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涛
(山西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清代东钱新考
石 涛
(山西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清代奉天在顺治初年设置铸币局之后随即撤销,至光绪二十年以前一直未再设置。奉天作为清代龙兴之地,其商品如何流通,市场交易如何结算,这些问题使得该地区的钱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由于史料阙如,目前学者对清代奉天通行的东钱研究较少,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别。文章通过对朱批和录副奏折中有关记载奉天钱法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发现清代东钱这一称谓按时间顺序存在过短陌、钱票和铸币三种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提供借鉴。
清代;东钱;短陌;钱票;铸币
清代货币承袭明代中后期以来银钱并行的制度,纸币仅在顺治八年(1651)至顺治十八年(1661)间有少量发行。咸丰朝一度大行宝钞,但不久即告失败。民间发行的银票、钱票、银行券等,具备纸币的一些特性,亦可视为清代货币表现形式的一种。清廷对三种货币的管理方式不同,对白银和民间商号发行的凭帖、银钱票限制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经营;对铜钱的管理最为严格,在制钱铸造形式、数量、成色、重量等方面均有统一规定,并且根据市场流通情况适时调整。
目前关于清代钱法的研究大致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侧重叙述整个清代的钱法,罗列不同钱法的流通区域,鲜有对某一区域、某一钱法的具体详细考证和分析。其二,对同一区域在相同时间内流通的不同钱法之间相互关系,及对区域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匮乏。本文选取清代东钱为研究对象,明确清代东钱表现形式变动情况,以期对清代奉天地区的钱法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研究提供借鉴。
清代东钱是流通于东北、京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钱法。鉴于清代东北地区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作为流通手段的东钱,便成为弄清清代东北市场、物价、货币购买力等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史料阙如,关于清代东钱的研究寥寥。中国学者尚无专文论述,多在书中偶及,未能深入。日本学者山本进的《清代東銭考》是迄今对清代东钱唯一专论,佐佐木正哉在《営口商人の研究》一文中亦辟有专章论述,但二者的研究结论与中国学者彼此矛盾,互有分歧,其焦点主要集中于清代东钱的表现形式上。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兑换钱票说。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认为,东钱是以银为本位发行的钱票,清代东北因制钱杂乱,信用度下降而发行钱票,故东钱发行与铜钱无关。并进一步推断,在清代完全不能与现钱或者现银兑换的纸券却可以辗转流通是无法想象的。[1]这一定义将东钱与东钱票混为一谈,认为东钱即东钱票。那么,东钱与东钱票是否等同,东钱票是东钱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还是唯一一种;东钱票是否是因制钱杂乱,信用度下降而发行的以银为本位的东钱票?这些问题有待商榷。
其二,东钱短陌说。日本学者山本进在其专文《清代東銭考》中将东钱定义为短陌的一种。[2]关于短陌,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在认识上有所不同。山本进认为,短陌是铜钱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货币换兑方法,因朝代而异。[2]基于此,山本进明确指出该文所述东钱,是清朝在东北地区用的短陌。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短陌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不足百数之钱作百钱使用,在关于短陌的定义上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到对清代东钱的认识上,国内学者并无专文论述,仅在相关文章或著作中有所提及。有学者直接将清代的东钱说成短陌,并无具体解释。[3]更多学者将清代的东钱看作是货币的一种算法。卫挺生的《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一文,认为清季用钱之计数,有“长钱”、“中钱”、“小钱”之别,“小钱”有以钱十枚当一百文者,亦有以十六枚当一百文者。并提到奉天营口一带用一六小钱,以十六枚制钱为“一百文”,其十吊为“一吊文”。[4]史载清代奉天钱法中确实有以一百六十文为一吊,并将这种钱法称为东钱。从此可知,卫挺生提到的奉天营口一带的一六小钱计数和本文所要论述的清代东钱为同一种钱法。作为小钱的东钱与其他钱法仅为计数上的不同,其实质仍为制钱。从短陌定义来看,奉天营口钱法以十六枚当一百文用可以推知,卫挺生关于清代东钱的考证也支持东钱短陌说。
魏建猷的《中国近代货币史》一书沿用卫挺生的观点。虽未提到东钱,但涉及东北钱币计算法。“制钱一般的计算法……东三省方面以一百六十文称为一吊,其余各地则又有五百文为一吊,四百文为一吊等,各随其地区和习惯而有所不同,原无确定的标准。”[5]张宁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论》亦持此种观点,认为在中国货币史上,每当铜钱短缺时,必然流行计数的减陌,各地按当地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减少“一百”或“一吊”的钱数。[6]这一观点与日本学者山本进关于短陌的认识相一致。
其三,虚拟本位说。《中国钱庄史》中对东钱有明确定义:东钱是一种虚拟本位币,每吊为制钱的330文,故制钱一吊顶东钱的三吊有余。[7]首先,对东钱的定性有失偏颇,东钱虽然在某一时间段内不存在实体,仅是兑换单位,但在不同时间段东钱有否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次,即使东钱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虚拟的形式,但其与实体货币存在兑换关系。东钱票作为东钱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以实体货币为准备金而发行,并不能将其定义为一种本位币。因此,虚拟本位币说也存在问题。
其四,实体货币说。黄冕堂的《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中对钱币有如下一段的介绍,其中提到东钱:清代各朝都由官府铸造铜钱,名曰制钱或大钱,制钱每枚大小和轻重不一,但以每枚中一钱二分者居多。康熙时期曾一度铸造一种小钱,每枚重量仅八分,名曰“京钱”,主要流行于京津和山东一带。一般规定:“京钱”二枚换制钱一枚。另有所谓“东钱”者,指东北地区流行的小钱,大体以六七文以至十文抵算制钱一文。[8]显然作者将东钱定性为一种实体货币的小钱。乾隆年间在盛京地区确实有流通小钱的记载,但史料并未说明盛京地区流通的小钱就是东钱。乾隆末年,盛京地区流通的小钱被政府收集销毁,虽不能排除仍有私铸小钱继续流通,但康熙、乾隆、光绪等朝政府税收计征单位为东钱,因此,将私铸的小钱定为东钱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更何况有关东钱流通的记载一直延续至民国。因此,将东北地区流通的小钱定义为东钱既缺乏史料上的根据,也经不起逻辑上的推论。
导致以上论证存在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每种研究的立论基础存在差异,在出现时间、与制钱兑换比等问题上,由于各自所看到的史料不同,便各自立论进行阐述。综合各种研究,尽管没有表明,但学者们衡量是否是东钱不外乎有两个标准,其一是史料中凡是有“东钱”字样的货币符号即为东钱;其二,由于史料中并没有发现其他货币符号与制钱兑换关系为100∶16,则可以认为,凡与制钱兑换比例为制钱16文可兑换100文左右的即为东钱。循着这个思路分析,通过深入发掘档案及方志等相关史料,东钱作为一种流通中所使用的货币符号在有清一代出现过三种表现形式。
“东钱”一词最早见于《隋书·食货志》。梁武帝普通中更铸铁钱,岭以东八十为百,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9]此处“岭”指破岭,在镇江府丹阳市。秦始皇所凿,即破冈也。[10]然本文所涉东钱与此并无承继关系,而是清至民国流通于我国直隶、奉天、吉林等部分地区的一种特殊钱法。目前史学界对清代东钱的定义存在不同看法。笔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为清代东钱存在形式有一个变化过程,由起初以制钱为本位的计量手段形成了短陌、钱票、铸币先后出现且并存共生的局面。
(一)短陌东钱
《辞海》将短陌定义为以不足百数之钱当百文使用的货币[11],日本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说明。山本进引用宫泽知之的观点,认为短陌是使用铜钱的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货币换兑方式,因朝代而异。唐宋时代,短陌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铜钱按照一定的比例(77%)可以兑换成省钱。一种是纸币与铜钱兑换时,超过100以上的纸币,通过这种短陌的计算,换成不满100的铜钱。第一种主要用在国家财政会计账簿里,第二种则广泛应用在实际财政收支和民间商品交易中。在社会分工并不完备的前提下,因地区因行业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短陌使用方法。[12]
清代东钱以铜制钱二枚为一十(俗称一成),三枚为二十,四枚为三十,六枚为四十,八枚为五十,十枚为六十,十二枚为七十,十三枚为八十,十五枚为九十,十六枚为一百,一百六十枚为一吊,七吊二百文为今现洋之一圆,不行于他处,独行于景东永平府属及关东各地,故曰东钱。[13]从记载可以看出,清代东钱一百文即制钱十六枚,符合短陌“不足百文当百文用”的定义。考清代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县志等文献资料,据民国《兴城县志》记载,兴城县自清初以来市面通行向以制钱为本位。用法以十六枚为一百,以一百六十枚为一吊,亦曰一千。[14]不考虑与明代是否存在承继关系的前提下,可以推断,东北一带的短陌东钱在清初已经开始使用。
从几种县志的记载中能够看出,这种短陌东钱起初并没有自己的货币表现形式。《营口县志》载:“制钱在东省行使另有规定,谓之东钱。大率以制钱十六枚折准东钱一百。又东钱以十百为吊,即制钱一百六十枚。”[15]虽未说明东钱的实际形式具备与否,但“折准”意味着“抵偿”,即东钱百文相当于制钱十六枚的说法,似乎更偏重于说明东钱作为制钱的表述方式。《昌黎县志》中对东钱的描述更加生动一些,将制钱、白银和东钱的关系,与商号的股份挂钩,隐晦地说明该县以制钱为本位,商号计算股份不是以白银为单位,而是用制钱进行统计,而在描述股份多寡时,则用计量单位更小的东钱来表示。[16]《锦西县志》则直接说明了东钱的实质,“东钱即以一百六十文为吊之现钱”。[17]即当时把一百六十文制钱叫作一吊东钱。
昌黎、兴城两县均以制钱为本位通行东钱钱法,正好说明了短陌东钱的实质是制钱的一种计算方式。乾隆三十七年的档案资料反映当时奉天制钱缺乏,而制钱缺乏是东钱票发行的主要原因,亦可间接说明东钱是依靠制钱而存在的。如果说短陌东钱是一种虚拟的货币形式,那么东钱票发行后,钱票逐渐成为东钱的实体表现形式。
(二)东钱票及管理方式
东钱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民间发行,是为凭帖;一类为官府发行,是为官帖。其提供货币信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民间发行的凭帖主要采用商户联保制,而官帖则凭借政府信用。凭帖以制钱作为准备金,而官帖则更倾向于同白银挂钩。
1 东钱票的种类及出现时间
史料中能够找到的符合前述条件的(东钱票)种类很多,影响较大的大致有兴城县商户发行的凭(帖)、锦县(今凌海市)典当业发行的凭帖、辽阳发行的凭帖和官府发行的官帖四种,这些或有东钱字样或与制钱兑换关系为“100∶16”的凭帖都应是东钱票。
民间凭帖是建立在东钱与制钱的兑换关系上发行的,在市场制钱流通量不足的情况下,由商户自行印刷投放市场。据《兴城县志》记载:本邑自清初以来市面通行向以制钱为本位。用法以十六枚为一百,以一百六十枚为一吊,亦曰一千。以后制钱不敷,周转始由当地富商(如公议店当铺之属)印刷纸币通融市面,名曰凭帖。[14]凭帖与制钱的兑换关系亦是制钱一百六十枚为凭帖一吊。《辽阳县志》有载:辽阳县市场流通的辽帖,注明凭帖,取钱始犹兑换制钱以十六枚为一百,百十为吊。[18]正因为东钱与制钱间存在的兑换关系,凭帖才会在制钱不敷的情况下参照发行,即形成了“东钱票(凭帖)——东钱——制钱”的模式。
从现存印有“东钱”字样的凭帖上看,兴城凭帖和辽阳凭帖(辽帖)与之别无二致。锦帖为锦县(今凌海市)锦西镇当商、钱商所发行,“帖面有东钱一吊至二十吊之种类”(东钱以制钱一百六十文为吊)。[17]发行原因亦是因“奉省向无鼓铸,制钱缺乏,由当业刷印纸券,开写钱数,号为凭帖,市面通融胥赖乎。”[19]故兴城凭帖和辽帖应是东钱票的一种形式。另据《顺义县志》记载,该县各商自出县西通行东钱票,每张二吊、四吊、六吊、五吊、十吊不等,嗣因出多,无法兑现。[20]说明除兴城凭帖、锦帖、辽帖外,尚有其他称谓的东钱票存在,发行之初可与制钱兑换。
奉天凭帖始于何时并无确切史料记载。因凭帖发行与制钱缺乏存在因果关系,故可以根据史料进行推测。史载奉天凭帖的年代最早为道光十五年查办盖平县钱票积弊[21],奉天盖平县钱铺“所出钱票,注写外兑字样……辗转磨兑,经旬累月,现钱不能到手”;有的钱铺甚至在所出钱票上“注明不付现钱,民间行使,不唯房产地亩,即日用零星之物,亦以钱票互市”,[22]信用过度膨胀可见一斑。可见道光年间东北钱票发行已经较为成熟,故奉天钱票发行当在道光十四五年以前。又,乾隆末和嘉庆初奉天制钱充盈[23][24],奉天制钱在乾隆三十六年曾出现不足,暂停销毁奉天小钱。[25]据此可以推断,奉天钱票发行至迟当在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末期奉天制钱匮乏时。
官帖东钱票的出现时间比较确定,应在光绪二十一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海路运输断绝,本仰内地制钱供应的奉天地区出现钱荒,加之奉天系东进朝鲜的必经之地,六月以来兵勇纷纷过境,“市面现钱竭匮,商力万分难支”,十月十九日,盛京将军裕禄等奏请提借盛京户部库存制钱三万串借予市商,[26]但仍不足以满足市场流通之需。[27]十二月二十三日,因制钱日见缺少,商户不敢发行钱票。裕禄又奏请由官府筹设局,从库储中提拔银两作资本,发行钱票,待情形好转再回收钱帖。[28]此处所说钱票并未提及系东钱,也未说明兑换比例,票本也是白银而非制钱,看似与东钱并无关系。
光绪二十四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奏为制钱短绌另设华盛官钱局妥定章程等事”一折中明确提出了光绪二十年所设官局发行的钱票为“官帖东钱”,共计一千二百一十三万八千。[29]三十一年盛京将军增祺的“奏陈奉天清理官钱局帖情形事”更将二十年所设发行钱票的官局名称、沿革等清晰地记录下来。光绪二十年冬,盛京将军在制钱缺乏、商帖不敢发行的情况下所开设的官局为华丰官帖局,发放的官帖以银两作为准备金。光绪二十五年,依克唐阿更其名为华盛官帖局,继续回收和发行官贴,[30]与依克唐阿所提原华丰官帖局“官帖东钱”有承继关系。故可认定,光绪二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一年间,由华丰官帖局(华盛官帖局)发行的官帖亦为东钱票。
2 东钱票的管理
与无实体形式的短陌东钱不同,东钱票具备了货币符号的基本功能。为了保证能够被商民接受并使用,东钱票的发行就必须建立在可以与现行货币体系实现兑换的基础上。
民间的凭帖东钱票是以制钱为保证金发行的,根据东钱与制钱的兑换比例,规定东钱票与制钱的兑换比例。官帖东钱票以白银为准备金忽略与东钱的关系,应属于东钱票的一个特例。它映应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官方不必因生意需要而通过短陌的手段夸大股本;二是甲午战争时期东北一带的贸易已具备一定规模。
东钱票与制钱的兑换在发行之初并无阻滞。《锦西县志》记录锦帖“帖到付钱,随时皆可兑现”,商民凭东钱票即可兑换制钱,故信誉卓著,流通甚广。“辽中县以商号凭帖为纸币,纸币之行使处则颇感便利。”[31]“发行之纸币,其通行最远(东至沈阳,西至山海关),信用最著,当以锦帖为首屈一指。”[14]
但是,若东钱票的发行商之间相互持有对方凭帖该如何处理,即不同东钱票之间如何实现兑换?日本学者佐佐木做出了一个推断,道光年间在盖平县由商号A发行的东钱票A经数人之手后到商号B手中,而商号B发行的东钱票B经数人之手之后同样到商号A手中时,两商号在一定时期内进行钱票的交换,其差额以实体货币进行清算。因此,他认为一般商号用东钱票进行的交易最终都是经过这些东钱票发行商每隔一定时期进行清算。[1]不可否认,这一提法的确能够解释清楚商号间的结算和东钱票的回笼方式,但也存在一个疑问,在东钱票信誉卓著、交易持续进行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清算的必要?由于史料阙如,已无法窥其全豹。
为杜绝因发行东钱票的商号倒闭而给使用者造成损失,发行凭帖东钱票并不是由某家商号单独完成的。以锦帖为例,首先,商家之间连环互保,共同承担风险。锦县(今凌海市)商帖的发行者当商对锦帖的发行实行商帖连环担保,所以锦帖信用素著,东至沈阳,西至山海关,通行无阻。[19]其次,各发行商集中设柜,以便相互监督,杜绝私自发行。锦县(今凌海市)“城西各镇商号凡发行商帖者均须设城柜于锦县(今凌海市),以为兑换之所,否则即遭拒绝,不能行使,此通例也。”[17]将发行商帖的商家集中于锦县(今凌海市),意味着锦帖流通没有地域限制,但兑换制钱只能至锦县(今凌海市)县城兑换之所进行。不在锦县(今凌海市)设置兑换之所的商家,因其发行的凭帖不在商家连环互保之内而不能流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家私发东钱票。这种信用体系作为一种“通例”,可以说明不仅锦帖如此,其他地区流通的辽帖等东钱票,亦大致相同。
与其他古代发行的纸币相类,尽管东钱票的发行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制钱匮乏导致的市场危机,但也埋下了市场危机爆发的风险,这与东钱票的信用度相关。东钱票和制钱不可能始终维持均衡关系,无法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危机。至迟道光年间,制钱日渐缺少,东钱票发行量增加。亦如前文所述道光十八年奉天盖平县钱铺过去所出钱票“现钱不能到手”以及有的钱铺在所出钱票上直接“注明不付现钱”的情况更有甚者,“出现钱票互市”的混乱局面,造成信用过度膨胀,以致到道光十四五年间“渐兴讼端”。[22]
光绪中期,出现了无本金发行的不能兑现的凭帖。“市面流通行使辽帖,注明凭帖,取钱始犹兑换制钱以十六枚为一百,百十为吊,八十二枚为五百,足数钱辽帖七吊兑银币一元,交易亦颇便利。乃巧黠之徒,无实在资本,但发凭帖,希图罔利。遂至私帖日滥,不能兑现,至以四十吊换银一元,官家乃严行取缔,一律停使私帖,人民受此拆阅,不知凡几矣。”[18]在没有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凭帖,必然直接冲击原有信用度较高的辽帖,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影响东钱票发行。
锦帖同样出现过无准备金滥发的状况。“光绪三十二年锦西设治钱法,依然如故,计东钱四吊一二百文可兑现小洋一元,东钱七吊四五百文可兑纹银一两。盖通行圜法,以钱为本位者也。凡存放贷款、典买田房,即一切物品价值均注明若干吊,于契据或账簿中。乃有一般钱商,如天一号、吉祥成等设法渔利,白纸骗财,发行一种坐落朝阳县属羊山药王庙各镇之商帖,到锦县(今凌海市)不能流通,到本号复不兑现,信用薄弱,行使停滞。”[17]
光绪十年以后,兴城县出现了凭帖挤兑,商号倒闭的情况。“市面渐见大小银圆,种类惟老鹰、日本尚不通行。后商号倒闭,凭帖拥挤。始于光绪二十七年始行保宁官帖,以资周转,后因事收束此帖。”[14]挤兑的结果即出现钱票与制钱两缺,政府设置官钱局发行官帖。[32]在制钱缺乏的情况下,官钱局借府库白银作为发行资本发行官帖。[33]这种以白银为准备金发行的官帖东钱票,使东钱票和白银产生了兑换关系。
东钱票以制钱为准备金和本位币发行,其信用度高低与制钱准备金多寡相关。当制钱准备金充裕时,东钱票信用度较高,市场稳定有序发展。而当东钱票发行量远超准备金,制钱数量或制钱供给量小于东钱票发行量时,则会导致东钱票贬值,发生挤兑风潮,威胁市场的稳定。光绪年间即出现了钱商因畏惧挤兑,停发东钱票,致使钱、票两缺,官府为稳定市场,发行官帖东钱票的情况。
东钱票与制钱兑换虽然基本遵循了作为短陌的东钱与制钱的兑换比率,但东钱票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使东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在东钱票出现之前,东钱只有制钱一种表现形式,与制钱是一种依存关系,没有制钱也就没有东钱。东钱票的发行改变了这种情况,虽然东钱票仍然以制钱为准备金,但实际使用中,东钱票可直接流通,有了自己独立的货币表现形式及其相对应的货币职能,不再是虚拟的、统计所需的短陌,而是可以直接行使和流通的实体。
(三)铸币东钱
铸币东钱系官府所发行的一种制钱。除名为东钱外,其与短陌东钱、东钱票不同,既不符合原东钱制钱的兑换关系,也不是货币符号,而是与其他地区制钱有所区别的称量货币。从其出现的原因上看,与制钱匮乏、凭帖难堪流通、银币流通不便有关。
从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盛京工部侍郎雅德博卿额所奏“奉天地方并未设有钱局,而别处来路甚少”,[34]和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奉天钱法向因鼓铸未兴,民间缺钱,只得互出凭帖”[35]的情况来看,奉天地区鲜有设局鼓铸钱文处。由于清初限制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贸易,东北地区商品流通不甚发达,市场上货币需求量不高,因此,曾有过因制钱充盈而贬值的情况。随着东北贸易逐渐开放,以及私销、私铸、私运日益猖獗,“嘉庆二十年正月二十五日,盛京将军晋昌、盛京副都统文宁奏报拿获私铸铅钱各犯送部审理”[36],“嘉庆二十年五月十一日,盛京将军晋昌、盛京副都统文宁奏报拿获销毁制钱人犯送部审理”[37],至乾隆末制钱匮乏的局面一直持续。光绪二十五年,盛京将军增祺奏,“近来市上不见一钱者,大抵多私运入关及奸民销毁所致,不有以清其源,则鼓铸虽多终不敌销去之众,利之所在,群起而趋。”“奉天制钱缺少,向赖凭帖周转。”[38]但此时凭帖已弊端丛生,难堪流通之用。
尽管盛京将军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派员赴粤、鄂二省考察鼓铸银钱事,[35]购置铸银钱机器,[39]并于其后开铸银圆,与官帖兑换。但是银圆在流通中依然问题不断。首先是市场流通不便,商民使用无法找零。[38]其次,奉天银圆虽然有定价,但省城银价日涨,现银现钱异常缺乏。盛京将军文兴认为,省城“粮货腾贵,银价日涨,市面生意萧条,其病在现钱短拙,帖钱壅滞,初不得专咎银圆之定价昂”[40],遂于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停止铸造银圆。[35]
为解决由于市场上货币紧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盛京将军增祺在奉天省试铸钱文,即为铸币东钱。其办法是,“铸钱文拟以五分为率,铜铅各半,使销毁者无利可图,然后严其盗铸、贩运之禁。俾与银圆、钱帖相辅周转。”由“天津招至匠工,开炉试铸,共炉两盘,每日可出东钱一千六百余吊,现已铸出三万余吊,查看钱式,虽不及机器所造之精,亦无脆薄模糊等弊,试在市面行使,商民尚称便利。”[38]
此种被称为东钱的铸币与当时朝廷下令各省鼓铸钱文的标准有异。光绪二十四年令各省铸钱,以八分为率。而东北地区铸币的成本因“工匠招自天津,需优工食,物料购自外洋,运费尤增”而远高于内地。按铜时价“每百斤值银三十一二两,铅价每百斤值银十一二两,若照八分定铸,每千钱即已需银一两一钱有奇,加以工耗、运脚,赔亏甚巨。”以五分为率,依然不敷成本,官府赔贴高达十分之四五。[38]若以白银作为标准,按上述条件进行计算:
制钱与东钱的比为14∶11,即1枚制钱≈1.2727枚铸币东钱
东钱票与之前东钱的联系在于票面印有东钱字样和与制钱的比价相同,而铸币东钱除了盛京将军增祺在奏折中提到的“每日可出东钱一千六百余吊”外,其他并无相同之处。由于其本身就是铸币,系东北承光绪二十四年直省铸币之旨而开炉鼓铸者,因此不存在与制钱的兑换问题,只是从工料上少于朝廷规定的重量。这种工料的短缺是否是这种铸币被称为东钱的原因,由于史料阙如,已无法得到证实,但铸币东钱的存在,换言之,铸币成为东钱的又一表现形式,确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一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直到民国时期依然有记录留存。
民国四年七月三日,案奉饬据锦县知事朱佩兰电称:有奉天日商佐伯次郎惠由开平火车站起运东钱三万一千五百吊赴奉,被锦站车警察明阻止。……据日人佐伯次郎惠供称:……由奉天本行汇交天津正金银行银洋五千零三十元,经本国人高桥松太郎手,取去折变中国大洋,在天津开平等处换买制钱奉天钱三万一千五百吊,……兹据日人领复称:……有日本人佐伯次郎惠由火车从开平向奉天运送有孔制钱三万一千五百吊,至锦州被东路巡官阻止运行,拘禁佐伯,并押收其所运铜钱等因。准此查日本人由未开放地之开平向开放地奉天,以火车运送铜钱竟被阻止拘禁,其运送者且没收日本人所有之铜钱,并无条约上之根据,本馆碍难承认,即请将押收之铜钱三万一千五百吊从速送还本馆。[41]
电文中提到三万一千五百吊分别用了不同名词,即东钱、制钱奉天钱、有孔制钱、铜钱。由于该电报的发出者系民国初锦县知事,他理应谙熟当时本地流通的货币名称,因此,电文所提到的东钱与制钱奉天钱、有孔制钱、铜钱应为同种货币,日商私运的东钱为铸币,即有孔铜制钱。
光绪三十年,“国家始改铸银圆,辅以铜币。银圆有五角、二角、一角、半角之别。铜币分当十、当二十之两种,以当十铜币十枚抵银圆一角。”[31]是年冬,铜圆流入昌黎,遂为市面通用品。[16]铜币流通后,原有的方孔制钱日渐减少。“甲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以还,开埠通商,市面流通宝银与银币渐多,制钱渐少,至铜币出而制钱始绝。”[42]“昌黎附近丰润、玉田等县以铜圆一枚仅当制钱八文者,故昌黎市面市钱日见短少。”[16]丰润、玉田等县当十铜圆一枚兑换制钱八文(官定比例为当十铜圆兑换制钱十文),可见制钱升值,逐渐减少的趋势。铜圆发行,制钱逐渐减少,东钱钱法也发生变化,由以前制钱十六枚兑换制钱一百文变为铜圆十六枚兑换东钱一百文。“每铜圆一枚为东钱六成二厘五,铜圆二枚为东钱一百二成五,铜圆十六枚为东钱一吊。”[16]“卢龙境内习惯使用九六东钱,从前以制钱一百六十文为吊,今则以铜圆币十六枚为吊。”[43]
民国之后,各地逐渐取消东钱钱法。开原县“钱法从前惟用铜钱十六枚为一百,一百六十四枚为一千,俗称一吊。自改行银币,各商号之凭帖改为铜圆票后,奉文禁止。”[44]蓟县东钱钱法存在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蓟县币制在民元前向以制钱为单位行使,九八四钱名曰东钱,即以制钱一百六十四文为一吊。至逊清季世受平市大钱影响,每吊须使用当十钱二枚。嗣当十钱取消,即以一百四十七文为一吊,是为市钱。然在县境南部如下仓侯家营等处,则仍行使东钱,境内各商所出凭帖土票亦均印明市钱或东钱,以为区别。在一县境内钱法不同有如此,民初改用铜圆银钱,行情仍开钱吊数目,直至“民国”二十七年土票禁止铜圆,亦不经见始完全为银本位矣。”[45]顺义县银钱兑换至“民国”十一年(1922)之后才不见有东钱钱法记载。[20]河北宝坻县于民国十九年(1920)禁止东钱名目存在。“宝坻县政府布告废止本县东钱名目。自十九年起,凡属订立契约等项,一律不准再有东钱名目存在。”[46]
综上所述,清代东钱的表现形式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东钱最初表现为一种短陌,即以制钱十六枚当东钱百文,一百文东钱没有实体形式,是通过十六枚制钱表现出来的。可以肯定山本进东钱短陌的说法,但他没有注意到东钱票发行以及光绪二十五年东制钱发行所引发的东钱性质的变化,黄鉴晖也只注意到了短陌东钱虚拟的性质。其后,在奉天制钱紧缺的不同时期,分别由当商、钱商和政府发行凭帖,凭帖票面标明“东钱”字样,以制钱和白银为准备金,且与制钱也遵循了之前的兑换比率。因此我们认为,凭帖是东钱的实体形式之一,东钱一吊不再是虚拟的说法。光绪二十五年,奉天铸造东钱铸币,是东钱又一表现形式。佐佐木将东钱定义为以银为本位而发行的纸币,又忽略了短陌和铸币。虽然黄冕堂认为东钱是铸币,但将其归入到小钱的范围值得商榷。
(致谢:本文成文我的学生程鹏前期做了大量资料搜集、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日〕佐々木正哉.営口商人の研究[J].近代中国研究,1958(1):213-267.
[2]〔日〕山本進.清代東銭考[J].史學雜誌,2005(3):322-345.
[3]孙文泱.短陌性质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3):36-41.
[4]卫挺生.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J].清华学报,1934(2):153-221.
[5]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M].合肥:黄山书社,1986:62.
[6]张 宁.中国近代货币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7]黄鉴晖.中国钱庄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84.
[8]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M].济南:齐鲁书社,2007:9.
[9]〔清〕吴玉搢.别雅[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卷五,仟伯千百也.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5032.
[11]夏征农,陈至立,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029.
[12]宮津知之.唐宋時代の短陪と貨幣経済の特質[J].史林,1988(7):1-16.
[13]黄世芳,陈德懿.铁岭县志:卷六,财政,国家税[O].铅印本,1933.
[14]恩 麟,王恩士,杨荫芳.兴城县志:卷七,实业[O].铅印本,1927.
[15]杨晋源,王庆云.营口县志:货币篇,杂币[O].石印本,1933.
[16]陶宗奇,张鹏翱.昌黎县志:卷五,金融志[O].铅印本,1934.
[17]刘焕文,张鉴唐,郭 达.锦西县志:商业,币制[O].铅印本,1929.
[18]裴焕星,白永贞.辽阳县志:卷二十,财赋志[O].铅印本,1928.
[19]王文藻,陆善格,朱显廷.锦县志略:卷十二,实业,钱法[O].铅印本,1921.
[20]礼阔泉,杨德馨.顺义县志:卷十一,金融,钱币[O].铅印本,1932.
[21]盛京将军奕经等奏为查办盖平县钱票积弊并牵涉职官赃款事道光朝录副奏折[B].道光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档号:03-3975-018.
[22]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M].道光十八年闰四月二十七日四川总督宝兴奏钞票流弊折.北京:中华书局,1989:5-6,
[23]盛京将军琳宁奏报遵旨筹办调剂钱法暂停搭放兵饷钱文事[B].乾隆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344-011,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十八日.
[24]盛京将军琳宁、盛京户部侍郎禄康奏为奉省钱价过贱筹划办理兵丁饷银请复旧制事[B].嘉庆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03-0139-016,嘉庆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25]盛京工部侍郎雅德奏请暂缓收买奉天小钱事[B].乾隆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282-027,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26]盛京将军裕禄、盛京户部侍郎绵宜奏为市面现钱短绌暂由库储就近提拨制钱借商应用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3-9531-006,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九日.
[27]盛京将军裕禄奏为辽阳市面现钱短绌拟由库储借拨制钱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3-9531-011,具文时间: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日.
[28]盛京将军裕禄奏为现钱短绌拟官筹设局并由库储提拨银两作钱票资本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3-9531-015,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29]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为制钱短绌另设华盛官钱局妥定章程等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3-9534-037,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八日.
[30]盛京将军增祺奏陈奉天清理官钱局帖情形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377-029,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31]徐维淮,李植嘉.辽中县志:卷二十六,实业,币制[O].沈阳东北交通用品制造厂铅印本,1930.
[32]盛京将军增祺奏报奉天变通试铸钱文事光绪朝朱批奏折[B].档号:04-01-35-1375-049,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
[33]盛京将军裕禄奏为现钱短拙拟官筹设局并由库储提拨银两作钱票资本事[B].附片,档号:03-9531-015,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34]盛京工部侍郎雅德奏请暂缓收买奉天地方小钱事乾隆朝朱批奏折[B].档号:04-01-35-1282-027,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35]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陈奉天派员赴粤、鄂二省考察鼓铸银钱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35-01374-021,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36]盛京将军晋昌、盛京副都统文宁奏报拿获私铸铅钱各犯送部审理事[B].嘉庆朝录副奏折,档号:03-1859-003,嘉庆二十年正月二十五日.
[37]盛京将军晋昌、盛京副都统文宁奏报拿获销毁制钱人犯送部审理事[B].嘉庆朝录副奏折,档号:03-1859-015,嘉庆二十年五月十一题.
[38]盛京将军增祺奏报奉天变通试铸钱文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375-049,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
[39]为定购铸钱机器事电报档[B].档号:2-04-12-022-0094,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40]署理盛京将军文兴奏报整顿钱法酌定银元准价及弛禁期银期钱事[B].光绪朝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375-029,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二日.
[4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辽宁省档案馆.东北边疆档案选集:第15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1.
[42]关定保,于云峰.安东县志:卷五,财政,货币[O].铅印本,1931.
[43]董天华,胡应麟.卢龙县志:卷九,金融[O].铅印本,1931.
[44]章启槐,赵家干.开原县志:卷三,钱法[O].铅印本,1918.
[45]徐葆莹,仇锡廷.蓟县志:卷三,乡镇,民生状况[O].铅印本,1944.
[46]河北宝坻县禁用东钱[J].银行周报,1929(47):28.
(责任编辑 耿晔强)
A New Perspective on Dongqian Coin in the Qing Dynasty
SHI Tao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The mint was revoked immediately after i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Shunzhi in Fengtian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was never set up again until the 20th year of Guangxu. Fengtian, as the cradle of the Qing Dynasty,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of academic circles about how its commodities circulated, how to settle the trade and how its money was used.Due to the lack of historical dat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Dongqian in Fengtian and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the materials about the ways of using money recorded by Zhupi and Lufu Zouzhe in Fengtian, the article discovers the address forms of Doingqian experienced Duanmo (conceptual currency), Qianpiao ( paper currency) and coin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 of the Qing Dynasty.
Qing Dynasty;Dongqian;Duanmo;Qianpiao;coins
2017-01-20
石 涛(1969-),男,四川峨眉人,博士,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方向的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3.022
F8229
A
1000-5935(2017)03-01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