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詹国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基于社团、竞赛、精英班和创客教育的分层递进式的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 敏,詹国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潮流,我国也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文章阐述了什么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探索了一种基于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精英班以及创客教育的分层覆盖,逐年递进式的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精英班;创客教育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部署了深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工作,进一步把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各层各面都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文章研究一种基于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精英班以及创客教育的分层覆盖,逐年递进式的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该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教育的内涵是社会经济活动对于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创新行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进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种基于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精英班以及创客教育的分层覆盖,逐年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架构如下:
(1)组建专业社团,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创新热情。机电工程学院自2012年9月起,机电类专业组建了机械创新社团、自动化社团、机器人社团等共计7个专业社团,涵盖机电类所有专业。新生入学之初即启动工作,通过入学教育和实地参观社团活动场所吸引新生加入社团,在新生军训结束之前完成社团招新工作,招新不设门槛。历年来,社团成员稳定在800多名学生,占各届学生比例70%以上。机电类社团坚持走“品牌化、特色化、社会化”道路,各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团队,结合专业定期举办讲座、技能培训、专业展演、校内外参观、成果展示、社会服务等社团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技能,激发创新热情。通过专业社团建设,培养了一批教师“助教”、科研“助手”和大赛“选手”,为技能竞赛和精英人才输送了“种子”选手。
(2)开展技能竞赛,提升专业技能,展示创新特长。技能竞赛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自建院以来始终受到学院高度重视。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岗位与竞赛项目对应岗位对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合竞赛规格要求,实现了课、岗、证、赛对接,使学生对技能竞赛应付自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在教务处备案的竞赛项目达10余项,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口号,并且把各种竞赛成绩纳入年终教师业绩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过技能竞赛,培养学生“三种意识、三种能力”,即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对手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在真实的竞赛中检验人才培养成果,展示创新特长。近5年,共获各级各类技能大赛30余项,学生获专利30余项。
(3)实施精英计划,实现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在专业社团的基础上,通过大赛的历练,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突出、发展后劲足的社员进入精英班,深入培养。2014年,启动了精英人才培养工作,机电类专业一共组建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数控设备维护、精密加工等6个“精英班”。实施精英式培养方案,推行导师制教学方式,量身定做“个人计划”,保证个性化培养,“课内课外”双渠道教学,“学与导”、“学与赛”、“学与研”三者紧密结合。把精英班学生培养成学有余力、乐于创新、善于实践、确有特长的职业精英,轻松实现“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知识交融、工程应用”四个目标。
(4)打造创客空间,培育创客文化,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如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比赛内容越来越职业化、规范化,对参赛选手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参赛者不仅是技能操作者,还要是作品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同时,随着精英人才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也需要精英人才把好的创新、创意加工制造成实物作品,甚至转化成产品和商品。以此为契机,提出创客教育,打造创客空间。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边做边学”等创客活动,同学们自主提出问题,广泛搜集资源,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器械,尝试着解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逐渐培养出一种创新能力,同时把创意的想法,创新的成果转化成真正的产品。进而制定产品企划书,实践个人创业。
(1)分层覆盖,逐年递进式培养人才。文章探索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基于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精英班和创客教育4个层次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覆盖面广,受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逐年加重,逐渐提升,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学生自入学之初,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设门槛加入专业社团,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创新热情,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度。经过大一学年的培养,社团成员经过选拔,可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大赛的历练,提升专业技能,展示创新特长。大二学年开始,根据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和特长,经过指导教师推荐,吸收加入专业精英班,实行导师制教学方式,量身定做“个人计划”,保证个性精英化培养。最后,对有实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教师个人项目、学校项目以及校外赞助项目的支持,实践创客教育,帮助学生把好的创意加工制造成产品,引导学生走向创业之路。
(2)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成就专业建设特色。机电工程学院自2003年建立以来,领导和师生高度重视和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2012年成立专业社团;2013年执行精英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14年成立学院“创客空间”。每一项实践,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各年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机电学院不仅把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精英班、创客教育纳入教师年终业绩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还把分层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到专业建设特色高度。
(3)创客教育切合课程改革点,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创客教育,制作创意产品,这个过程集合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于一身,适用于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创客教育进课本,创客进课堂,有效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创客作品不仅经受各级各类大赛考验,共获市级以上竞赛奖项30多项,为学院争光添彩,提高学院知名度,还为学院带来一批无形的资产(知识产权),仅学生申请获批的专利达50余项。部分创客作品创意新颖,可转化为实际产品或者实验实训设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1)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自实践以来,每年吸引800余学生加入社团,占各届学生70%。每年选拔90人进入精英班学习,即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度,也保证了深度。
(2)2012年创立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占地面积1000m2,由创新设计室、加工制造工作室、机器人创新设计室、创新作品陈列室等构成,集学习、研究、设计、制作、展览多功能于一体。
(3)2012年9月,开设了机械创新社团、自动化社团、机器人社团等7个机电类专业社团,每年吸引成员500人以上,占机电学院总人数20%以上,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度。每年立项社团活动70余项,其中,校团委经费支持重点立项10项以上。机器人社团被评为2015年度徐州市优秀(十佳)社团,指导老师詹国兵被评为徐州市十佳社团优秀指导教师。
(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学生创新特长,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最近6年共获市级以上竞赛奖项30多项。
(5)成立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数控设备维护、精密加工共计5个精英班。每班不超过15人,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度。通过精英班实践,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突出、发展后劲足的精英型高职人才。为学有余力、乐于创新、善于实践、确有特长的同学提供特色培养从而推动机电工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精英班成员升本率以及就业岗位明显好于普通大专生。
(6)实践创客教育,利于课余时间成功研制灭火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跳高跳远机器人、舞蹈机器人、竞步竞速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节能创意四轮电动车、硬币分拣机、高楼逃生器、助力骨骼、健身讲台等无限创意的成果,培养了机电类创客人才。每年参加了创客作品迎新生展示活动;为创客爱好者开展创客教育科普课等活动。以创客成果为基础,研制了各种竞赛作品,代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个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014年9月正式创立机电学院“创客空间”实验室。为师生提供创客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场所和科研实验对象,依托创客空间的实践,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学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院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英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这些实践和数据充分说明,基于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精英班以及创客教育的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良好,并取得了良好的有效性。
从2010年起,机电工程学院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提出了一种基于专业社团、技能竞赛、精英班以及创客教育的分层覆盖,逐年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与2012年起,实践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经过努力建立了7个机电类专业社团,6个“精英班”,1个“创客空间”,获批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获得30余项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奖励,学生申请获批专利50余项。新制订或完善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团考核管理办法》、《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
[1]李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7).
[2]宁铁艳.浅议高校创新教育内涵[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1).
[3]陈清.关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2010,(4).
[4]徐晓,朱巍,顾可平.以科技型社团为依托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8).
[5]姜奉奇.论高校学生社团对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作用[J].山西青年,2016,(21).
[6]倪诗淼,刘万兆.依托“创业精英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7]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课”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
[8]叶文梓,毋丹丹.在创客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J].中国德育,2016,(1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Kind of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Professional Teams,Skill Competitions,Elite Students'Class and Maker Education
WANG Min,ZHAN Guo-b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Electronic Engineering,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Xuzhou,Jiangsu 221140,China)
Nowaday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a worldwide trend.“Mass innovation,all business”is also up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by our country.All forms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departments pay high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introduces w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and what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The research explores a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s based on layered coverage in professional teams,skill competitions,elite students'class and maker education.And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mode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professional teams;skill competition;elite students'class;maker education;layered coverage
G717.38
A
2095-980X(2017)04-0151-02
2017-03-17
王敏(1972-),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