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营造对苏南村镇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2017-04-02 04:30
关键词:苏南村镇营造

叶 红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215011)

浅谈社区营造对苏南村镇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叶 红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215011)

通过日本及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总结,辩证地讨论了新型城镇化与社区营造的相通本质,因此引入社区营造的新思路来推动苏南小城镇新阶段的发展。通过辩证讨论苏南村镇目前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苏南村镇引入社区营造理念的展望。

苏南村镇;社区营造;新型城镇化

目前,苏南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而且随着经济国际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迅速推进与城乡一体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总结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城镇化给苏南村镇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负担,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急需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推动苏南村镇从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构成三方面走向集聚和提升发展的新阶段。

1 日本及台湾的社区营造实践的启示

1.1 日本的社区营造经验

日本的社区营造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保护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的市民运动。如西村幸夫教授的《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就讲述了17个日本社区的营造故事。到了20世纪80年代,循序渐进方式稳步推进城市建设被广泛接受,社区营造开始走向以“历史”、“文化”和“自然”为目标的良性循环阶段。同时各地针对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相继出台了自治的社区营造条例,促进社区营造向纵深发展。20世纪90年代,各种非营利组织和市民团体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促成了1998年12月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取得合法地位的社区营造非营利组织数量激增,社区营造活动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社区营造从建筑物、历史街区的保护扩展到养老、残障人士的护理、幼儿保育、垃圾、社区居民交往等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

1.2 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

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了数十载的努力,已成为营造“魅力台湾”的基础工程。社区总体营造从一开始的着重基础设施建设,从“点”做起,以单一的地理范围或团体组织为执行对象,树立成功运作的示范性社区。再到借鉴欧美经验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使社区与专业人员成为社区建设协作伙伴,以文化推动来凝聚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的发展。之后“新故乡营造计划”,将产业发展、社区福利、医疗保障、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作为社区营造的六大面向,统筹产业与社区,推动全面性改造,建立社区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的社区模式,社区营造开始突破点的界限,向线的串联和网络的构建,达到地方生活圈“面”的目标[2]。

1.3 日本与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总结

(1)社区营造的建设主体是社区居民。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众参与,成立民间志愿者组织,凝聚共识,培养社区精神。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注重文化特征的保护。社区营造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一步步推进社区营造的纵深发展。社区营造手法力求平衡各方利益,联系居民需要,调动居民自主建设积极性。

(3)政府与民间协同合作,打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模式,官民双方都对社区建设全力投入,相互配合。政府通过发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指导与督促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执行保持延续性,社区营造的内容、相关政策不断地更新完善。

(4)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培训与教育,NGO(非营利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新型城镇化与社区营造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①新型城镇化百度百科。。而人居空间的美化,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正是社区营造的目标。社区营造正是依托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产业和人文资源,使生活更美好,环境更优美。它是内发型、地方特色导向型、强调地方文化特色和非资本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与新型城镇化的改变空间扩展模式,及提升城市文化及品质不谋而合。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讲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讲话。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让本地人对地方有认同感和乡愁的新要求,也正是社区营造追求的本质:通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营造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现社区和谐团结;通过对地方资源的新价值创造,创造地方共同利益;通过地方文化的再生,塑造共同文化信仰,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社区精神,从而成为本地居民的“心之所在”的故乡。

因此,社区营造是一种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的方法论,不同于现行的至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模式,旨在培养和发挥地方居民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鼓励创意,挖掘及发扬地方特色,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实现社区文化、环境、生活和地方产业协调发展。这种方法论,对亟需探索新思路来推动新阶段发展的苏南村镇极具参考意义。

3 苏南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3.1 苏南各村镇的建设实践

近年来,苏南各小城镇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建设实践。力求实现“既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镇历史文脉,让群众生活更舒适”[3]。

首先是重视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调研中发现,苏南各特色小城镇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特色,明确要求各项规划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土地利用总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特色项目用地上给予规划空间保障,又从空间上对项目落地进行引导和约束。另一方面,高效利用土地,重视土地的集约化,引导小城镇向“内涵”发展要效益。近年来,为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要求,解决小城镇发展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通过提高准入标准、建立评估机制及建立奖惩机制的办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重点项目用地。

其次,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如对主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等鼓励调控引导产业升级转型。各地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制定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差别化供地等优惠政策聚集优势产业。

另外,树立生态先行的发展理念,引导小城镇向本土化与原生态要“乡愁”。 苏南生态文化旅游型小镇居多,这类小城镇有的建镇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有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因此政府在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法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3]。

3.2 苏南村镇建设实践存在的问题

以政府为主导的这些建设实践主要注重的是土地的规划与管理、产业升级、以及生态治理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些实践偏重物质建设与资源分配,民众缺乏参与,多数实践仍然停留在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层面,居民普遍参与意识不强,社区营造的理念还未得到普遍的认知,社区文化与凝聚力难以形成。而政府主导居民配合的社区建设,主要侧重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及社区保障与福利建设。从短时间来看,充足的资源投入、专业的规划使社区建设工作能取得明显的社会成效。但社区工作做得越好,给的福利越多,反而会减弱居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产生等、靠、要的心态逐渐退出,因此需要厘清社区工作不等于社区营造。

另一方面,政府独揽社会资源配置,标准化的建设内容难适应社区的差异化现状,同时因居民主体身份的缺席,易使社区建设演变成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如高淳桠溪的慢城建设,由政府主导选择规划方案,工作重点是对村庄的墙面出新、村庄绿化及祠堂修复等。建设重点是这些展示性的空间整治,相反村庄的各项基础建设仍然落后,本地村民从空间的主人沦为边缘人。这样装饰化的美丽村镇建设对群众没有实质的回报,也缺乏对地方历史及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难以形成专属于本地区的个性与特色,更遑论保存或重构记忆中的乡愁、创建属于本地人的新故乡了。而且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社区建设,居民缺乏自主积极性,易缺乏可持续性,同时政府层级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建设,也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地方特色的缺失。

虽然日本和台湾的社区营造模式在单个事项上的决策时间和见效周期较长,但对整个社区乃至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组织方式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社区建设需要依据居住人群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入点,在居民共同参与营建中激发出社区的生命力[4]。这样的社区营造最大的特色是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营造的主体,最终目标是一方人民的幸福。其核心是营造社区的社会资本,建立密切关系网络,重新找回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将社区居民凝聚起来,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

4 苏南村镇引入社区营造理念的实施建议

在苏南小城镇新的发展阶段引入社区营造的理念,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方针。社区营造涵盖社区资源调查、社区文化地图绘制、社区居民教育与培养、发展社区文化产业等等,可从多方面切入主题,如恢复地方民俗活动,展现地方文化;保护地方建筑特色及街巷空间;恢复特色环境景观;地方特有产业的开发与文化包装;举办文化、艺术、学术交流等活动;地方文史、人物、传说、典故的整理呈现;社区形象与识别标志系统的建立与营造等。每个村镇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其社区营造的差异化策略,保护地方特色的延续,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对日本和台湾等的社区营造经验总结,对苏南村镇社区营造提出几点建议。

4.1 充分挖掘村镇自身特色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社区营造

首先在社区营造的起步阶段需要针对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切入点。应该从局部入手,挖掘社区特色资源。如苏州树山村从保护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入手,定位树山生态村的营造方向。挖掘本地的特产翠冠梨、茶叶、杨梅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云泉茶品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村镇的自身资源不够突出,因此用创意的眼光再造地方资源也尤为重要。如被称为青蛙村的苏州东山镇西巷村,就是通过聘请专家调研发现当地未曾被重视的青蛙资源而确定社区营造方向的。另外初期往往是社区少数先行者或社会组织参与,普遍居民参与度不高,因此初期应增强培养居民认同感,建构合理的沟通平台鼓励居民参与。

经过前期的探索,社区明确了定位和需求,前期发现的问题成为推动社区继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在资源利用上除前期重点打造的资源外,开发社区其他特色资源。如苏州树山村在挖掘特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采摘杨梅、观赏梨花、品茶、泡温泉等特色项目吸引旅游,打造温泉度假酒店、生态栈道及生态民宿等。这个阶段居民参与度高,各方人员和部门参与也最多,需建立合理的社区自治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分配和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等问题。

当社区营造逐渐稳定发展,各方投资会减少,为保障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的主导者将以社区居民为主,同时在资源利用上从点到面,整合社区“人、文、地、产、景”各项资源,兼顾产业发展、福利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等六大面向,统筹产业与社区,避免因资源开发不协调导致社区发展进入瓶颈[5]。如苏州树山村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融入,通过与高校合作打造示范性的青年创业项目基地,开设了乡创学院,打造实践教育平台,吸引年轻人回归土地。建立青年书院和交流中心,提供给创客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并开展沙龙、会议、交互空间等一系列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来。以及与太湖生态旅游结合,打造自行车骑行俱乐部等等,全面整合特色资源,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2 与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合作,挖掘地方特色,鼓励社区营造先行者

关于制定小镇的差异化发展的战略与目标,可借助与专家学者及相关学术组织合作,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客观的态度及创意的眼光,探求小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及产业特色,构建小镇的社区营造的切入点。如苏州东山镇西巷村,村里的合作社聘请台湾社区营造专家,调研发现本地青蛙资源特别丰富,因此决定发展以青蛙为主题的休闲体验农业。并通过文创团队的指导将大量闲置民宅统一改造成青蛙主题民宿,并设立青蛙博物馆、青蛙主题咖啡馆等,发展青蛙观光。整治村内景观,在保存传统粉墙黛瓦和银杏等景观风貌的同时,引入青蛙涂鸦、青蛙雕像、蛙鸣音乐等小品作为社区景观的特色要素,尤其将村口的公交站牌和村内的下水管道口都精心设计成青蛙主题造型,营造出名副其实的青蛙村风貌,成为吸引游人的个性特色。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外延项目,如果品采摘、农产品体验等,不仅为农民增收,也使当地的风俗、文化得以传承。

同时应鼓励返乡的知识青年和专业人士成为社区营造的先行者。通过这些先行者的成功,会带动更多居民积极自主的加入到社区营造的事业中来。如回到海口市博学村的记者陈统奎,在他的带领下组织村民修山地自行车道,自己铺设水管、电网、道路。并学习生态养蜂,有机荔枝种植,建立生态民宿等将博学村打造成了一个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教育基地的乡村休闲胜地。

4.3 培育社区自主能力,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

由于政治结构、商业运作和社会文化等要素的限制,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技术,因而社区自主能力不强。根据台湾的经验,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与培养。另外组织与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帮助整个社区的合作与互助,将成为社区运作仰仗的主要力量。如苏州二郎巷社区做为“汇丰中国社区建设计划”首批试点社区,通过社区调研及访谈探讨,系统的整理出了废旧平房改造、门球场增能、绿色一平米和南山驿站日托所增能计划四个建设项目,其中绿色一平米的目标确定为营造一个社区屋顶花园。在屋顶花园项目建设中,居民定期开展活动,亲自参与制作肥料,自己负责全部花草的种植等。这种共同参与建设社区的活动大大加深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归属感,这样的共建成果也能得到社区居民的合力维护。通过这样的社区营造活动,建立了社区居民自立自强的能动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4.4 政府监督指导,构建社区营造平台,多方参与共建

政府与民间应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通过发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制定标准、规范和规划,资源管理与保护,标准规范的执行等,指导与督促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可参考台湾设置社区规划师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搭建社区沟通交流的平台,协调集体行动并维持有序竞争,实现了社区营造的良性循环和可续持续发展。同时,应发动各界资源与力量参与社区营建。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的理念和方法,政府与民间协同合作,打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模式,政府指导、制定规范,居民自主互助参与共建。充分开发社区的特色资源,制定村镇差异化发展目标;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资源到产业的转化。本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培养人才,组建社区团队和志愿者团队,实现社区物质空间的美化;并将发展地方特色及文化作为其由内而外的发展动力,逐渐建立村镇文化复兴的主脉络,促进人口和就业的增长,带动村镇新一轮的发展。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使个人与团体不断进行着交互往来与相互影响,形成共同归属感、共同价值、共同精神的社区文化,实现把苏南村镇建设成为本地人安居乐业的“新故乡”的新城镇建设新目标。

[1]胡澎.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J].日本学刊,2013(3):119-134.

[2]张婷婷,麦贤敏,周智翔.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5(S1):62-66.

[3]李安国.“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来自苏南特色小城镇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紧凑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14(3):41-43.

[4]莫筱筱,明亮.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91-96.

[5]李志敏,王衍宇.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5-33.

Enlightenmen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n new urbaniza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Southern Jiangsu

YE Ho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Villages and towns of Southern Jiangsu are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Japan and Taiwan of China,this paper dialectically discusses the similar feature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Therefore,the new idea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helps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By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South of Jiangsu villages and towns,the prospect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are put forward.

villages and towns in Southern Jiangsu;community construction;new urbanization

TU984

:A

:2096-3270(2017)03-0045-04

(责任编辑:卢文君)

2016-08-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4-R2-C22)

叶 红(1974-),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从事建筑城市设计与理论的研究,Email:echoyee@126.com。

猜你喜欢
苏南村镇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苏南年俗亦动人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