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桂英,沈云霞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穴位贴敷加穴位埋线治疗咳喘的临床效果观察
顾桂英,沈云霞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穴位埋线治疗咳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来我科住院治疗的120例咳喘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一般组和治疗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一般组接受穴位贴敷,治疗组接受穴位贴敷加穴位埋线。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穴位、时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一般组总有效率为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EV1为(71.57±2.27)%,治疗前为(60.2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般组治疗后FEV1为(67.89±2.25),治疗前为(61.0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EV1%为(69.88±1.43)%,治疗前为(51.57±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般组治疗后FEV1%为(61.89±1.52)%,治疗前为(50.78±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且治疗组较一般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贴敷加穴位埋线治疗咳喘的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咳喘;穴位贴敷;穴位埋线;效果
咳喘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咳嗽、咯痰、喘促为主症。包括西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及其它肺部疾病[1]。我科采取穴位贴敷加穴位埋线治疗咳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来我科住院治疗的120例咳喘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一般组,各60例。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2.20岁,病程2个月~31年;一般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2.46岁,病程3个月~3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在低浓度氧疗基础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祛痰剂治疗。
1.2.1 一般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将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冰片等按比例制成药膏,加生姜汁适量,调成糊状后做成2×2.7 cm大小,厚度为0.8~1 cm的药丸。穴位取肺俞、心俞、膈腧、脾俞、肾俞。咳甚者加天突穴,喘甚者加定喘穴。将备好的药丸直接贴在穴位上,外贴穴位胶贴,轻轻按压,使药与皮肤紧密相贴,4~6 h/次,1~2次/周,连续6~12次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一般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取穴足三里、封隆、定喘。常规消毒皮肤后,取消毒的羊肠线(0000),用无菌剪剪成1~2 cm,置入穴位埋线套管针内。左手拇食指紧绷皮肤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垂直刺入。当出现针感后,推入针芯,快速拔出针管,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眼处消毒,用穴位贴敷盖,固定1天。10~14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
1.4.1 参照《美国胸外科学会的指南》测定患者1秒内用力呼气容量(FEV1),1秒率(FEV1%),测定3次最高值,可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定[1]。另外,结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患者的疗效。治愈:治疗后咳嗽、咳痰、气喘等主要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后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明显改善;③好转:治疗后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有所减轻;④无效:经过治疗后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2 肺功能:入院第1天进行检查,治疗1个疗程后再次进行检查,两次检查时间相同。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其中治愈率为15.0%,有效率为50.0%,好转率为33.3%,无效率为1.7%;一般组总有效率为86.6%,其中治愈率为10.0%,有效率为33.3%,好转率为43.3%,无效率为13.3%。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治疗组FEV1为(60.28±2.19)%,治疗后为(71.5±2.27)%,FEV1%治疗前为(51.57±1.55)%,治疗后为(6 9.88±1.4 3)%;一般组治疗前F E V 1为(61.02±2.45)%,治疗后为(67.89±2.25)%,FEV1%治疗前为(50.78±1.78)%,治疗后为(61.89±1.52)%。两组治疗前后FEV1、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EV1%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一般组FEV1、FEV1%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EV1%较一般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古人有“内不治喘”的说法,也正是体现了咳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4]。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而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的通道,穴位则是运行通道的交汇点,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刺激点,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里由表入里,经经络贯通运行,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4]。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肠线在体内软化吸收,产生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出现缓慢、持久、柔和的“长效针感应”,发挥疏通经络,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疗顽疾”[4]的效果。丰隆为化痰治咳之要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增强抗病能力;定喘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三穴共同增强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研究结果显示,穴位贴敷加穴位埋线能明显改善患者咳喘症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周素贞.“冬病夏治”慢性咳喘临床应用辨析-附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2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95-96.
[2]刘丽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喘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4,(12):231-233.
[3]吕 晖,刘泓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2):75-78.
[4]宋 娟,徐 华.穴位贴敷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4,21:153-155.
本文编辑:张 钰
R472
A
ISSN.2096-2479.2017.36.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