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先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人民医院,云南 德宏 679300)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良肢位的护理效果及观察
刘洪先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人民医院,云南 德宏 679300)
目的评价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过程中良肢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接诊的13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早期康复过程中是否实施良肢位护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提供良肢位护理,对照组不予以实施良肢位护理,通过对比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以评价早期康复过程中良肢位护理应用价值。结果 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在观察组发生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实施良肢位护理能显著降低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内翻、足下垂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实用性与推广价值值得肯定。
脑卒中;早期康复;良肢位护理
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并存的脑卒中被视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世界性疾病,不同程度偏瘫、语言功能丧失与活动障碍在脑卒中后幸存患者中普遍存在,不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而言至关重要,部分神经功能在早期康复训练刺激治疗下可能重建,患肢功能得到相应改善,利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及预后改善。本着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我院予以2015年4月~2017年3月就诊的66例早期康复脑卒中患者提供良肢位护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接诊的13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男41例,女25例,年龄38~81岁,38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对照组男44例,女20例,年龄40~86岁,40例脑梗塞,24例脑出血。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各种治疗与护理操作后良肢位护理,临床护士勤定期巡视以保证良肢位摆放错误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准备2个大枕头,1个沙袋,4个大小为正常枕头1/3的小软枕,1个大小为正常枕头1/3的充盈小枕头,1个厚度为正常枕头1/3的轻薄枕头。将头固定在枕头上实施仰卧位良肢位护理,取一小软枕垫于患侧肩下,将一薄枕头垫于患侧上肢,上抬肩并维持前伸转状,使上肢与躯干形成外展外旋关系,协助患者伸直肘部,腕部略微背屈,掌面朝上,维持五指分开伸展状。为维持骨盆与髋前伸,取一小软枕垫于患侧臀部,为避免下肢发生外旋与足内翻,使大腿略微向内。为防止下肢伸肌亢进,膝下垫一小软枕,使其屈曲,保持踝关节呈90°角,足尖朝上,为避免足下垂,足下使用小软枕支撑[1]。
于枕头上相对固定头部开展患侧卧位良肢位护理,使躯干稍后仰,为使体位维持平衡,背后放置充盈枕头,于一薄枕上放置患侧上肢,为防止患肩受压、后缩,平拉出患侧肩,患臂呈前伸状,患肢与躯干形成90°角,维持肘伸直状,前臂外旋,掌面朝上并将手指张开。保证患侧下肢臀部伸直,略微屈曲膝关节,取一软枕垫于膝关节下,使踝关节呈90°角。
维持躯干略微前倾体位行健侧卧位良肢位护理,将一充盈枕头置于胸前,确保枕上放置的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枕上患肢与躯干形成100°角位置关系,向前平伸患侧肩关节,略微背屈腕部,将五指分开。患侧下肢大腿略微屈曲置于一充盈枕头上,使其呈迈步状,前伸髋部,膝关节维持自然屈曲状,尽量使踝关节维持在90°角,自然摆放健侧上下肢。
1.3 效果评价指标
参照肩关节半脱位评定标准评价肩关节半脱位改善效果;患手肿胀改善效果评价依据肉眼观察到的肿胀程度进行评价;足下垂与足内翻判定以患者走路姿势为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患者分别为5例(7.5%)、3例(4.5%)、4例(6.0%)、3例(4.5%);对照组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患者分别为20例(30.0%)、15例(23.0%)、16例(15.0%)、18例(28.0%)。观察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脑卒中患者大脑神经细胞在不同程度动脉硬化与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状况下呈缺氧、缺血状态,神经细胞发生坏死、凋亡,患者表现为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血液黏稠度增高是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主要表现。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脑卒中发病率日趋渐长,临床将其列入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是脑卒中疾病的显著特点,卒中患者即便幸存仍存在不同程度偏瘫,早期康复与合理有效的护理对卒中患者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另一方面恢复患者部分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肌肉在长期静止收缩状态下可能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不利于肌肉功能恢复,人为有意对肌肉施加被动拉伸、伸展等较低力对肌肉功能障碍发生具有很好预防作用[2]。良肢位护理是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就良肢位护理开始时间临床尚且存在较大争议,多数学者对卒中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稳定后2天开展良肢护理这一说法持认同态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在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充分证明良肢护理能降低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减轻卒中患者致残程度,促进预后改善,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良肢位护理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开展实施环境要求低,临床实用性高,兼具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孔艳蕾.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198-199.
[2]张小琴,李瑞芳.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1):6240.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