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战地家书趣闻

2017-04-02 08:45
新传奇 2017年49期
关键词:战地信件家书

曾有一个士兵试图用虚假的扑克牌输赢来透露自己的位置。他大概是说得太含蓄,果然骗过了审查官,但没想到也骗过了他老婆,以为他要赌钱。他只好回信解释说,这些数字代表纬度和经度,这个兵因此被抓到了。

“家书给我们动力,没有家书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胜利。”一个二战中的美国步兵这样说。

战地家书带给深陷战争漩涡的人们巨大的慰藉,小小的纸片竟然成了战士们的生命线。然而毕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战中,随着战事升级,战场扩大,海外战场开辟,特别是在被希特勒突袭得千疮百孔的欧洲,维系这个生命线并不容易。

不过,在1942年的美国,邮寄战地家书却呈现出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面对洪水般的跨洋书信,美国邮政与军方联手合作,迅速运作起一整套现代化,规模化的家书邮政及监控体系——胜利邮政(V-Mail)。这还不够,美国当局慧眼识金,尽量利用书信鼓舞士气的功能,大力宣传和鼓励前线战士与后方亲人更频繁地使用V-Mail,同时一边审查和监控战争舆情,一边热心地教育民众如何更好地给战士打气。

胜利邮政:很现代很人性

VictoryMail(胜利邮政)简称V-Mail,是美国在二战中用来邮寄战地家书的主要系统。实际上,早在宣战前,美国邮政就已经积极为可能发生的紧急邮寄服务准备方案。宣战后,因为全方位的海外作战,国际邮件推动邮局与军方共同携手,他们意识到必须减轻信件的体积和重量,于是从英国航拍服务那学来了微缩胶卷这一招。

这个微缩胶卷技术源于20世纪30年代柯达公司的一项专利,1941年开始,英军将之用于与海外驻军的通讯。匆匆宣战还不到5个月,美国就与柯达签订了合作协议,国会也通过了为军人提供的免费邮政法案。从此军方开始大力宣传鼓励美国人民多多使用“胜利邮件”。

简单地说,V-Mail就是把信写在一种特殊统一的单面表格上,邮寄到华盛顿经军官审查后,信件被拍摄在16mm的微型胶片上。一个胶卷能包含18000封信,胶卷空运到各国军用邮政站点,再将底片洗印到大约4x5英寸的相纸上。放进信封,装袋投递到前线。

V-Mail的特制信纸令微缩更简单,邮局甚至免费给人们提供文具。通信者每天可以从邮局领取两张信纸,购买也很方便。

在美国,邮局负责将邮件投递到各部队,军队负责海外递送,而柯达则专管微胶拍摄。由美国国内和欧洲及太平洋战区的多个站点支持起来一个庞大的邮政网络。随着战争扩散,V-Mail令战地家书在全球的处理更快更标准化,尤其为运输其它物资腾出了空间。看看数据,这样的结果是,每个邮政袋里可以装下15万封一张纸的信,重45磅,这些信如果用普通信纸写需要装出37袋,重1.2吨。

从V-Mail在1942年6月启动到二战结束期间,美国共有5.56亿张V-Mail被送达海外的前线,从前线寄回国的数量是5.1亿封。军队与邮局的完美合作实现了启动V-Mail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速度和缩减空间。

V-Mail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为了保证推广和方便使用,美国当局也是很拼的,投入了大量人力、设备、运输工具。邮局网点除了提供免费信纸(每天两张),还有各类特制的免费文具,如放大镜,以及各种主题的精美V-Mail贺卡供选择。媒体也是边宣传其爱国色彩,边耐心教给民众如何按要求清晰填写。

技术进步加无微不至的服务,V-Mail因为认同了战争期间军民便捷沟通的需要,迅速为民众接受和欢迎。

巨量的书信往来反过来也为海外战场及时地,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支撑人们坚强面对困境,甚至绝境,令孤独可以承受,特别是鼓舞了士气。从这些意义上来看,胜利邮政不仅高大上,而且是真的胜利了。

对于普通信件,审查官会用剪子把敏感信息剪掉,留下一些大洞

个人隐私vs战争机密

“我们被审查得厉害,差不多能说的只剩下一切都好,我很安全。上一场战斗打得不错。”一个士兵回忆。

除了确保高效率的战时书信往来,二战中各国对家书的审查也从未放松过。不管是V-Mail还是普通邮件,只要通过军队邮政,就必须过审,与地点、行动、队伍相关的敏感信息都会被剔除或退回重写。有时候干脆就把信件没收了。通过审查后,信件会被重新装进信封,盖上一个“已经xxx审查”的章,有时候跨国邮件会在沿途被多个站点反复开封和审查。

轮到了V-Mail,它显然更适用于简短的,不需要保护隐私的信件,更不利于间谍传递信息,因为可以杜绝隐形墨水或微粒,所以天生就承担了部分审查功能。而审查官要做的就是把敏感信息涂黑。

当然,最大的违纪还是暴露地理位置。士兵们尤其憎恨这一禁令,认为这既不公平,也没必要。他们用一些简易的密码确保爱人知道他们的去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审查官也都训练有素,很善于在字里行间寻找密码。

曾有一个士兵试图用虚假的扑克牌输赢来透露自己的位置。他大概是说得太含蓄,果然骗过了审查官,但没想到也骗过了他老婆,以为他要赌钱。他只好回信解释说,这些数字代表纬度和经度,就这样,这个兵被抓到了。

当然,也有不少士兵纯粹是为了和审查官玩智力游戏。

一个士兵给他老妈的家书简直令人崩溃——你知道B小姐住在哪里,你取她这个地名的第一个字母,然后取你住的地方的最后一个字母,然后取婶婶曾经住过那地名的第三个字母,然后取我们搬到公园这边之前住的那个地方的最后六个字母——他的驻扎地是墨尔本,当然这并没有逃过审查官智慧的法眼,他的信也被退回修改了。

战地信件审查的任务由军官承担。这也令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的士兵,但却不利于保护隐私。实际上,在混乱的战场上,很多军官把读信当作娱乐,有些人并不克制自己在窥视隐私后的嘲笑,更有甚者还会四处传播。这种情形遭到了不少下层士兵的抗议,一个士兵这样写给他的女友:“如果你觉得我哪封信写得冷淡,要怪就怪审查官吧。”

越来越浓的战斗意义

由于具有维系军民联系、鼓舞士气的功能,战地家书在美国渐渐脱离私人领域,越来越被外界关注,甚至倾向于被当作战斗工具进行讨论和建议。

例如1942年建立的的W美国女子辅助军团,从一开始就陷入诽谤危机。最初当局怀疑是敌军散布的谣言,但通过家书审查发现,原来是前线的士兵们在家书中反复强烈地表达着对女人加入战斗的怨恨,刻薄地嘲讽和警告自己的姐妹和妻子不要志愿服务,这令他们蒙羞。

这次事件中,家书审查帮助军官们窥视到士兵的恐惧与愤怒。临近结束时,审查者们又注意到士兵们表现出更多野蛮倾向,例如一个年轻人在信中提到,要多拔些死去的日本军官的金牙,给妈妈做一个金项链。越来越多的信件里提到了用敌人的头骨做战争纪念。到1944年初,审查发现提到这种暴行的次数已经超过了提到敌人行为的次数。

在被迫宣战后的短时间内,美国能把一个小小的家书邮寄,运作成一个多方介入,多方受益的高效体系,由这个小小的侧面,或许可以窥见当年美国的性格与能量,从作战到政府运作再到民间,美国全方位地赢得了这场战争。

从高效高科技邮政系统,到严格的审查、人性化的宣传,乃至政府和军方对舆情的监控和引导,都透着浓浓的美式行为模式。

猜你喜欢
战地信件家书
清晨忆家书
My Vacation
一封家书
战地女豪杰
重读“红色家书”
“战地玫瑰”养成记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战地黄花
阿曼达:一个战地女记者的以德报怨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