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再军,黄艳香
(1.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湖南邵阳422000;2.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苏再军1,黄艳香2
(1.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湖南邵阳422000;2.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文章针对当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给出了有效的教改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含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机械加工方法(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切削)等。该课程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整体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由于该课程与工程实际结合极为密切,且知识面广、综合要求高,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工程背景知识,使课程理论不易被吸收、掌握及应用。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现代工程教育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探索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近年来,为了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高校培养目标,高校缩减了基础及专业课程的课时,而教材基本没有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删减教学内容,要么对所有内容进行“一带而过”的粗浅讲解,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简单。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基本了解车、钳、刨、焊、铣等机加工工艺,但对给出的常用零件,他们制定不了合理的加工工艺。此外,《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中金属材料部分是零部件设计中选择材料的依据,需要根据选择的材料和零件要求进行相应的机械加工。而金属材料、机加工工艺等内容在后续《金属学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中又会出现,导致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出于便于教材管理及有利于教师备课等原因,很多学校机械专业和近机械专业,都选用相同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甚至连教学大纲和教学课时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不同专业在教学目标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切削等加工方法原理及应用,近机械专业学生对材料、机械加工方法有总体认识即可。教材中有关材料基础及公式推导内容过多,理论性太强,学生自学较为困难,从而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为手工制造业中工艺流程。近年来,虽然加入了一些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所占比重过低,且基本为概述内容。
(1)有些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不熟悉,把教材一字不漏的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中,不能收集、建立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此外,备课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讲课从原来的“背书”改成“念书”,无法让学生简单、快速理解。
(2)有些教师讲课“一言堂”,缺乏互动环节。不能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一个语调讲到底,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授课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实验与实践课时太少,且流于形式。《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验及实践经验才能理解掌握知识点,尤其是切削工艺部分的内容。很多加工工艺过程很难懂,但到现场一看就很容易明白。但是,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没有掌握工件的机加工工艺及过程,导致在课堂上仍不能理解基本理论。
以华盛顿协议对工程类毕业生的12点素质要求为框架,根据机械专业和近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主要任务,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新课程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有以下的特点:
(1)通过统筹专业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对相关课程大纲中内容重复的部分进行了编排,确保教学大纲无重复内容;
(2)教学大纲中的基本内容应该从应用能力培养入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针对各个单项目标所必需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应用能力等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不再是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所有内容进行堆积。
(3)教学大纲体现对不同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工程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点。
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编写了不同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编写过程中体现出基础性与前沿性的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对不实用的传统内容及理论推导部分作了精简或删减,增加了先进加工技术章节内容的比重。此外,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创新,一些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生产中较熟悉的产品案例引出,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容易产生视觉和理解疲劳,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需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以改进,采取举例、挂图、动画、视频等手段,增强感官效果;并对课件内容精心编排,层层推进,使枯燥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易牢记的知识。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教育活动。因此,根据课程章节内容的特点,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和PBL(问题和项目的学习)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多媒体、实验、实训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钢的热处理内容中,基于CDIO和PBL理念,以企业的具体案列——齿轮制造为题材,根据客户对齿轮性能的要求,让学生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过程,主动的、实践的、综合的方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齿轮机加工工艺及热处理过程,并结合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终优化加工工艺及热处理方案,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过去采用理论笔试结合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事实上,这样的考核会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全忘光。建立合理可行的考核评估体系是衡量教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创建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及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增加创新思维及能力的考核比例,经综合评定得出总成绩。
结合两届不同专业班级的教改实践,发现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学时的整合,并基于CDIO和PBL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多媒体、实验、实训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并改革考核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1]黄胜银,卢松涛.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李云堂.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86-87.
[3]贾继红,任莹.“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0,(6):44-45.
苏再军(1981-),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后),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及工艺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