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琦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大学生自我欺骗问卷的编制
刘文琦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参考其他相关问卷的内容,编制了由39个项目组成的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问卷,正式施测于大学生,经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自编的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问卷符合测量学要求,适用于本次研究。
自我欺骗倾向;大学生;特质;信效度
当前关于自我欺骗的定义争议较多,多从动机论和意向论两个角度来阐述。动机论的角度定义自我欺骗,其共同点是认为自我欺骗的个体毫无疑问的相信已经被自身所拥有的信息证明是矛盾或错误信念的一种心理状态(Peterson,Driver-Linn,&De Young,2002)。然而,这种定义在性质上是存在悖论的,两个矛盾的信念是如何能同时存在同一个主体内。对此,Mele引进了认知偏向的概念,认为主体有趋利避害的情绪特征,即倾向于在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接受和加工信息,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信念。这种从意向论定义的自我欺骗,有效缓解了动机论定义的悖论。这些定义都表明个体会从过分正面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倾向。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意向论的定义,查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整理出有关自我欺骗的三个维度,即自我中心、道德偏见和盲目乐观。Paulhus.&John,(1998)的研究表明,自我中心偏见和道德偏见在性质上是自我欺骗的,属于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我中心偏见即夸大一个人的社会和能力地位,而道德偏见则是否认不正常的社会化冲动,这种自我欺骗的倾向都表明了个体从过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而乐观主义与自我提升式的欺骗是有相关的(Norem,2002),而且正如O'Rourke,&Cappeliez,(2005)的研究表明,盲目乐观的人传达了一种自我欺骗的倾向。因此,组成了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问卷的理论结构。
根据问卷的理论框架,在每个维度都编制开放性题目,如自我中心: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道德偏见:大学生的哪些常见行为是涉及道德,应该被禁止的;盲目乐观:大学生的盲目乐观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等。选取60名大学生对开放式问卷进行回答,其中回收59份,有效率为98.3%。
采用内容分析、关键词提取的办法,将所有关键词录入计算机,按频数高低进行排列。
(1)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盲目乐观、自我中心偏见和自负三个维度上,且男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说明男性的自我欺骗倾向要高于女性。盲目乐观表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而自我中心偏见则是夸大个体的社会能力和地位,自负表现出过渡的自信,这些都能体现男性的特征。由于男性的成就动机高,需要承受各种社会压力,面临各种竞争,这就需要坚强的内心,而自我欺骗在这个时候能很好的缓和个体的内心冲突,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能够继续努力奋斗。又由于男性在社会上处于支配地位,因而多表露出坚强的一面,好面子,多会夸大个体的地位或身份,即使失败了,也会以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态来鼓励自己,既能体现其坚强的一面,又能挽回面子,继续坚持下去。而男女在道德上没有表现出差异,说明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都比较普遍的一致,经过多年的教育熏陶,意识上已能很好的辨认是非道德准则,但也体现出过于刻板的一面。
(2)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在年级上的差异。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首先,由于样本的代表性不够,每个年级的学生样本量不足,故采取了合并的方法进行差异检验,几个年级的跨度不大,而自我欺骗倾向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所以年级的差异不明显。其次,由于现实的困难,无法真正做到随机取样,样本多是在图书馆里完成的,而在图书馆里的学生多属于勤奋好学的,比较努力的,所以共同的特质会比较多一些,样本的同质性高,差异就会不明显。
(3)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在专业上的差异。大学生自我欺骗倾向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不管是文科的学生还是理科的学生,其在自我欺骗倾向上的表现都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一方面由于调查的样本不足,导致结果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女性较多,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平均的得分,另一方面可能是专业的分类过于简单化了,一般的大学专业应该区分为文史理工农医,而三亚学院只将其分为文或理,这样就无形的将差异缩小了。而且样本的78%是在师范大学进行的调查,所以这就有可能产生误差。大学生在专业上没有表现出差异,说明大学生接受了一定的科学教育,其理性思维慢慢稳固,都能比较客观理性的看待现实,回避或其他的应付方式比较少见。
(1)问卷由四个维度构成,且经检验,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本次研究。
(2)在盲目乐观、自我中心偏见、自负和总分上,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性得分普遍高于女性,男性更多的表现出自我欺骗的倾向。
(3)自我欺骗倾向各维度及总分在专业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1]H.C Triandis.Culture and self-deception: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Social Behavior&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39 (1):3-14.
[2]Trivers,R.Deceit and self-decep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Consciousness[J].Mind the Gap,2015:373-393.
[3]Mele,A.R.Self-deception And Emotion[J].Consciousness&Emotion,2000,1(1):115-137.
[4]Akin,D.A..Self-compassion And Self-decep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rs,2011,2(3):25-33.
[5]Leeuwen,D.S.Neil Van.The Product Of Self-deception[J].Erkenn,2007,67:419-437.
[6]Sloman,S.A,Fernbach,P.M&Hagmayer,Y.Self-deception requires vagueness[J].Cognition,2010,115,268-281.
Compilation of Self-deception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LIU Wen-qi
(Sanya College,Sanya,Hainan 572022,China)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s and the contents of other related questionnaires,this paper compiles a questionnaire of 39 students'self-deceitful tendencies,and formally applies them to college students.The validity test results show that self-made self-deceitful tender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easurement and apply to this study.
self-deception tendency;college students;trait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G449
A
2095-980X(2017)04-0194-01
2017-03-07
刘文琦(1992-),男,黑龙江桦南人,大学本科,思想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