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颖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如何解决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研究
熊佳颖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当前,农民就地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进一步解决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农民就地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在解决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方面,许多城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顺利地进行解决,所以也应该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
(1)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他们户籍和部分家庭成员在农村,长期或季节性地居住在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城市中的农民工大约1.5亿,他们虽然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是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生活居住、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原居民存在制度性的歧视和差距。
(2)被城市化的农民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依靠政治和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推进土地城镇化,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区面积,区域内的“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居民”。据统计,全国城市规划区内被城市化的农民大约1.3亿。这些“城市居民”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原有的土地和房屋,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社会形态没有改变,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注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和社会的底层。
(3)乡村中的农民问题。据统计,在我国6.4亿农村居住人口中,除了农村中的乡镇管理者、教师、医生、农技员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各类人员和农民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妇女外,大约还有4亿多农民,他们大多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贫困、精神贫乏,生活艰难。
(1)农民就地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根本是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现代工业化转变,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以经济结构的转变为前提的。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农村工业的高度分散性和农业的小农经济特征,致使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滞后,不能发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功能。而这一现实又诱致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得以强化,农民不愿也不敢轻易放弃土地,进而使我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步履维艰。
(2)农民就地城市化是破除传统进城城市化局限的要求。传统的进城城市化在中国不可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户籍登记73%的人口是农民,大约有9.4亿,但是按照居住地的统计是64%左右,中间有10%的差距,即有1.3亿多人实际上并不居住在农村,已经进了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工业化扩张的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中国工业化资本急剧扩张,但也不过仅吸纳了1亿多的人口,可以预计,中国工业化的扩张不可能继续维持30年来的高速度。并且中国的城市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13亿人口而言,即有1300万人口进城,这1300万人口需要就业、住房以及生存发展的一切其他条件,需要足够的资源、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支撑能力,更需要城市具备吸纳劳动力的产业支撑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1995年以来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即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000万(包括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乡村向城市迁移的机械增长)的城市化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它将导致失业大军云集,治安状况恶化,贫民窟遍布的局面。因此,依靠转移农村人口的进城城市化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不现实。
(3)农民就地城市化是防治进城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良方。我国农民“离土离乡”的进城城市化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由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资源短缺、结构失衡、环境退化、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治安恶化、失业增多、贫富分化等。中国传统进城城市化模式还引发了严重的“农村病”。传统的进城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是蒸发式转移,也就是将农村劳动力中素质技能高、知识水平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蒸发转移到城市,而老人、儿童、妇女等则被留守农村。据统计,2009年2.11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仅有27.3岁,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传统进城城市化引发了农村的“386199”现象。其结果是致使农村人口老龄化、低龄化、学历层次低级化问题严重,孩子的教育、发展、心灵成长,妇女的正常生活、天伦之乐,老人的“老有所养”、“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皆成泡影,农村社会道德伦理不断遭受着现实矛盾的挑战。严重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已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十分棘手问题。农民“就地城市化”让农民就地转向非农产业或在农业领域进行工业生产,这将有效地防治“城市病”和“农村病”。
(1)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措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就地城市化”,这是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达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是迈向城市化。因为城市化代表了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党和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就要求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城市化的方向建设和改造农村,包括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政策的调整、资金的投入、城乡制度的统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等。
(3)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及早防治“城市病”。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等“城市病”,已是当前大城市面临的棘手问题。据最新资料,2007年全国私人汽车比上年增长20.8%;民用轿车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增长32.5%。如果以这个速度增长,那么不到几年,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将成倍翻番,届时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可想而知。近几年很多大城市的房价一再攀高,使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叫苦不迭,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大城市的过度膨胀不无关系。而“就地城市化”将有效地防治“城市病”。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农村“就地城市化”由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也有利于减少战争和瘟疫带来的危害。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也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针对其问题的核心进行总结,才能够保证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能更好地解决,推动这项工作更好地发展。
[1]付月香.浅谈农村就地城市化[J].市场论坛,2015,(9):67.
[2]王少波,陶玲琴,魏修建.关于我国农村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与金融支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4):20.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Local Urbanization
XIONG Jia-ying
(School of Economic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00,China)
At present,the local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o further solve the problems of farmers'urbanization,and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se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hoping to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farmers'local urbaniz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327
A
2095-980X(2017)06-0124-01
2016-06-14
熊佳颖(1992-),女,湖北荆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