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宁南县农牧局
宁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张敏
/宁南县农牧局
近年,宁南县委县政府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蔬菜,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监管体系、完善流通体系等方式,使宁南县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1 蔬菜产业初步形成区域布局
2016年底,宁南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 000.00 hm2,其中,冬春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 333.33 hm2,夏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 666.67 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6.67 hm2。受生态条件、种植习惯、土地水源、产地环境和蚕桑、烤烟两大支柱产业等因素影响,宁南县蔬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两茬三区”的产业布局,其中,华弹、白鹤滩、葫芦口、大同、披砂、景星、俱乐、新村、松新等地处金沙江及黑水河流域的乡镇,光热资源优越、水资源充沛、温度适宜,是发展无公害茄果类、豆类等早市蔬菜的适宜地区,初步形成了越冬茬露地型早市商品蔬菜输出区;骑骡沟、跑马、倮格、杉树、海子、梁子等海拔在1 800~2 000 m之间的高海拔乡镇初步形成了以白菜、萝卜等为主冬春茬和夏季反季节叶菜类露地商品蔬菜输出区;披砂、景星、俱乐等海拔在1 400~1 800 m的高二半山区初步形成了夏秋茬露地、设施型商品、保障蔬菜供应区。
1.2 蔬菜规模化初具雏形
宁南县有蔬菜类专业合作社14家,蔬菜类家庭农场68家,合作社通过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订单农业等方式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蔬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带动形成一大批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这些经营主体对现有土地进行了合法流转、自主经营,加大了宁南县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力度。
1.3 蔬菜无公害化发展迅速
宁南县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特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中采取农药投入品监管、产地环境监控、质量监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等措施,使全县蔬菜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高。目前,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除此之外,全县生产的番茄、鲜荚豌豆和菜用马铃薯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4 蔬菜农业科技应用普及
多年来,宁南县推广以县农牧局科技人员为技术指导、乡镇农技员为专职技术骨干的技术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先后试验示范早市蔬菜栽培技术和反季节夏季叶菜类栽培技术,并试验推广新品种,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和技术扶贫机会,开办夜校培训、发放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明白卡以及种养殖技术规程,蔬菜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2.1 重视程度低,政府投入不足
蚕桑、烤烟、畜牧、马铃薯、林业、旅游业作为宁南县六大富民工程,占用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政府对蔬菜产业的重视程度低,相应的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道路、水利设施配套不齐全,生产用水不能及时供应,影响蔬菜产业发展。
2.2 土地稀缺,劳力流失
宁南县耕地面积1.49万hm2,其中烟叶种植面积0.42万hm2,大行桑面积达0.40万hm2,种植蔬菜的可用土地资源少,烤烟和养蚕已占用大部分劳动力,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蔬菜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2.3 产业化和品牌化程度低
虽然宁南县新型经营主体已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大部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户种植,分散经营、自由购种、自由种植导致品种杂乱、规模不大、品牌意识缺乏,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都较低,技术标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缺乏。
2.4 流通体系和产销服务滞后
蔬菜的市场价格多变,供求关系转化快,但宁南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加之,县内交通不便,未建立起为生产销售服务的专门组织和技术队伍,生产与流通脱节,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弱。
3.1 立足立体气候优势,优化生产布局
因地制宜,宜设施则设施,宜露地则露地,充分发挥宁南气候优势,优化生产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以低山河谷坝区越冬茬、春提前为重点,大力发展豇豆、四季豆等豆类及番茄等茄果类喜温性露地蔬菜,突出“早”,产品主要抢占春淡市场;二是以高二半山区越夏茬、秋延后,以6~8月为主要上市期的越夏茬为重点,发展番茄、辣椒、茄子等茄果类,黄瓜、苦瓜等瓜类,白菜和甘蓝类等冷凉型叶菜类蔬菜;以12月为主要上市期的晚秋茬为重点,发展秋豌豆、白菜等,产品主攻秋淡市场。
3.2 加大政府投入与政策扶持
县、乡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导,加大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的政府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保证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3.3 培育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
坚持适度规模种植,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新建一批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大力培育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村组、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引领千家万户发展适度规模蔬菜生产。
3.4 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标杆
在农业品牌认证登记、标志使用方面实施奖励补贴政策,推行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加大“三品一标”宣传力度,完成认证登记,培养农民品牌意识,树立蔬菜产业品牌标杆,形成生产、包装、销售产业一体化。
3.5 完善流通体系,促进产销有效衔接
发挥蔬菜协会、合作社作用,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信息收集与分析,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加强道路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蔬菜购销经纪人队伍。加强与目标市场的交流合作,发展对口供应蔬菜基地,建立互利合作产销关系。引导企业、学校、酒店与蔬菜生产合作社开展直供直销,实现生产与销售无缝对接。
3.6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蔬菜全产业链,以工业化理念统筹推进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发展,引导发展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农业等业态,推动蔬菜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