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莹
[摘 要]在这个艺术愈来愈多元化的时代,对艺术的判定标准也富多元性,但艺术真实却是亘古不变的标准之一。艺术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缺乏真实性的艺术,是不完整的,其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也就无从谈起。而艺术真实又和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密切相关,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历史真实;虚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4
艺术真实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艺术品的重要品质之一,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现实主义处于我国文艺界中的优势地位,艺术真实受到现实主义的大力强调,得到了格外的重视。
1 艺术真实的思想根源
关于艺术真实的思想,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相关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将历史与文学进行比较的时候,写道:“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偶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真实比历史更真实。
而我国文艺理论界对艺术真实的相关论述最直接的来源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强调“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肯定了艺术真实的存在性,并且提出了如何進行艺术真实的创造,即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由此产生了艺术作品;毛泽东还将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作出了一定区别,总结出艺术真实的六大特性:高、强烈、集中、典型、理想、普遍性,把艺术真实提升到了一定境界;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十分肯定艺术真实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上升到相关政治环境、民族团结之中。
不论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还是中国的毛泽东都旨在强调文艺创作中的艺术真实,并给予其特殊的地位,让我们认识到文艺理论中艺术真实的重要性。艺术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缺乏真实的艺术,其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也就无从谈起。
2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谈及艺术就必定会联系到生活,而艺术真实同生活真实也是密切相关的,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有必要处理好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是相通的,二者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异形同构的关系,但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认为艺术真实有其假定性与主观性,他说艺术真实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1.童庆炳先生指出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在于,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通过主观性的再创作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假定性的艺术作品。
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提供了最原始新鲜的题材、情节、人物和结构,在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中,生活真实的这些原材料无疑是最好的艺术胚胎,为艺术真实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奥古斯汀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真实,正是由于它们所有的虚假性质”。艺术情境的虚拟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J].美学译文,第一辑第176页.但这种虚假并非没有根据没有原则的盲目创作,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真实就强调一切艺术都要反映出历史的必然性,要做到“真实的描写、再现”“如实的叙述”等。从现实生活的感性形象着手,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现出“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情节,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生活的内在本质性的普遍规律和意义,表现其发展趋势,显示出现实或者历史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就是艺术真实性最根本的基础。因此揭示生活的内涵底蕴,具有历史意识和深度性是一切成功艺术作品的共同品质表现,也是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的另一本质特征。也因此,艺术真实中的虚构,使得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更加真实,某种情感的表达也更为强烈,某种精神思维的表现也更为深刻。
大多学者都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前半句毋庸置疑,但后半句的“艺术高于生活”,我还存有疑虑。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艺术真实是通过生活真实的虚构,带有艺术家们的主观因素,就将其看得过于高深,也不能就此得出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的结论。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最为基础的,而艺术也同样给予我们超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二者较其高下实在是很难。3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除了艺术真实同生活真实的关系,同样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还有艺术真实同历史真实之间的微妙关系。最早谈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缘起于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问世,由此出现了虚实之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法是清代章学诚提出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被后世简化为“七实三虚”。如同字面含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民间传说,再加上作者个人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等,经过了一系列的艺术加工而成,所以“实”的内容中有部分的“虚”。
历史题材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发生过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是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
首先,不论是怎样的历史剧创作都要学会尊重历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不能虚构。历史剧中所反映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史料来源。古代戏剧家孔尚任就明确地提出历史剧应该是艺术真实同历史真实的统一,他所创作的著名戏剧《桃花扇》就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文献资料的准备才得以问世,并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桃花扇·凡例》)。
其次,历史剧作为剧目,是区别于历史教科书或者学术资料的,因此在历史剧本中少不了些许虚构。但这种虚构,不是创作者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合理化地设计人物关系和事件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郭沫若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剧如《屈原》《南冠草》等,这些剧作的演出受到大众好评与广泛关注,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创作历史剧的争论。郭沫若认为,历史剧创作在表现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可有虚构的存在,其剧作的虚构要“失事求似”,所谓“求似”,就是尽可能真实、准确地表现历史的精神,而“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再次,对于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即涉及艺术虚构的部分时,更要严谨对待。要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和历史文献中的资料为基础,创造典型的环境和故事情节、戏剧冲突,这些创造要在历史的角度加以验证,虽然历史上不一定是有此真人真事,但必须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唯有如此,才可称为艺术的真实。“总而言之,我以为我们一方面肯定艺术虚构之必要,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不能随便修改历史;此兩者并不矛盾,因为艺术虚构不是向壁虚构而是在充分掌握史料,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史料、对历史事实(包括人物)的本质有了明白认识以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虚构的。这样的艺术虚构,就能与历史真实相结合而达到艺术真实(即在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与历史真实(即客观存在之历史)的统一了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36.。”
最后,史传典籍中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虚构的现象,而我们所要确立的是正确理解其中虚构的性质和功能。在史实资料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历史剧的创作允许虚构、想象的成分在,但这种虚构要合情合理,符合历史真实,不能随意地脱离历史真实夸张表达。在虚构的艺术手法下,一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这种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具有高超艺术虚构的手法成就了大批的高超的艺术形象。
4 结 论
不论是艺术真实同生活真实,还是艺术真实同历史真实间的关系,都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两两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都显示出反映历史发展必然性的重要性。尊重生活中的真实,尊重历史中的真实,是我们文艺创作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艺术真实最为本质的体现。
目前,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兴盛不衰,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但是真实性的相关问题也大量出现。过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使得一些创作者忽视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其文艺创作的真实和底线不复存在。大量的雷剧出现,低俗、恶搞小说也时常有之,创作圣地变成了各类人员都可入内的混杂圈。这些现实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文艺创作是为了更好地给予人们生活生存的启示和思想的内蕴,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和谐,不要让物欲利益污染了这个大的创作环境,毁坏了这个圣洁的文艺之圈。
参考文献:
[1]郑铁生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J].文艺研究,2009(6):19-26
[2]赵炎秋“艺术真实”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8(3):14-17,21
[3]王霞,朱昕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J].美与时代,2004(10):12-13
[4]张超艺术真实论[J].文学评论,198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