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战国策·齐策四》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隐士颜斶与齐宣王的一次会话。两人一见面,便发生冲突。齐宣王说:“你过来!”颜斶回答:“你过来!”齐宣王立时不悦。侍从们立刻训斥颜斶,不应蔑视齐宣王。颜斶却不慌不忙解释道:“我走过去是‘趋势’,齐宣王走过来则是‘趋士’。‘趋势’是世间恶习,‘趋士’乃天下美谈,两相比较,不如使王为‘趋士’。”一席话说得齐宣王茅塞顿开,恭恭敬敬地走下王座趋近颜斶,表示要做颜斶的学生,向他学习治国理政的本事。
“趋势”几乎是人的本能,纵观古今中外,有钱有势人的身边总是会围着一群吹吹拍拍的奴才。不论是《金瓶梅》里西门庆身边那几个吃喝嫖赌的狐群狗党,还是《红楼梦》里贾府中那一帮附庸风雅骗吃骗喝的清客,抑或春秋战国时四君子豢养的成千门客,大都是些无操守、少气节之辈。其典型特点就是: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势兴而来,势衰而去。即便是自命清高的文人骚客,或为生计,或为前程,也不乏趋炎附势之举。杜甫在长安时,就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是意境低下为人不齿之举。而趋士,只要是真心实意,诚心诚意,都会成为美谈。西周时期,周公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在洗头或吃饭时,听说有贤士来见,便把湿漉漉的头发扎起来,将吃进嘴里的饭吐出来,赶忙去接待,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被传为千古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趋士故事。
今日而论,仍需创造一个趋士的环境。趋士当然不是简单地像齐宣王那样主动多走几步,而是要尽量做到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这是兴事业、创盛世的基本前提。趋士,首先要尊重人才,礼贤下士;要给人才适当的待遇;最重要的是给人才提供一个能发挥才能的平台。当然,时不时到人才家里看看,常和人才在一起坐坐,也是趋士的题中应有之义。此举付出不多,收获不小,还会荣膺爱才美誉,何乐而不为呢?
“趋势”者少了,“趋士”者多了,方为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