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2017-04-02 17:58孝,李
时代农机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安徽省联网

李 孝,李 停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1 “互联网+农业”概况及优势

1.1 “互联网+农业”基本概况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改造升级。“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指明了目前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同时也为安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新路径、新方法。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推动的经济社会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新形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互联网+”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向更深的领域延伸,为经济发展换装新引擎。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中,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发展基础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态势。

“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全新的尝试,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也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了“互联网+”的加持,传统农业将更好的克服目前发展中的弊端。依托互联网的快速的信息分发和便捷的即时通讯技术,整合电商系统、互联网金融系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等,让原本分散经营、信息闭塞、服务体系落后的传统农业搭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从而快速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

1.2 “互联网+农业”的优势

相对于现行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互联网+农业”的生产方式优势明显。互联网和农业生产的结合,不仅会提升农业生产力,更会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让传统农业搭上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快车,为安徽省农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互联网+农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互联网+农业”更加智能化,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联系,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对接更加准确。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避免盲目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的情况产生。另外,农业物联网的使用,使农产品可以实现生产地的溯源,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互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2)“互联网+农业”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扩大农产品市场。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的农产品销售都是依靠线下自行售卖或是直接出售给粮食收购站。这种传统的销售方式往往受制于狭小的市场条件,农产品卖不出应有的价格。而“互联网+农业”引入已经十分成熟的电子商务系统,把原本狭小的市场扩大到全县、全省甚至是全国,让质量好的农产品可以卖出应有的价格,有效缓解供需矛盾,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

(3)“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精确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制约传统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生产,通过各种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数据,同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快速处理数据,实时反馈作物生长现状。生产者可以根据反馈的数据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水肥用量,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同时,农业物联网和无线网络的使用,使得大棚作物生产更加标准化,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管理大棚作物的水肥供给、光照控制等。既节省了人力,又实现了农产品的增产。

(4)“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提升。快速完成信息处理和分发是互联网的一个巨大优势,而传统农业往往都是小农经营,消息闭塞。“互联网+”和农业生产相结合,正好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互联的优势来弥补传统农业的不足。有了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农产品种植技术,为自己量身定制合适的生产方案,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同时,农业生产者可以及时了解最新出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农业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治预警等,使得农业生产不再是以前的“靠天收”,而是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

(5)“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必须有配套的硬(软)件相配合,“互联网+农业”也不例外。全面推广“互联网+农业”需要有成熟稳定的电商系统、农业数据处理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等软件系统,还需要各种物联网监测传感器、稳定的通信设施(3G/4G、WiFi、蓝牙等)、农产品保鲜运输工具等硬件设施。这些软硬件的需求将吸引更多的农业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同时也会催生一批全新的农业科研企业为“互联网+农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将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的产生。

2 安徽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现状

安徽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而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主要是示范项目,距离大规模推广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推广。安徽省自2012年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后,在2013年便正式建立了13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在政府的推广下,截至2017年6月底,安徽全省开始使用农业物联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累计达到了591家。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作物苗情、病情、墒情、灾情的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2017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安徽省在未来将充分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安徽省开始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建立智能温室大棚。并为大棚配备最新的物联网设备、自动化农业设施,对农业大棚温度、光照、水肥进行实时控制,实现蔬菜智能化种植。安徽省是全国粮食重要的生产地,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便在安徽省进行大田生产物联网实验。截至目前,安徽省的大田生产物联网省级平台体系框架已初步建成。利用这个物联网系统,可以动态监测农作物的“四情”以及农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的基本情况,实现科学种植。

2.2 目前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徽省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安徽省“互联网+农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安徽“互联网+农业”要想稳健的发展,必须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准确的认识,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1)“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协调不完善。“互联网+农业”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很多发展环节都处在探索的环节,发展战略规划不完善。安徽省的“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也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形成完整的体系还需要一定时间去完善。安徽省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尚在制定中,这种情况影响着农业物联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2)“互联网+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不足。“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完善的互联网系统,而安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农村互联网通信设施相对薄弱,有很多自然村还没有通宽带,农村互联网用户较少。此外,安徽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等一些关键性设备和技术尚不成熟,一些传感器的功能不够完善,精确度和灵敏度都有待提高,性能也不够稳定。

(3)农民认知不足,相关专业人才较少。“互联网+农业”属于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它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参与技术研发和一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推广。同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农民的接受和具体实施。但是,当前安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接受程度不高。安徽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大,农村劳动力流失,剩余年纪较大的农民依赖以前的生产经验,对新的生产方式接受度低。安徽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较少,相关农业科技推广速度较慢。

(4)“互联网+农业”支持专项资金较少,公共信息服务薄弱。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很快,农民存贷款十分方便,但是针对“互联网+农业”的专项融资项目较少,农村金融业对“互联网+农业”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安徽正在积极基于“互联网+农业”开发公共信息服务,现在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种类较少,诸如农业补助查询、农业保险理赔等都无法很好地实现网上便捷办理,薄弱的公共信息服务尚无法为全省的农户提供便捷快速的农业信息服务。

3 安徽省“互联网+农业”发展路径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农业”是新兴的发展方式,完善的顶层设计可以促使其快速高效的发展。安徽省必须加快研究针对“互联网+农业”的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战略性发展路线,出台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和应用示范,制定“互联网+农业”核心技术发展计划表,加快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同时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其在安徽快速形成规模,更快推动安徽省农业的升级转型。

(2)加强“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研发。应对基础设施较差的问题,安徽省应增加全省的通信基站的覆盖面积和提高基站的运算速率,保证移动互联网的稳定性,同时,为没有接入互联网的村镇铺设光缆,为无法及时铺设光缆的偏远地区架设无线的互联网通信终端,开发专用的电脑客户端和手机APP,实现全省农业区域的互联互通。在解决基础设施的同时,安徽也应该加大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投入,扶持一批有技术基础的企业从事传感器和相关软件的生产和开发,加快研发性能稳定、功能完善、寿命较长的传感器和各种智能终端。

(3)加强“互联网+农业”技术的推广,扩大示范力度。推行“互联网+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先加强“互联网+农业”技术的更新和培训。有关涉农部门要把“互联网+农业”列入培训计划,通过宣传书籍、报纸、视频、网络等各种形式,将相关知识向农民传播。同时,选定技术人员下基层推广相关技术。扩大示范范围,争取在每个乡镇都建立起“互联网+农业”示范产业园,以点带面,加快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乡镇建立学习室,投放宣传和技术视频、图书,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加速推广“互联网+农业”知识和相关技术。

(4)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农业创新项目为载体,多渠道的扶持“互联网+农业”发展。同时,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互联网+农业”发展。适当放宽相关项目的贷款规则,适当放开互联网金融准入,为“互联网+农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加快开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安徽农业信息网站群、12316服务体系等,建立更加完善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利用该体系,实现涉农财政项目、涉农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项目网上公开、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的基本实现,提升相关部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

(5)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产品销售向网络延伸。依托目前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主发展的农村商务和中国邮政的邮局基础,加强投资,更进一步的推进“村村通”工程,保证每个自然村的邮路畅通。同时在每个乡镇至少布局一个包装、仓储中心,保证农产品的包装和储存。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参与更深层次的农产品销售和开发。同时,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更多的离乡务工人员、大学生回乡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创业。

4 结语

“互联网+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需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重构,通过互联网打通各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安徽省“互联网+农业”刚刚起步,需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先打通信息通道,然后完成全省的农业生产互联互通。着重农业生产上的创新,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最大限度的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将互联网发展红利应用于农业生产,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1]王沛栋.“互联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J].农家参谋,2016,(13).

[2]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7):70-73.

[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16〕46号.

[4]物联网助力“智慧农业”安徽省人民政府 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7/8/7/6741285075253.html

[5]孙忠富,杜克明.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63-71.

[6]李尤丰,王智钢.基于动态云的智慧农业架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3):190-193.

[7]丁静,柏玲,朱静.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4-15.

[8]王玉洁.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安徽省联网
成长相册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抢占物联网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