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花
[摘要]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土家族巫祀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土家族的民族心理、实现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梯玛巫祀仪式在土家族人们生活中充当了其族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承担起了获得生存空间与众神庇佑的生存工具,同时梯玛巫祀仪式还起到了平衡土家族族民心理、促进群内成员身份的认同,从而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组织力的基础上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的功能,因此,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土家族生活中承担起了相应的生存、认知与整合功能。
[关键词]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 民族信仰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56-02
一、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活动概况
朱熹《楚辞集注》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娛神。”由此可见,土家族信鬼重巫。土家族先民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凡事有因果循环、善恶报应。土家族人在梯玛巫祀仪式活动中不仅把土家族先民对自然、图腾、祖先的崇拜结合在一起,还把巫术、道教、佛教文化因子也融入了进来。“梯玛” 是梯玛仪式主持的土家语称谓。[1]梯玛主持的主要仪式有集体性的祭祀仪式和家庭性的巫术仪式两类。集体性的祭祀仪式如“摆手”,每年正月由梯玛主持,在各自村寨的“神堂”举行;家祭仪式以驱邪治病、调解纠纷为主,在家祭仪式过程中梯玛所唱的歌曲称为“梯玛神歌”。[2]梯玛神歌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给濒临绝迹的梯玛文化的保护和重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宗教仪式功能理论的发展
宗教仪式功能理论从单一的研究宗教仪式的正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发展到宗教仪式的其他功能——对人自身建构方面的作用,人类生存以及个体人格形成的促进作用,后来发展到宗教的负功能领域:对社会的分裂,对改革的延缓,因而功能主义在整个宗教仪式理论中影响巨大。
斯皮罗认为人类的宗教仪式大致有三项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认知生存的功能、生存的功能与整合的功能。[3]认知的功能是指宗教仪式可以解答人类对人生价值的困惑,提供一些对人生、存在、宇宙及道德等根本问题的解释;生存功能指的是宗教仪式帮助人类克服各种挫折、恐惧、不安及困难,借助信仰的力量获得安定与安全;整合功能就是借助人们共同的信仰来巩固团体的凝聚力、组织力。
三、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体现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实践过程。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土家族人生活中承担的重要社会功能从其蕴含的多神信仰的宗教文化可见一斑。
(一)多神崇拜的认知功能体现
梯玛巫祀仪式的认知意义体现在梯玛仪式为土家族人提供了有关人生、宇宙、存在与道德等根本问题的解答。
1.自然神的崇拜——土家族先民对自然与自我存在的认知工具
《永顺县志·风俗志》里记载道:“土民所居必择溪谷高峻之处,履险陟岭,捷足如飞,以背托之,约绳于脖,佝偻而行”。洪荒时代,土家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一方面想征服自然,另一方面又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便开始臆测自然神灵造就了天地山川、男女脉系,遂形成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从土家族的创世神歌中可以发现鸿钧老祖才是打开混沌天地的人类祖先。土家族创世神话中“鸿钧老祖还(呀)在先,后有(那个)盘古开天地(哟)”中的鸿钧老祖为道教神仙,在创世神话中,鸿钧老祖之徒张古老、李古老、依窝阿巴也具有了制天、制地、造人的本领。这首《鸿钧老祖歌》传唱出了土家族先民对天地山川、人世脉系源起的理解。[4]
2.道教神的崇拜——土家族先民对人生价值、社会认知的工具
《晋书·李特载记》《华阳国志》记载:“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土家族创世神歌中就融入了道教因素,但明清时期,道教与佛教的观念进一步渗入到了土家族宗教信仰中,其主要原因是土家族人当时生活环境恶劣,面对连连自然灾害和众多社会诟病,道教、佛教教义给土家族族民提供了“精神修行”的平台。“道”育万物,道化为诸神;神有道性,依道而赏善罚恶,济世度人;道有神性,可以感应众生之灵;修行可以正道,敬神可以祈福。而佛教教义里面的善恶因果与修行的理论以及生死轮回的灵魂观念让土家族人得以安身立命,修行养身,期待善缘。土家族人在梯瑪巫祀仪式中臆造出的大秤称人山、大斗量人山的情景来衡量人性的善恶,[4]由此营造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神秘氛围,从而达到了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目的,这对土家族人文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多神崇拜的生存功能体现
梯玛巫祀仪式为土家族民众提供了生存的助力,体现在它帮助土家族人克服种种生活上、心理上的挫折、困难、恐惧、不安,借信仰之力量获得安定、安心与安全。
1.祖先神崇拜——土家族族民获得庇佑的生存工具
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所敬奉的神灵多为氏族部落首领或是土王。土家先民认为生前能力、权力强大的人死后,其魂魄也是强大的,因而把部落首领或土司的亡灵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土家族对祖先神的崇拜主要是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土家族崇拜的祖先神包括如向王天子、八部大神、大二三神、土王神、社巴神,等等。土家族人把祖先神灵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公祭仪式上土家民众所跳大小摆手舞中可见一斑。主祭八部大王时土家族人集聚在一起跳大摆手舞;奉彭公爵主时土家人跳小摆手舞。八部大神是古代部落英雄首领,其主要的功绩是开疆拓土、抵御外侵、守卫家园,故深受土家人的敬重,将其奉为祖先神灵虔诚祭祀。
2.巫术——土家族争夺生存空间的工具
《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由此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土家族就有把巫术用于行兵布阵、往来攻伐之中。而土家族梯玛公祭仪式中所跳摆手舞源于“巴渝舞”,素有巴人习武之说,“巴渝舞”亦当巴渝武之解。据《龙山县志》卷十一记载:“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征调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南门外,乃命某士卒半女妆,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与歌,流荡无坚志,则以某精兵潜避他们,跃而入,逐克城。”由此可见,梯玛巫祀仪式中的巫术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与土家族历史资料所载——土家氏族或部落里的王曾经是最大的梯玛,在战时他还是军队里的统帅相吻合。
3.巫道结合——土家族族民驱邪治病、调解纠纷、求神赐福的生存工具
土家族梯玛文化多神信仰的心理是梯玛得以调解土家族民间纠纷、驱邪治病、干预土家族民间婚丧大事的基础。在土家人心目中,神灵会替天行道,如若有人行恶造孽会遭到神灵替天行道降灾的报应。在驱邪消灾的仪式过程中,梯玛会通過法事仪式求神原谅主家所犯的错。由此可见,梯玛仪式活动帮助土家族人民解决了很多在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其生存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三)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的功能体现
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方面的作用体现在梯玛凭借土家族共同的宗教信仰来巩固、提高土家族整个族群的凝聚力、组织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关系。
1.多神信仰的宗教文化身份认同——土家族族群关系整合的基础
对信仰同一种宗教的土家族而言,宗教特有的亲和力,将会拉近他们之间彼此的距离,使得族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土家族共同的宗教信仰成为土家族族员身份认同的标志之一。土家族族民因共同的宗教文化信仰而产生的民族认同感既是实现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又是实现政治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组织力的基础,因土家族族民共同的文化认同而产生的心理上亲近感、归属感为通向统一的政治认同做好了铺垫。
2.巫政同体的文化格局——土家族群族关系整合的推力
在土家族历史上, 土家氏族或部落里的王(战时他还是军队里的统帅)曾经是最大的梯玛。因此,既是土家氏族部落的王(或是土司)又是梯玛的双重身份,为土家族民生活地区的执政理政带来了便捷。因此,土家族历史上曾经形成了巫政同体, 巫政不分的原始文化格局。[5]巫政一体化的文化格局不仅有利于氏族部落的王(或是土司)对本民族的管理,而且也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四、结语
梯玛巫祀仪式活动是土家族对自然神、祖先神、道教神等多神信仰的宗教文化的实践过程,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则是梯玛巫祀仪式活动的具体内容。梯玛巫祀仪式在土家族先民的生活中承担起了土家族族民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工具,充当了获得生存空间与获得众神庇佑的生存工具,同时梯玛巫祀仪式还起到了平衡土家族族民心理、促进群内成员身份的认同,从而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组织力的基础上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的功能。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土家族生活中承担起了相应的生存、认知与整合功能。因此,研究梯玛巫祀仪式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土家族民族心理、实现民族和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翔,刘伦文,谭志满.土家族梯玛“玩菩萨”仪式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03):10-15.
[2]刘嵘.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上)——以家祭仪式“还土王愿”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报,2009(01).
[3]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徐俊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09).
[4]陈宇京.土家族神歌的宗教功能流变刍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5]庹继光.传播学视阈下的土家梯玛及其神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