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航 覃杰 余秀明 刘鸣
病例报告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一例
吕航 覃杰 余秀明 刘鸣
平板运动试验常用于诊断劳力性心绞痛及与运动相关的心律失常,但可能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等其他疾病。故行平板运动试验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运动中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心率及血压变化;发生风险事件时应立即对症处理,并做好急救准备。本文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的一例血管迷走性晕厥。
平板运动试验;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
患者男,39岁,因“胸痛一天”就诊,查体无特殊情况。为评价胸痛是否与活动相关,建议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试验前再次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行体格检查,排除运动试验禁忌证,运动方案采用Bruce方案次极量。仰卧位时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过程中血压随心率变化逐渐上升,其间患者未述不适;运动至7分34秒时达到次极量心率,终止运动试验。恢复运动至运动结束后2 min,站立位观察,在恢复阶段4 min左右时,患者突然出现头昏、乏力、多汗、面色苍白等不适体征,无法维持自主体位,当即测血压65/40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为109次/min,无ST段偏移及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测血压,未测出,心率仍为窦速,此时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立即扶患者卧床,予以吸氧等处理,数分钟后患者意识恢复,但略感乏力。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及血压变化,观察至运动后12 min患者所有指标恢复正常。结合患者全程心率及血压变化和症状缓解过程,符合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减压型)的诊断。由于患者较年轻,故建议随访观察,避免剧烈运动,适当增加液体及盐的摄入。如发作频繁,建议药物或起搏治疗。
讨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属良性晕厥,包括心脏抑制型、血管减压型及混合型三种,其中以血管减压型较为常见[1]。目前认为Bezold-Jarisch反射是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主要机制,另外,神经递质及血管活性分子(儿茶酚胺,腺苷,5-羟色胺等)的作用、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异常、心理因素等可能协同参与发生[2]。
本例患者属于首次发作,由运动诱发,而后在直立位恢复阶段出现头昏、多汗、乏力、面色苍白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直至出现血压测不出、意识短暂丧失,平卧休息数分钟后逐渐缓解,整个过程中心率却一直在正常水平波动。这符合血管抑制型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终止后大量血液积聚于下肢,外周血管阻力扩张明显,心室充盈量减少,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等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少,代偿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增快,但由于回心血量不足,导致心室近乎“空排”,最终出现低血压,造成脑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晕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患者在运动中常常不会发生晕厥,可能与运动中下肢肌肉的挤压作用有关。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常不可预测,应引起检查人员高度重视。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是关键;检查中密切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同时备好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才能有效避免风险发生。如果检查中患者有晕厥先兆, 切勿慌乱, 应立即使患者去枕平卧,取头低足高位,适当屈曲患者上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避免晕厥的发生[3]。对于晕厥的患者,应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
[1] Sheldon RS, Sheldon AG, Connolly SJ, et al. Investigators of the syncope symptom study and the prevention of syncope trial. Age of first faint in patients with vasovagal syncope[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6 ,17(1):49-54.
[2] 黄萍,王宏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5-6.
[3] Sheldon RS, Grubb BP 2nd, Olshansky B,et al. 2015 heart rhythm society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 and vasovagal syncope[J]. Heart Rhythm, 2015,12(6):e41-e63.
(本文编辑:郭欣)
430000湖北 武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肺功能检测中心
吕航,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电诊断学研究。
刘鸣,E-mail:278009820@qq.com
10.13308/j.issn.2095-9354.2017.03.017
2016-08-31)
R540.42
C
2095-9354(2017)03-02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