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仲海, 徐小龙, 谢 萌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1209)
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内涵与价值
邹仲海, 徐小龙, 谢 萌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1209)
通过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解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认为其包含了尊师重道的敬畏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创新精神。培养合格的人力资本,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将成为全社会的主体意识和主流价值观。
解读; 工匠精神; 内涵; 价值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3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国家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八位大国工匠“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成长故事,引人深思,连李克强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工匠精神”如此之重要,而我们却缺少这个东西[2]!
虽然人们收入增加了、物质丰富了,但是人们对各行各业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得过且过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殷切希望各色人等、各行各业都认真一点、专注一点、负责一点。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因售卖假货而备受诟病的淘宝创始人马云,面对政协委员“打假不利”的批评甚至发出了“售卖假货入刑”的呼吁,足可见当前粗制滥造之猖獗,假冒伪劣之严重。
当下,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代表的“四新”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的消费活动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行为[3]。在如此飞速变化的当下,如何理解“工匠”?谁是“工匠”?什么是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说到“工匠精神”,人们自然会把它和工匠等同起来,而对工匠的字面狭隘理解,又限制了“工匠精神”的承载主体,仅仅局限于工人、匠人[4]。特别是我国有几千年职业高低贵贱的历史传统,元朝就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引文出自赵翼(1727—1814)《陔余丛考》,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之说,从而片面地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和其他行业、岗位不相干。
我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谓。传统工匠指的是从事手工劳动的从业者,这些劳动者既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也具有专门的技术专长,还有一定的设计、革新、创造能力,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和技术主体[5]。
现代社会,工场手工业已经被机器大工业所完全取代,完全靠工匠个人手口相传的生产技艺逐渐被细分为更简单、更单一的任务或者步骤,逐步标准化、简单化;依赖个人技艺存在的工场店铺也被流水线、规模化的现代工厂所取代。原来由单个工匠承担的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工作和任务被分散到了不同的企业和个体手中,由更多的人员来分工进行,并且被逐步地标准化、简单化固定下来,综合的技艺被分解成了简单重复劳动。每个人都是生产和加工制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显然,当今世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人类观念的转变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工作、新岗位,因此,无论是今天的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经理、教师、律师、农场主(农业从业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工匠”,他们“手中有艺,心中有数”。
“精神”一词,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以及宗旨或者要义等。而个体的某种精神则是在那些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品格和思想风貌的提炼[6]。对工匠而言,尽管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工匠的工艺技术劳动被视为“奇技淫巧”,但是技艺是其谋生的手段,为了提高谋生技能,他们必须通过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争取更多的客户,获取更多的收入,工匠们无不自发地钻研业务,提高技艺,建立口碑[7]。这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最初动力,也是“工匠精神”最朴素的内涵。
从传统工匠的师徒、父子传承的培养模式来看,师父的言传身教不单单是技艺本身,也包含了为人处世、敬业爱人的价值观念。“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三者统一[8]。
古代先贤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以下两个方面即为成人之大本。一曰“发心”,解决“为何”的问题,即包括大到“人为什么活着”,小到“我为什么做当下这件事”;二曰:“愿力”,解决“如何”的问题,即对自己发自内心去做的正确之事,如何能够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乃至一辈子的坚持。古代先贤“发心、愿力”是工匠精神最简洁的诠释。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在工作行为中的体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总和[9],是基本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工匠精神体现于工匠劳动精神的专注、产品有心体温度、自己是劳动主人、劳动过程是娱乐与教育的一体化、手作动机与劳动本身一样纯粹[10]。
从层次上来讲,“工匠精神”可以分为:表层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中间层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内在层的“价值观”[11]。工匠精神是工匠主体的一种艺术素质,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修养或动力,是一种文化精神财富。
从现代来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持不懈、耐心专注、精雕细琢、认真负责、不言满足,等等,构成了“工匠精神”的文化精髓。
具体来看,工匠精神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不论是“子承父业”还是“师徒相授”,学习者首先要尊敬自己的师父,尊敬自己的同门,是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重自己的师父、同门师兄,才能赢得他们的爱戴和尊重;其次是重道,道即是规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要尊重事物、技艺的自然规律,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规律、敬畏师长,敬畏知识和经验能力。
“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工匠的要义是利用手中的技艺打造器物。为成器物,工匠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保证器物的质量符合要求,为了满足竞争的需要,更要“好上加好,优中更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是工匠们所坚持的基本宗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除了对目的(盈利、谋生)的追求之外,工匠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体现为工匠对自己制造的产品的由衷热爱[12]。
一方面说明选择行业的重要性,也说明一旦选定了行业便需要坚持下去。任何新入行的年轻人,想要习得师父前辈的技艺,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行业,并且要踏实肯干,勤学苦练,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掌握一定的技巧,成为行家里手,称得上“工匠”。乐业是最高境界,是最好的职业导师,也是最能激发工作热情、奉献激情、创新灵感的境界。相反,拈轻怕重,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终究只能一事无成。
受文化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早期工匠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多是靠师傅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前辈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获得,更多的靠自身的实践来积累和摸索。工作过程中反复揣摩、比较、总结,进行局部的、细微的改进和提高,经过代代相传、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变革,可能会带来惊人的量变到质变。没有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工匠的技艺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循序渐进”的变革,工匠可能会没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被无限细分成简单、独立的步骤,机器成了生产主体,工人成了居于附属地位可以被随意代替的附庸[13],工匠丧失了对自己产品负责并且享受精益求精结果的独立人格,完全凭借工匠的技艺来掌控器物质量的时代结束了,工匠的重要性也因此下降了。
新技术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生产方式及其对应的职业伦理精神悄悄转变。从西方世界来看,中世纪的手工工匠们那种带有“向神奉献的”宗教信仰和自我拯救的劳动观念受到机器生产和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巨大冲击[14]。从我国情况看来,深厚悠久的师徒文化也受到机器大工业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百废待兴、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大批量、快速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主基调,即使质量略低、性能略差也不愁销路,不妨碍企业盈利。人们有能力也乐意购买的大多是简易、质次的便宜货。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工匠精神逐步走向衰落。
事实上,工匠精神是工作的精神理念和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及循序渐进的创新精神。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是工匠精神的外在化形式。一国之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文明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要求。工匠精神里面渗透的敬畏精神、工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正是当下时代所需。没有“爱岗敬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就不能让人满意,工作竞争力下降,工作机会就会少,收入、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没有“诚实守信”,个体在社会上就很难立足,甚至寸步难行,尤其是在今天信息充分流动、快速低成本传播的情况下,个体如果失信于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工匠精神”是安身立命之根本[15]。
人人弘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用心工作,精益求精,用心服务社会和他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自身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让雇主满意,客户满意,社会认同,不仅有利于个体和企业,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历史经验表明,当今世界工业强国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就是工匠精神。世界名牌的创立,杰出企业的成功,世界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
德国人素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著称,精密优良的产品闻名于世。而且在德国人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远远高于经济利益,有时候甚至为了产品本身而忽视成本,他们的工人更是以成为一名“工匠”为极大的荣耀[16]。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德国经济仍然能实现持续增长,总理默克尔将其归功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日本的强大也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工匠精神”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在工业时代的竞争中就培育了“工匠精神”。日本人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几乎狂热的程度,也才会出现中国人在日本疯抢“马桶盖”的现象。可以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的“劳动者就是创造者”,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
“苹果”产品风靡全世界的成功背后,就是因为有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工匠”乔布斯。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被称为“残酷的完美主义者”。
我国的许多老字号企业历经百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独门手艺、产品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坚守”生产和管理的品质,而“坚守”靠的就是严格的铺规店规、世袭祖训或经营理念。这些都是其宝贵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在企业的传承与变迁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17]。
没有这种精神,生产和服务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只能是得过且过、粗制滥造,尽管可能会取得一时的成功,但长远来看,一定是缺乏竞争力和不可持续的。
从古到今,工匠精神实质强调了“德”与“行”两个方面。“德”于“发心”,“行”于“愿力”。人力资本的培养也基于“德”和“能”两个方面。“事在人为”,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己成,则物成”,“先德行,后技能”。从“德”与“行”两个方面入手,培养成道德品行过关的人,才能够有所建树,为企业和社会作出贡献。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18]。
传统的工匠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师徒关系、同辈关系,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耳提面命,长时间熏陶,“德”与“行”的培养齐头并进。①使学徒养成了如何尊重长辈,与同辈分享和互助,所在企业(店铺)的伦理规范、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德”逐步养成;②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使师徒和同辈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和亲密联系,这种信任和亲密关系使同事间的团结互助、荣辱与共成为必然,自然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容易结成团队,而且这种团队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高,互相监督改进,彼此毫无保留,团结协作,技术技能容易养成,“行”得以巩固,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集体绩效;③工匠精神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精雕细琢、认真负责的工作过程使工匠与自己的产品之间建立起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物”是外化了的工匠个体,体现在作品中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工作本身成了表达自我存在价值的过程;④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员工与企业外部的良好关系,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不为单纯的自我经济利益,无论是外部的顾客还是供应商,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始终为其着想,尽职负责,容易让他们满意甚至“感动”,良好的企业与客户关系自然建立起来并得以长期维系。
时下的许多企业在招募员工时往往强调“有经验”,对员工的“德行”缺乏考察,甚至忽视考察,拿来就用,缺少对员工的培养教育投入,缺少对员工在本企业“德行”的教育和引导,员工很慢甚至很难适应企业的“德行”要求,也就缺乏归属感,特别是80后的新生代员工,他们个性自我、独立,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职业忠诚度相对较低,频繁离职、跳槽成为常态[19]。培养人力资本如果没有投入,产出也就少之又少。人力资本的培养要以“工匠精神”为基石,培养员工一流的人品、心性,必然会形成一流的技艺和才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一穷二白、物质匮乏、常态化短缺,跃升为全球GDP第二位、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世界工厂。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工业化之路。同样,在经历了“速度为王”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超快发展之后,我国自然环境严重污染,资源消耗殆尽,以往靠资源和人力堆积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15年我国制造业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但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甚至是零竞争力。同时,收入水平的增加,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行为从最基本的温饱向小康提升,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满足消费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在于改变粗制滥造的数量求胜,改变现实生产生活中的个体得过且过、追求短平快、浅薄浮躁的思想意识[20]。在质量、性能上下功夫,从“凑合用、将就用”向“舒适、科学”转变,不能再单纯地追求低成本、低价格,而是要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保障高品质的生活[21]。
面对“人口众多、转型升级、消费升级”的“内忧”和美国制造业再回归,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更快,新兴工业国家成本更低,资源更丰富的“外患”,我国必须在产品和服务的“质”上下功夫,把生产的价值理念从“极致的经济理性主义”转变到“科学的人本主义”,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征,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穿“工匠精神”,始终坚持这种“职业伦理”和“工作态度”,追求完美和极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才能既解决“内忧”,又能应对“外患”,实现我国转型升级的强国梦、复兴梦。
当今世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是“工匠”,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质是德行合一的基本工作态度和职业伦理。只有人人具备这种尊师重道、爱岗奉献、精益求精、知行合一和不断革新的“工匠精神”,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够发展工业,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
[ 1 ]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 人民日报, 2016-03-05(01).
[ 2 ] 阚雷. 别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J]. 装饰, 2016(5):38-39.
[ 3 ] 王京生. 工匠精神三论[N]. 中国文化报, 2016-05-10(03).
[ 4 ] 曹焕旭. 中国古代的工匠[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6:164-165.
[ 5 ] 余同元. 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M]. 史林, 2005(4):57-66.
[ 6 ] 史俊. 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6(4):70-74.
[ 7 ] 王寿斌. 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6(2):1-5.
[ 8 ] 李小鲁. 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 当代职业教育, 2016(5):4-5.
[ 9 ] 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 2016(7):72-75.
[10] 潘天波. 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J]. 民族艺术, 2016(5):19-25.
[11] 韩英丽,马超群.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33(6):91-94.
[12] 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6):6-10.
[13] 刘红芳,徐岩. “工匠”源与流的理论阐析[J].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6(3):4-12.
[14] 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15(8):54-59.
[15] 王芊,刘荣. “工匠精神”是安身立命之根本[N]. 中国教育报, 2016-04-12(006).
[16] 李工真. 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03-105.
[17] 王焯. “工匠精神”:老字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人类学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101-106.
[18] 秋山利辉. 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15-16.
[19] 聂文. 新生代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1):77-82.
[20] 王运涛. 现代都市文化的病态表现及其原因[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3):365-370.
[21] 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27-30.
【责任编辑刘洋】
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ofCraftsmanshipSpirit:ConnotationandValue
ZouZhonghai,XuXiaolong,XieM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209, China)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aftsman” and “craftsmanship spirit”,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were elaborated. It considers that, craftsmanship spirit includes reverence spirit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honoring truth, work ethos of keeping improving, utter devotion spirit of devotion, and creative spirit of gradual improvement and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Craftsmanship spirit is urgently needed in cultivating qualified human capital, and achiev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nation. Craftsmanship spirit will become the main consciousness and mainstream value of the whole society.
interpretation; craftsmanship spirit; connotation; value
2017-06-29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C17049)。
邹仲海(1974- ),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
2095-5464(2017)06-0724-05
G 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