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丽芳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萍乡 337200)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以生态环境学及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有效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发展的眼光,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确保经济持久快速的发展。生态农业突出了农业发展的生态性和现代性,注重新的技术手段和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进行组织,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进而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指导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新型的生态经济增长方式。把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原则,以生态发展为发展方向,以构建生态产业为发展方式,各种先进的生态技术系统为发展方法的绿色清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其变革本质来看,它其实就是将现有的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变革,让农业的科技化程度更高。值得注意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坚定推行现有的土地政策,同时必须要认真参考市场需求,将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工作的基础,将目标定在经济效益提升上,将所有同农业有关的经济类型整合构建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类型,通过特色产业区域集中布局,农业全过程专业化生产,综合社会化服务,将农业产业打造为多元化的实体经济。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条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需要构建区域内的行业间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确立一个主导型的产业,通过区域性的布局来激活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活力;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带头能力,通过龙头-基地-农户三个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来构建区域内一体化产业组织。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如高技术标准、高资金投入及高收益。
(1)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基础要求就是要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高资金利用率等,要提高这些要素的最基本依据就是需要专业化生产。尤其是在农业产品的生产研究上,如今的生产基本形态是小而散,所以在专业化要求下必须要组织起来,在区域布局的指导安排之下进行统一生产,这个过程中的土地政策是不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农户的外部规模扩大了。
(2)布局区域化。农业产业化首先应该是区域性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中连成片,这样才能发挥区域优势建立有针对性的生产基地,防止由于盲目产业化而带来生产不稳定的现象。
(3)经营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实质上是产销一体,通过有机的一体化整合,让生产全过程都能够统一起来,重点突出“一体”。在这条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上的主体都要有共担风险的大局意识。
(4)服务社会化。在传统的农业经营中,服务体系较落后,并且还带有较重的政府气息,所以在农业产业化中就必须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作用是让生产全过程的信息、资金、物流、管理等都能够获得专业的服务,以此来让各个生产主体去积极的参与生产,保持他们之间的联系。
(5)管理企业化。在农业产业化当中有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龙头企业,所以要求龙头企业要有规范的运作,而且生产基地为了能够同龙头企业相配合,以此来突出龙头企业在规模化农业发展中的优势,需要有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产业模式主体应该定位在企业上,然后在企业同农户的联系中完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样让双方都能够在对称的信息下进行双赢的生产,现对常见的几种产业化模式进行研究。
(1)纵向兼并型模式。纵向兼并型模式的含义就是通过相关的产权和契约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纵向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要素在双方之间拥有替代效应。
(2)横向兼并型模式。横向兼并型模式的含义就是将多个涉及农业的企业进行利益整合让其成为特定区域内的龙头型企业,这个利益整合方式可以是兼并也可以是收购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大到龙头企业的程度,最终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前发展,在这种模式基础上建立的一体化类型的基本形式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它的作用是服务于农业一体化经营,所以它又被称为合作化模式。
(3)中介组织模式。在企业和农业这两个主体之间加上了“基地”、协会或合作组织这三个要素以此来构成三种不同的中介组织模式。在这三个模式中,农户和企业同合作社的结合以及合作社同农民的结合能够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即形成“农户+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民”的模式。
(4)“龙头+合作组织+农户”模式。“龙头+农业”的产业模式在众多模式中脱颖而出,它能够让在产业化模式下让两者获取更高的利益,但是要想建成这种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来说,“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更具效率。在这种模式当中,农户能够就农产品的价格问题进行讨价还价,这对农民增收来说是个好消息。
(5)外导型及内生型模式。从利益机制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其产业化划分为外导型模式和内生型模式两种。外导型就是“公司+农户”型模式,运用该种模式虽然能够为农民带来一定利益,但是,在这个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公司,而且本来公司就是强势群体,这样让农民在这个模式中的话语权就更少了,所能分配获得的利益也就更少了;内生型就是“合作社+公司”型模式,这种模式相对较为理想。相比来说农民在这种模式中的生产能够保持较高的自主性,合作社是在农民的集合下成立的,能够保证农民群体在同企业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使所得利润得到公平的分配。
产业模式导向就是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和产业组织原理的要求,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采用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的系列一体化运作。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主张让各个经营主体多与农民进行对话,以“互助”的方式来改变农业的产品结构,让农民的生产同后期的其他行业进行利益挂钩,在多次运转中实现产品的增值。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获得利益,而且还能够间接增加就业,最终实现农民、企业以及国家的多赢局面。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农业化,还是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核心必须要放到农民增收上。所以就必须要将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培育龙头企业两手一起抓,还需要在一体化道路上进行更深度的研究。
[1]叶敏.六安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2]任卓.生态敏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3]吴德礼,胡象明,李惠彬,等.公司+公司: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新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7,(5).
[4]吴树波,郑卫星.试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经济与管理,2003,(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