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带动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微信、微博、微支付等微媒介的不断涌现,宣告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96.3%,网民在超市等实体店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比例达到61.6%。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由此可见,微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趋势。
微文化内容精准而简练,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符合当下社会的时代特征,迎合了青年人的需求,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于年青时期,渴求新鲜事物,微元素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影响着人际交往模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借助微文化载体,发挥其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成效,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开会、谈话、理论教育、党组织及群众团体组织活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了新的呈现形式。
(1)微博。微博,也称微型博客,是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要求内容140字符以内,可以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信息,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微博以其信息量大、内容广泛、更新之快等特点,收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帐号,经常性的保持更新,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通过添加关注和好友,拓宽了交际空间。思政工作者也可以注册自己的微博帐号,通过和学生互加,成为好友,经常性交流思想,解决难题。访问学生的微博,帮助更好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更有针对性的交流,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便于思政工作的开展。
(2)微信。微信,是一种聊天软件和跨平台的通讯工具,集生活娱乐及工作一体,支持语音、视频和文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扫一扫、手机号码和推荐名片等即可添加,可以面对面建群,便于建立群聊平台,促进交流。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建立官方微信平台,实时推送当今时事热点、前沿动态以及学生关心的日常事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推广让全体学生都来关注,并经常性保持内容的更新,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关注点。通过微信平台留言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师生之间良性的沟通。
(3)微论坛。微论坛,是移动版的个人论坛,便于人们通过手机就能进行交流的平台,其工作原理是:将web2.0的模式引入了手机端,基于共同话题和兴趣,促使手机使用者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共同制造移动论坛的新话题与内容,是一种便利的交流工具。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及时更新是微论坛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吸引了青年学生的青睐。
(4)微刊。微刊,又称微型期刊,基于兴趣的阅读和分享平台,涵盖很多领域,可以创建经营自己的个性化微刊,实现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思政工作者应顺应形势,掌握主导,有计划、有目的发布思想教育信息,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微公益。微公益,强调从微小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一种举手之劳的、轻松的、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将大学生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微公益倡导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益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宣传微公益理念,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继续主动探索新型的活动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实践。
(1)微载体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微文化传播时效性强,信息生成、传播快,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的特性,改变了传统媒体点、线、面的传播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即时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微文化背景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教育内容可以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材施教。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微文化载体的积极作用,秉承包容开放的心态。同时,定期进行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减少微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微文化观念,养成自律意识,减少各种依赖手机、微博等现象。
(2)微载体形式多样,容易接受。微文化传播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选择、互动的社交渠道、快捷的娱乐消费方式、风格迥异的网络语言环境,它以无处不在、时时运用的微博、微信等形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微载体多元化的内容很受学生的喜爱。传统思政教育中,教育对象被动接受灌输和说教,缺乏主动参与,常容易激起学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微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内容上更添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效果明显。
(3)微载体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校园文化也收到了微文化传播的影响。学校通过微电影评选、微表情征集、微公益实践活动,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他们通过微载体呈现思想,表达个性,展现才能。那些有现实意义,积极向上,能反映学生关心以及社会热点的内容,常让学生有共鸣,感受到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向上,增强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微载体服务学生,方便快捷。学生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可以及时了解校园热点及常规事务。各类咨询平台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的建立,可以方便学生交流反馈,遇到问题及时解答。一方面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即时的交流,服务学生;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话语权,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理解,达成共识。
(1)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思政教育者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提高网络技能,更新观念,探索在微文化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快捷便利,学生对于电子产品如手机等的持有人数几乎达到了普及,可以即时接受传递信息,线上先下交流方便,这就要求思政教育抓好切入点,借助微载体,营造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掌握学生真实想法,及时发现问题,扭转情况。
(2)正确认识微文化。微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便利,也会有负面影响。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微文化的内涵及双面性,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加强管理和疏导,不能一味的杜绝,而要吸收其精华,实现微文化真正有用的地方。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提升,切记沉迷网络,整天抱着手机,刷微博、转朋友圈、玩游戏等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更不利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人际交流。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为微文化创设积极向上的环境,增强学生自身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
(3)创新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的业余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通过组织微公益、微摄影、微阅读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启发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以及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修养。鼓励学生关心身边小事,尽自己所能,力所能及的帮助身边有需要的同学对于生病的同学主动送去问候和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对于教室宿舍里的卫生死角,能积极主动去打扫;食堂就餐时,杜绝浪费行为等。通过手机媒体,记录这些美好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无形中起到了榜样引领作用。对于不文明现象的记录,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改掉坏毛病,提升道德修养。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微阅读,引导他们阅读那些积极的,向上的文字,增强自身文化感。
(4)搭建微平台,增进教育效果。高校开设官方的微信、微博、微论坛等微平台,推送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关注。微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思政的现状需求。积极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点,解答学生的难点,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引导,规范其网络行为,鼓励学生树立目标,争做新时代有志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懈努力。
[1]陈晓旭,杨春张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J].活力,2016,(10).
[2]张宝君,刘小乔.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载体的功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9).
[3]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1).
[4]刘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载体功能探讨[J].新西部,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