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 韩云龙 林吉忠 刘尚山
长清区高效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
董青 韩云龙 林吉忠 刘尚山
2016年前,长清区病虫害植保防治主要以人工和机械喷防为主,劳动效率低,人药接触多,经常造成人体药液过敏或中毒,药防效果不理想。且每年5-8月份是病虫害防治的集中期,时间紧、作业量大,常因防治不及时,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减收。同时,动力机械配置的植保机械在农作物成长中期进行转向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碾压秧苗的现象,给大田作业带来许多不便。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急需改进,因此引进新技术、新机具,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改变传统种植习惯迫在眉睫。
截止2016年,该区拥有各类机动植保机械870台,高地隙喷杆喷雾机11台,车载式喷雾机2台,实现机械植保面积27万亩,不足种植总面积的13%,无人植保机作业面积仅有1万亩,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农民群众的需求。2016年长清区承担了省财政支持的主要作物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项目,以项目实施为契机,新增无人植保飞机9架,使这一先进机械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涉及深圳大疆、北京天途、无锡汉和三家品牌,其中电动型6架、燃油型3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发展。为整合现有资源、形成集团优势,区农机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牵头组织农机合作社、农业园区、生产企业等单位率先在全市成立了首家植保作业飞防大队,实行统一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实现了无人机规模化、集约化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植保无人机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作用。这在全区乃至全市都起到了积极地示范带动作用。
使用遥控无人机进行低空农田作物植保,具有高效、节药、优质、安全、便利等优势。与传统人工喷雾器相比,该机采用喷雾喷洒方式,作业效率,较背负式提高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单位面积撒施药液量少,可节约50%的农药用量及90%的用水量;机动性能好,整机质量轻,起降转向灵活,可空中悬停;防治效率高、效果好,减少飘移,利于提高农药的有效性;安全系数高,采用远距离遥控操作,避免了农机对操作人员的侵蚀;还有其精密的可控式定位模式,避免了机械往返后的重复作业,适于大面积、无障碍作业,不存在浪费药物、水资源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尤其在高秆作物和应对突发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其作用更为突出。
2016年5月,该区邀请省、市、区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植保无人机在文昌街道孟李村、归德镇大觉寺村作业进行了小麦田间理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增产15.265公斤/亩。9月在归德镇大觉村、孝里镇胜利村对玉米进行了田间理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增产21.25公斤/亩。采用无人植保机作业不存在漏喷、重喷现象,喷洒均匀、雾化效果好,可提高药物利用率25%,按实践值计算,约1.2元。同理,无人植保机作业每亩用水0.6kg,而人工作业亩均用水10kg,节水效果显著,按实践值计算,约0.1元。
综上,应用无人植保飞机作业,亩均增加经济效益92元,促进农民增收节支的效果十分显著。
1.领导重视、加强引导。该区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机械植保作业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领导干部带头抓、亲自抓、抓重点,高度重视。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实行技术推广责任制,确定重点,细化目标,落实到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搞服务,进村入户做宣传,加大植保机械化作用的舆论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强化培训、搞好指导。一是举办培训班,面向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手和农民进行培训,同时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会观摩、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措施,保证农机手操作有方。二是技术人员按分工要求,适时进入生产作业现场技术指导,开展咨询服务,为下一步植保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积累了一定经验。三是召开主要作物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会,以会促训,积极引导农民加深对新型植保机械的认识。并编制了机械化植保与病虫害防治培训教材150份,各种宣传资料、明白纸1000份,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基本知识保障。四是邀请生产企业不定期向农户提供服务,对出现的操作安全问题,及时协调加强对无人机飞控系统的升级及售后服务,进一步强化操作技能的指导,有的合作社还专门购置了模拟机、对讲机、测亩仪等,加强日常熟练程度的学习,增强了植保无人机作业的安全性、稳定性。
3.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伴随农民对高效植保机的迫切需求,植保机逐渐向大型、高效、智能化发展,开展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病虫害防治成为统防统治的方向,为此该区遴选了有条件、有能力的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单位,倡导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推广模式,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使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深入人心,逐步实现整体推进。
1.无人植保机技术含量、灵敏度更高,操作程序复杂,难以熟练掌握,部分农民片面依赖植保飞机的智能化,有的对无人植保机的可操作性仍持怀疑态度,往往是一知半解就仓促上阵作业,容易造成“炸机”。
2.农用植保无人飞机售价较高,农民购买力不足,续航能力差。植保无人机的平均续航能力一般为15-20min,在飞防过程中需要准备多组电池更换,充电消耗时间较长,而平均每组电池价格在2000元左右,因机械配置投入大,成本较高,让很多农户产生了畏难情绪。
3.飞防作业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机具维护和保养工作繁琐;有效的作业防护问题亟待解决。
4.传统农药的剂型和浓度不适合无人机喷洒,飞防专用农药的要求更高,配套药剂的生产相对落后。
1.尽快出台植保无人机安全操作、农药喷洒、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监管,逐步规范无人机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应用。并加大对农民投资植保无人机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家补贴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累计追加扶持,解除农民想投入怕风险的后顾之忧。
2.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应积极与农技、植保、气象等部门紧密配合,做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实现多部门、多学科综合防治。深入调查研究,通过现场示范、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等方式进行重点推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发挥好各级植保部门对病虫害类型、适用药物、作业最佳时间、药物浓度等的预警作用,促进与农机部门的优势互补,扎实推进植保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探索开拓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以发展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着力点,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的措施,帮助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把机械植保的推广工作与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快机械植保病虫害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引导进行跨区规模化机防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中的作业优势。
4.农机部门要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协调沟通,反馈信息,促进加快技术创新、机具改造、优化产品,增强无人机的操控性和飞行的稳定性。同时生产企业要组织维修保养服务队,为用户提供免费维修保养。开通热线电话,随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开展好各种保障服务,解决植保无人机的售后风险隐患。
5.科研院校与农药企业应密切合作,加强对植保无人机专用药剂的实验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并及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推广,早将植保无人机专用药剂大范围推向市场。
6.加强农用无人机技术队伍建设,一名合格的飞手培训费用大约需要1.5万元,培训时间要2-3个月,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若无很好的效益和补助,很难招到乐于从事该行业的学员。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人才阳光培训工程,借助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推广实施,完善相应的补贴激励机制,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