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静野/诸暨市档案局
诸暨市档案馆馆藏的清代书画长卷——《梅岭课子图》,其主人姓傅名岱,字应谷,号江峰。梅岭,是傅氏家族迁徙至诸暨的始居地。江峰先生虽然学识渊博,但却功名坎坷、屡试不第,于是一生以讲课授徒为业,浙东巨族徐氏、赵氏、周氏、陈氏等都曾争相延聘。江峰先生有子二人,长曰振海,次曰振湘,先生督课极严,又能因材施教、循循诱导,二子后来皆成饱学之士,名动公卿间。可惜江峰先生早逝,振海兄弟怀念不已,于光绪十六年(1890)特请永嘉画家胡夤绘制了这幅《梅岭课子图》。图成之后,振海向师友广为征题,先后为其题咏的硕儒名士络绎不绝。其题咏时间自光绪十六年始,至民国十一年(1922),历三十余年而后止。其间,振海还曾将题词镂板印行,并请人画了第二幅课子图。
一
《梅岭课子图》不仅载录了傅江峰先生的课子事迹,也见证了梅岭傅氏子孙在清末民初朝代鼎革、社会变迁中的铮铮风骨。傅振海继承父志,饱读诗书,在光绪间浙省拔贡中曾荣登榜首;他为官一方,能浸流俗而不移,出污泥而不染,以德生利民为念,致有“不像官”之议与“傅青天”之名。振海长子国英,幼从父教,志在天下,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以匡时救国为己任,终不惜为国捐躯。梅岭傅氏齐家治国,代代相承的正是《梅岭课子图》所蕴含的理念。《梅岭课子图》两轴中今尚见有数十人为其作传、写序、赋诗、填词、题字、书写,如清代朴学大师俞樾,经学名家谭献,著名学者崔适,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徐颂阁,浙江总督、民国交通总长汤寿潜等,均为一时名宿。《梅岭课子图》题咏诗文近百篇,篆、隶、真、草各体齐备,其中不乏名家墨迹,而所载诗文大多不见于其他文献。该画卷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二
《梅岭课子图》原藏于傅振海嫡孙子辈家中,1986年诸暨县史志办发现了此画,后为诸暨县档案馆征集,入藏于特种载体室。为避免课子图遭受历久亡佚的厄运,同时使广大专家、民众能亲睹画卷原貌,诸暨市档案馆申请专款,采用影印与考释相结合的方式,对《梅岭课子图》进行整理出版。所谓“影印”,是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以原大尺寸进行印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与原件的一致。同时采用“朱墨套色”,使新印本与原貌更加相符。而改原卷轴装为经折装,则是出于方便收藏存放的需要。所谓“考释”,是因为原为文言手书,字体各异,难以辨认读懂,而撰人、书家,多无碑传文字,知人论世颇为不易,故对原文进行释读,是为“录文”,同时进行白话翻译,以便于一般读者接受理解。最后对每个作者之里籍字号、生平事迹及著述等进行了考察,以便给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市档案局十分重视《梅岭课子图》的释读工作,不仅反复核对作品图片,还专门请来书法家祛疑定谳。若从文字、书法的角度不能厘定其是非,则从文史角度进行细致的辨别。经过细致的甄别考辨,发现《梅岭课子图》的今传之本,与其原貌已经有所不同。如第二卷上的图画应当是由于原卷图画缺损而从《梅岭课子图》的光绪刻本上移过来的;卷中傅振海兄弟所写的传记文字与第一卷比较也可知有所残损。又如第一卷课子图的胡夤题识,与第二卷的胡夤题识文字大致一致,时间亦全然相同,二者当有一伪,而从第一卷的异文来看,其题识应该是后人为弥补残损从刻本移录并略加点窜而成的。在广搜文献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梅岭课子图》传本脱佚的题诗。
三
2006年7月,诸暨市档案局向浙江省档案局上报《梅岭课子图及名人题跋抢救保护项目计划书》,启动了《梅岭课子图》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2007年7月,浙江省财政厅下拨《梅岭课子图》抢救、保护经费。同年10月,诸暨市成立了《梅岭课子图》抢救、保护和编研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落实具体计划,开展抢救保护。随后,诸暨市档案馆联系南京大学,请专家考证在该图题辞的每个作者的生平,并把每段题辞进行古文今译。2009年夏季,由诸暨市档案馆编制成书的《梅岭课子图》由西泠印社出版,该书以安徽双夹宣为纸质材料,采用古籍书形式,彩色印刷。第一卷为原文、译文、作者考略内容的仿古线装本;第二卷、第三卷分别为画轴高仿真品。由于《梅岭课子图》两轴为书画长卷,为展现其完整内容,这次印刷将画轴制成1:1彩印经折本式样的高仿真书画,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梅岭课子图》的整理出版,对清代课子图的艺术文化以及江南文化教育的研究,以及对中华民族“课子”与“孝亲”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与革新,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