补单施无机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流失的缺点;无机肥和有机肥合理搭配,还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因此,要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力度,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有机肥不足的问题:一是广辟来源,努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把秸秆直接还田或通过草食动物过腹还田,以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率和有效率,秸秆直接还田和通过草食动物过腹还田,不仅解决了因焚烧秸秆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显著增加牧业和农林两方面的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能为农户提供了大量清洁的能源,其产生的沼液、沼渣经发酵后是优质的有机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剩余产品和副产品的无害生产,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因此,要结合“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开发扶贫项目,加大我县农村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县农林生产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以大幅提高肥料的综合利用率

平衡施肥技术是近代农林科技综合发展的重要成果。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在有机肥施用为基础的条件下,于产前提出氮、磷、钾及其它营养元素的适宜用量、比例及相应的施用技术,实现了由定性施肥到定量施肥的历史性跨越。由于测土化验避免了盲目投肥,在增产的同时,节本增收效果显著。平衡施肥技术的本质在于合理满足作物营养,做到合理配方,精确定量,将化肥投入量与地力控制在最佳水平,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确保土壤及地下水源不受污染,农产品亚硝酸盐含量不超标。平衡施肥既可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又可提高其抗性,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施肥实践中,合理使用钾肥能减轻细菌和真菌性的病害(而过量施氮则增加作物的染病率),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资源浪费,协调土壤肥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平衡施肥”作为农林作物高产优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进行推广普及,使其在发展绿色农林、生态农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科学合理施肥,从而减轻土壤负担,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3.6 强化对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的宣传,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自觉性

农民在农林生产中的不正确施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在农林技术宣传上的不到位。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农民农技知识的宣传和适用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林生产新技术,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田地、肥料等农需产品的利用率。要注重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加强对农民科学施肥的指导,让农民真正做到科学施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农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农林作物产品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百姓对食品的安全、绿色、有机、生态、环保、健康更加关注,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好施肥与效益、施肥与生态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食品源于农林作物,农林作物的生长必须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环境好,食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环境不好,污染严重,农林作物变异,发生基因变化或者长出来的果实含有毒物质,污染的农林作物生产出来的粮食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食品是不安全的。环境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食品安全建立与环境之上。笔者认为,在农林业用肥方面,一是鼓励发展大型集约化农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要把农林业生产打造成一条综合的产业链而不是简单的种植。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按需施肥的原则来减少用肥量。合理科学的施肥是既要保证土壤的质量,又要保证粮食的产量,同时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双赢策略。第三,应在优化肥料结构、推广科学施肥方式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减肥控污”。 只有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真正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饮食安全。所以自然与人类的和谐问题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问题。为此,应加大科学施肥和农林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同时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倡导大家一起保护环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生产出好的食品。只有这样,生态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才可能得到“双赢”,农林业也才可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林化肥有机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保障粮食安全 有机肥行业如何先行?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传统or新型 有机肥发展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