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风
(江苏省宝应县妇幼保健院,江苏 扬州 225800)
母婴分离后母乳储存的护理进展
顾长风
(江苏省宝应县妇幼保健院,江苏 扬州 225800)
本文对母婴分离情况下母乳喂养相关问题进行综述,简要分析母婴分离的原因,着重对母婴分离后母乳储存前期的采集与储存不同环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以期为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母乳储存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母乳喂养委员会等权威的国际卫生机构均倡导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1]。有研究报道[2],国内纯母乳喂养率为30.4%,纯母乳喂养率低于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应达到50%以上[3]。母婴分离期间维持母乳喂养、母乳剩余是母乳保存的主要目的。为此,需要做好相应的母乳收集和存储以及转运等工作。本文将对母婴分离后母乳储存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杨倩等[4]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如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被转至新生儿科病房接受专业的治疗与护理,以致母婴分离。此时新生儿能否得到初乳及成功地进行母乳喂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约,如母亲的健康状况和分娩方式、采用初乳喂养的理念、医护人员对采用初乳喂养的理念、医护人员对母亲母乳喂养的指导及护理等。其中由于部分新生儿家长对母乳采集和储存的知识缺乏了解,使得部分产妇不得不提早结束母乳喂养,或将剩余母乳全部直接丢弃。这样就降低了母乳喂养的时间。
2.1 母婴分离后母乳储存健康宣教
2.1.1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张园等[5]对210名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0.49%母亲曾经了解过母乳保存相关知识,50.91%的母亲通过网络了解母乳保存的相关知识,43.03%通过医院宣教了解。母婴分离后,对母乳存储相关知识母亲了解不足,应加强母乳储存知识的宣教。
告知母乳喂养是最理想、最安全的喂养方式。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将自母采集母乳作为肠内营养的首选
2.1.2 母乳喂养质控管理小组。对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的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母乳喂养质控管理小组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并对产妇进行实践指导,引导其学习乳房护理方法以及正确的挤奶技巧等。同时,将母乳的采集和储存以及转运的整个流程告知产妇。帮助产妇了解到在整个流程中,涉及到母乳的收集和储存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相应的事项。同时,在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引导下,学习必要的母乳收集以及储存等技巧和注意事项等等。例如手挤采集母乳的方式和技巧,以及母乳的储存容器选择等。
3.1 手挤法收集母乳
手挤采集的时候,操作较为简单,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手挤技巧,在采集之前,产妇要对双手的指甲进行修剪,并对双手进行清洁、消毒。利用温毛巾对乳头进行擦洗以及热敷等,之后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手挤采集。研究发现,在采集母乳的时候,可以利用浸有50%硫酸镁溶液的热毛巾对产妇的乳房进行包裹[5],露出乳头及乳晕,以促进乳汁的排出,提高母乳收集效率。手挤采集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如果出现母乳采集较为频繁的情况,可能会对产妇造成一定的负担。
3.2 电动吸乳器进行母乳吸取
目前市面可供选择的吸乳器类型有很多,产妇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吸乳器,并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操作。相关学者指出,在利用电动吸乳器进行母乳吸取的时候,首先进入刺激泌乳模式,将吸乳罩中央对准产妇乳头进行按压,通过适度的按压使之与乳房密切贴合。之后平稳增压,保持适当的压力,以产妇不感觉到为宜。
对于每次吸乳采集到的母乳,要使用同一个储奶容器进行收集。储奶容器要求清洁、干燥、可密封、食品级的容器,不要求无菌,推荐玻璃、聚丙烯塑料材料,不推荐钢制、聚乙烯材料。相关学者将母乳分别保存在耐热玻璃瓶和聚乙烯瓶中冷藏(4℃)保存检测抑菌活性,结果表明[6],在耐热玻璃瓶保存24 h和48 h的母乳抑菌活性显著高于聚乙烯瓶的抑菌活性,因此玻璃瓶更适用于短期母乳冷藏保存。对于采集到的母乳,起初的1~2 mL可以丢弃,对之后的母乳进行收集。所使用的容器可以是奶瓶或者储奶袋,使用之前均需要利用流动清水进行彻底的清洗。之后将其置于冷水中煮沸消毒,晾干备用。母乳采集过程中,对每瓶或者每袋的容量进行控制。按照婴儿每餐的食用量进行采集。采集完毕单独袋装,并在瓶身或者奶袋上进行标注,注明产妇的姓名和床号以及母乳的采集时间等。确保母乳安全,仅工作人员可进出储存区域。
5.1 母乳储存
在母乳采集完毕后,需要对母乳进行妥善的储存。母乳采集后48 h内不立即喂养的母乳应置于冰箱内冰冻保存(-20℃),母乳在容器内储存不可超过3/4,每次采集分开储存,不可将采集的新鲜母乳加入到已冰冻的母乳中储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单独储存母乳的冰箱,无法做到单独储存时将母乳与冰箱内其他物品隔开,按采集时间顺序依次放置室温环境条件下,采集的母乳可以维持数小时不变质的情况。
5.2 不同温度下母乳储存的时间
有学者建议[7],在4℃条件下对母乳进行保存的时间适宜控制在48 h内。研究表明,新鲜母乳与4℃保存96 h,-20℃保存30天,-70℃保存90天的母乳相比,pH值显著下降,但是其变化后的pH值仍能达到饮用推荐值对于需要长时间保存的,可以选择在-20℃条件下进行保存。通常情况下,需要按照实际喂养的需要对母乳进行相应的储存,对于需要在24 h内进行喂养的母乳,将其置于3~4℃的冰箱冷藏室中进行保存,对于24 h以上时间进行喂养的母乳,置于3℃以下的冰箱冷藏室中进行保存。16~29℃,4~6 h。
5.3 母乳消毒
母乳消毒的方法很多,如超高温巴氏消毒法、声波降解法、紫外线法、高密度脉冲电场法用于保留母乳和消除母乳中的病原体方面应用广泛。
5.4 母乳储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5.4.1 护理人员对接收母乳的把关。在储存的时候,接收每份母乳的时候,护理人员首先要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清洁,并对奶瓶或者母乳袋进行检查,确认完好无损后置于冰箱中。对于采集到的母乳,要尽快予以冷藏,短时间内即可食用的母乳可储存于冰箱冷藏室中,如果需要长期保存则需要置于冷冻室中。
5.4.2 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母乳的储存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同的母乳,要分别隔离进行放置,避免出现多人混合的情况,以免对母乳产生污染。护理人员要注意每天定时对母乳的储存情况进行检查,对每份母乳进行消毒和检查工作,确保母乳质量,保证其不受到污染。
5.4.3 护理人员消毒隔离的要求。在开展各项操作前,工作人员均要去除所有首饰或其他物件,并对双手以及前臂进行彻底的清洗。清洗结束穿戴一次性隔离衣和口罩、手套、帽子等,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如果工作人员患有疾病、存在伤口等,可能会导致异常微生物污染的出现,也不得进入母乳保存区域。
母乳中含有大量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可以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以及身体发育等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婴儿的喂养过程中,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式。在临床出现母婴分离情况的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母乳采集和储存等方式实现母乳喂养。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母乳进行采集和妥善保存。在对母乳进行采集和储存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的要点,比如对母乳存储前的收集,储存母乳设备的选择,母乳对储存温度的严格要求。所以母婴分离后的母乳储存要严格各项操作,按照实际需求对母乳采集和保存。以避免母乳污染的出现,保证母乳质量。
[1]刘 丹,徐鑫芬,李秋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的规范化管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5,14(5):468-470.
[2]盛夕曼,洪静芳,王维利,等.社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91-195.
[3]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母乳喂养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55-60.
[4]杨 倩,王依琼.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的规范化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3):55-57.
[5]张 园,梁冠禹,刘 娜,等.南京市0~12月婴儿母亲母乳保存知信行现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326-328.
[6]李少银.家属参与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16.
[7]李信群,沈丽娜.孕期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40-41.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5
A
ISSN.2096-2479.2017.21.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