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水土流失状况与综合治理

2017-04-03 03:11孙拴华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谷坊水土保持植被

孙拴华

(榆社县水利局)

囗生态建设

榆社县水土流失状况与综合治理

孙拴华

(榆社县水利局)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土地总面积1 699 km2,水土流失面积1 26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6%。全县贫困人口8.9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3.6%,属重点扶贫攻坚县。近年来,实行重点治理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累计治理度达到57.3%。介绍了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成因、水土保持成效与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榆社县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榆社县近年来实施了两大项目:一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二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两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县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县域简况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位于晋中市东南部,地貌类型以土石山区为主,由于矿产资源贫乏,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 699 km2,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加之海拔高程960-2 011 m,相对高差大,为水土流失奠定了地形基础。从地形地貌来看,大体可分为石质山地、土石山区和丘陵阶地三大类,分别占到总土地面积的40%、38%和22%。辖4镇5乡,有271个行政村,327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4.56万人,人口密度87人/km2,其中农业人口10.74万人,贫困人口8.9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3.6%,属重点扶贫攻坚区。据2016年底统计,全县耕地面积2.387万hm2,农业人均耕地0.22 hm2;年粮食总产88 290.9 t,农业人均产粮822 kg;农业生产总值73 415.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693元。

2 水土流失状况与水土保持现状

2.1 水土流失状况

榆社县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部分区域重力侵蚀相伴。据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 26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6%。其中,轻度侵蚀190.2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15%;中度侵蚀925.6 km2,占 73%;强烈侵蚀 152.2 km2,占 1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670 t/km2。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暴雨径流产沙量占到年产沙量的90%以上。

2.2 水土流失成因

2.2.1 自然因素

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形。沟壑纵横,沟深坡陡,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地形基础;二是土壤。除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域为黄土母质所形成的褐土所覆盖,垂直节理发育,质地疏松,抗蚀性差,易于崩解与坍塌,导致黄土阶地区沟头延伸,沟岸扩张;三是降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6-9月份,雨型多属短历时暴雨,极易形成地面洪水径流,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四是植被。全县总体植被覆盖率低,难以保护地表土壤免遭水力侵蚀。

2.2.2 人为因素

人为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诱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过度放牧。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畜牧业发展较快,多采用粗放放牧方式,牲畜采食过度,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地表土壤失去保护;二是陡坡开荒扩种。为了摆脱贫困,依照传统观念开荒扩种,加之粗放耕作,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三是砍伐林木作燃料。现代生活方式不普及,长期滞留在砍柴烧饭水平,大量天然灌木林及少量乔木林被砍伐作为生活燃料,从而使区域植被残遭人为破坏,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四是建设生产引发人为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新上了数量众多的开发建设与生产项目,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弃土弃渣乱堆乱放,加之建设生产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防治措施不力,导致人为水土流失呈加剧态势。

2.3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榆社县的危害,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冲毁土地,破坏耕地资源,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地多不打粮,影响粮食安全;二是淤积水库,堵塞河道,威胁供水与行洪,影响饮水安全与防洪安全;三是地表植被生长不良,恶化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安全;四是局部山洪频发,冲毁道路与桥梁,影响交通安全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

面对水土流失状况与危害,为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脱贫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特别是实施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丰硕成果。据2016年底统计,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26.6 km2,治理度达到57.3%。其中,建设梯坝滩基本农田12 635 hm2,营造乔木林42 315 hm2,经济林1 078 hm2,种草502 hm2,封禁生态自然修复16 130 hm2,打谷坊 132座。

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原则与措施

3.1 治理原则

根据县域的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在水土流失治理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基本农田优先原则。为保证粮食安全,将梯田等基本农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优先安排在离村庄较近、土层较厚、集中连片的缓坡地上实施;二是综合治理设防原则。根据土地的适应性评价,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率先治理黄土集中分布区,从梁峁、沟坡到沟谷设置三道防线,形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三是人工造林紧跟原则。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地上栽植以油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在较陡坡不宜农作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四是生态自然修复原则。以封禁为主,加强管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促进植被恢复与重建,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五是沟道打坝滞洪原则。在适宜的沟道内,布设谷坊群,滞洪拦沙,控制沟道下切和沟岸扩张,增加小块沟坝地。

3.2 治理措施与布局

3.2.1 坡改梯工程

在坡改梯布置上,沿等高线布设,集中连片,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同时配套建设田间生产道路。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力。

3.2.2 栽植核桃林

为了加速脱贫,提高农民收入,结合当地群众的意愿,选择土层深厚、地势较缓、光热资源丰富、离村庄也较近、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发展核桃经济林,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3.2.3 栽植油松林

在15°以上坡度较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沟坡荒草地,选择适宜当地的乔木树种油松,营造水土保持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拦蓄径流,减少冲刷。

3.2.4 封禁生态修复

在土石山区沟道、沟坡内现存有部分疏林、残次林以及立地条件较差的其他荒草地,实施封禁,利用自然威力恢复植被,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

3.2.5 沟道谷坊工程

在适宜的小流域沟道,选择“口小肚大”处,建设谷坊群,缓洪拦沙,建造小块坝地。根据当地石材丰富的特点,谷坊类型选用石谷坊。

3.3 规范建设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在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工程质量标准,狠抓项目建设管理,确保按期完成。主要办法:一是切实抓好规划设计前期工作,严格实行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制度;二是在工程建设上,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参建各方,互相配合,精心组织,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在投资拨付上,实行资金报账制,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使用合理。

3.4 加强后续管理

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交付承包受益者管理使用。为了巩固治理成果,使其长期发挥效益,乡村组织与承包者签订管理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范围与具体管理措施,并制定奖惩办法,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管护落到实处。

3.5 加强法制宣传

水土流失治理的公益性,要求全社会积极支持与参与。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家园”为主题,以改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环境为目标,注重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实际效果的宣传方案。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水土保持社会舆论氛围,让人们了解水土流失危害,认识水土保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

S157.2

C

1008-0120(2017)03-0032-02

2017-06-28

孙拴华(1968-):女 助理工程师;通讯地址:山西省榆社县文峰街水利小区1号楼,031800

猜你喜欢
谷坊水土保持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西藏地区沟道治理中谷坊应用实例浅析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水土保持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辽东山区沟蚀治理新技术
——石柳谷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