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娟,席小红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淮安 223001)
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影响初探
丁晓娟,席小红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淮安 223001)
目的探讨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完成护理工作后,观察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因此受到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期间,对应的护理模式分别为基础护理以及专病一体化护理;对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差异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同对照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比较,获得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同对照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比较,获得显著提高(P<0.05)。结论 对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创建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积极展开护理工作,对于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的提高均可加以明显促进,凸显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
诸多集中于老年人群表现出冠心病的情况,并且冠心病患者呈现出的并发症类型较为多样化,以心力衰竭疾病的出现尤为普遍。对于未经及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心室重构的情况以及心肌纤维化的情况,最终因此而患有心力衰竭疾病[1]。对于冠心病的出现,同患者自身饮食密切相关,对此确定合理方式施以健康教育干预,对于冠心病病症表现的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本文将确定最佳护理模式以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生存质量评价结果作为研究目的,以此证明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开展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分布范围为62岁~85岁,平均年龄为(72.25±5.92)岁;观察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63岁~89岁,平均年龄为(72.29±5.96)岁;对两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性别、年龄施以对比,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于入院后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期间,对应的护理模式分别为基础护理以及专病一体化护理;对照组主要就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知识宣传教育、生命体征观察以及合并症药物治疗几方面展开,观察组见讨论。
1.3 判断标准
1.3.1 护理满意度
依据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的具体内容等,合理完成护理满意度问卷制作,之后就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以及态度等方面展开评定[2]。非常满意:评价分值在90分与100分范围内;满意:评价分值在75分与89分范围内;基本满意:评价分值在60分与75分范围内;不满意:评价分值小于60分。
1.3.2 生存质量
依据慢性生存质量评分表展开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理维度、社会适应性以及心理维度的评价[3]。评价分值在0分与100分范围内。最终评定分值同生存质量表现为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准备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所有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结果分析,计数资料(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形式施以X2检验,计量资料(生存质量评分)以±s形式施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显著。
2.1 满意度评价结果对比
观察组5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非常满意25例(50.00%),满意15例(30.00%),基本满意9例(18.00%),不满意1例(2.00%),总满意为49例(98.00%);对照组5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非常满意3例(6.00%),满意19例(38.00%),基本满意15例(30.00%),不满意13例(26.00%),总满意为37例(74.00%);观察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同对照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比较,获得显著提高(P<0.05)。
2.2 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对比
观察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理维度评分为(96.29±6.49)分;心理维度评分为(97.45±6.72)分;社会适应性评分为(97.86±4.76)分;生存质量评分为(94.19±3.65)分;对照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理维度评分为(79.19±6.39)分;心理维度评分为(82.35±5.46)分;社会适应性评分为(82.71±4.29)分;生存质量评分为(79.42±5.15)分;观察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同对照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比较,获得显著提高(P<0.05)。
3.1 入院指导的实施
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形成原因加以分析,之后施以病症严重程度评估工作。在进入医院3天之后,需要积极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工作,并且准备对应的宣传手册加以发放,以将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显著提高。此外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沟通的及时性做出保证,就疾病治疗流程以及表现出的治疗并发症等加以认真讲解。
3.2 呼吸训练的实施
指导患者合理施以缩唇呼气训练干预,主要通过缩唇呼气以及鼻吸气的方式展开训练。保证吸气频率为1次/2秒,保证呼气频率为1次/6秒,之后将患者的呼气时间合理进行延长,直至控制为10秒;指导患者合理施以深呼吸训练,要求患者在深吸气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缓慢,直至保证最大程度进行屏气操作,对患者的屏气时间加以控制,保证为2秒,之后逐渐延长,直至保持为10秒,完成后做到缓慢呼气。1组训练次数为20次,训练频率为3次/天。
3.3 症状监测指导的实施
对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原发病施以积极治疗,并且对于疾病的诱发因素加以明确,如果患者呈现出疲倦水肿症状以及上腹饱胀症状等,需要对其施以对应性治疗操作。
3.4 饮食指导的实施
饮食指导方面,主要就少量多餐、钠盐以及水分摄入量控制以及蔬菜水果进食量控制几方面展开。
综上所述,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充分实施,对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的提高均可做出确切保证,从而凸显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谢 静,刘惠珍.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病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8):67-68.
[2]陈 欢.循证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146-147.
[3]李 琼.安全管理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CI术中护理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9(6):166-167.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