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峰
[摘要]在建立质量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在经济的投入、转换及产出方面的质量困境,分析质量困境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质量经济增长模型 质量困境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42-03
一、问题背景及质量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表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重数量却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的做法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改变当前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差、物资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生产要素发展质量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质量已成为抢占市场资源,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质量型效益作为一种效益模式,不但能够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增长,还避免了企业有发展但无增长的怪圈。特别是在企业开拓更大规模的市场时,质量型经济在打破地方保护性的经济中,以其特有的质量属性在赢得了市场份额的同时,还培育了新的市场主体。
质量经济增长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制度、质量、资源的数量增加和有效配置等是质量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这其中,经济制度是质量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质量的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数量增长和质量上的提高都是质量型经济实现的必要条件。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增长是质量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为此,建立如下质量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
其中:у代表社会总产量。L、K、是劳动、资本。Q(t)为质量因子,体现经济的质量状况,是一种全要素生产率。t为时间变量。L、K、都是时间的函数。对时间t求导,方程两端同除у有:
二、质量经济模增长模型与索洛斯望模型间的差异
索洛模型是著名的新古典经济模型的代表,其对新古典经济模型进行了非常完善的补充和发展,使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核算更加地贴合实际情况,但是索罗斯旺模型对于核算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它忽略了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库存商品以及不合格品的问题,将这一部分经济效益核算到了国民经济发展中,从而导致了所核算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虚高不下,使得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影响了经济的稳中发展。质量经济模型在对经济发展进行核算时注意到了库存商品以及不合格品的問题,将这一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剔除出去,使得计算出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实际情况更相符,所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政策就得到了理论层面的保证,因此,索洛模型与质量经济模型在国民经济发展核算过程中有显著差异。
如上图,上曲线代表索洛斯望模型增长线,下曲线代表质量经济增长模型增长线,虚线与两者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两个模型的差异(“困境”),而差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有产无销。企业拥有大量的生产能力,生产出过剩的合格产品却无销售能力,导致库存迅速增加。有量无质。企业注重产品数量,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但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等原因,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其原因虽很复杂,但都与生产要素的质与量及利用有关。因此,可利用投入产出原理对质量引起的“困境”进行分析。
三、索洛斯望模型的“困境”分析
(一)人口相对贫困及劳动力质量差造成经济负担
人口数量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人口最明显的特点是基较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偏低、较多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人口分布出现不均衡,性别比例失衡相对比较严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质量低下,相对贫困等问题。根据索洛斯望模型可知,将人口全部视为可利用的商品,优质商品,而实际上,这些人口当中存在着质量低下的失能废品,劳动力不足的半成品,所以将会导致预期的人口数量与实际有用的人口质量间出现矛盾,质量低人口与模型的理想数量不相平衡。使计算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该经济发展水平所制定出的人口发展政策,必然也是超出实际经济可承受能力的,出现经济负担。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经济损失
产业结构体现经济增长质量,影响产值结构。在我国基础产业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国有企业等却仍然大量地生产着无用产品,进而导致生产过剩,库存增加,大量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我国农业生产在最近几年里呈稳定增长态势,可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农业生产的条件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生产效益相比较为低下,使得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不高,当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时,农业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将出现严重问题。另外,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使生产过剩问题日益加剧。许多项目建成后,便开始亏损,生产能力远远大于需求,产品大量积压,使许多投资都变成了无效投资,大量生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加剧了产出结构不合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所处阶段的变化,产业之间关系也是不同的。经验表明,经济处在一个低收入的发展阶段时,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重要的;经济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由于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间的关系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进程中,要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二、三产业的产出关系。
(三)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促使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质量问题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这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基本的索洛斯望模型,在不考虑人口增长率变化的情况下,稳态时的劳动力人均资本量随投资率的增加而增加,较高的人均资本对应的人均产出也较髙,经济体比以前富裕了。土地市场制度通过影响劳动力运用土地资源的能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有效的土地市场机制能够增加农民参与土地市场的机会,平等地赋予农民权利,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积累资产,实现经济增长。土地市场制度效率直接决定劳动力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即整个经济体的增长率。农村土地市场作为基础性的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制度的效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目前农村土地市场机制发育尚不完善,市场制度效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制度的效率是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的核心任务。
(四)投资与储蓄率及人均资本间存在矛盾
投资支出不仅在长期增长中起作用,在短期经济周期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产品与服务支出下降时,很多下降通常是由于投资减少引起的。目前我国储蓄率已经居世界前列,而投资率为世界落后国家水平。对于现阶段来说,居民高储蓄率就意味着人民不愿意去消费,而是更倾向于把钱存到银行。然而,过高的储蓄率并不能刺激经济的增长,却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危机。假如我国具有较高的储蓄率,那就意味着,居民的消费率较低。即每个家庭增加一单位的可支配收入,就可能需要拿出一部分用来消费。如果消费水平不高,那就意味着国内总的消费需求低下,投资能力较为低下,便会出现供需不平衡,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导致经济下滑。政府及社会对于企业、公众设施、教育等的投资均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投资资金的使用率不足,就如同加大产品生产却生产出的是不合格品是一个道理,只能造成投资费用的浪费,阻碍经济持续的发展,使经济滞后不前。
(五)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瓶颈阻碍经济发展
实际上,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大。生态环境正处于整改阶段,地方治理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赤字的增加、破坏速度的增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场退化迅速、物种的灭绝、湖泊面积缩小、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大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环境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艰难考验。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分配水平相对下降,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并维持和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等经济现象,从而忽视了环境问题。不计其数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被肆意开采使用,加之生产设备落后,导致了大量资源能源浪费,环境质量也在持续下降。
四、解决索洛斯望模型“困境”的对策
(一)实施基于人均收入及就业率的人口政策减小经济负担
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要考虑到人均收入问题,只有经济政策制定得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做好日常性管理和指导性管理,才能保障14亿人口的经济收入问题,才能实现稳中求进的增长目标,保障贫困人口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化。就业率的提高,促进人均收入合理化,也是帮助脱贫、减小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由于过多的人口,导致人均资源相对少。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再教育和就业紧张,增加了社会动荡。目前,劳动年龄人口超过社会需求的数量,在农村地区,人口过剩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人口增长差异也十分显著。因此,人口发展工作应建立以人均收入、就业需求为基础的法制化政策管理;根据法律规定,违反了人口发展政策的依法处理。同时,建立必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孤寡老人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做好我国人口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素质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小经济负担。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质与量的统一
产业结构调整应确立协调一、二、三产业合理的长期战略。多年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在重工业化产业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减少吸纳就业的能力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关系的不协调,第二产业居高、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第一产业相对落后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应推行“改一优二增三”的战略及目标,缩小结构和发展质量水平的差异。首先,改进农业发展模式就是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应建立以人为本的长期发展规划,任何项目的开展都应考虑质量问题并大力扶植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实现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三维发展。其次,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国民所得,为服务业及农业发展创造本土需求。产业优化升级是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而不是强调数量和增长速度,要在技术、产品、质量、品牌、企业形象上进行优化,因此迫切需要自主创新及转型技术开发。最后,发展服务业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政府应致力于民生的公益性服务,科学实施服务项目管理。企业应根据业务开拓及发展的需要,结合供应链发展及竞争规律,做好自营及外包决策的同时,正确实施非核心业务外包、跨国公司离岸业务外包及开展跨国公司战略合作服务业务。
(三)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贫富不均程度与制度质量有关。因此应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顺应农村经济发展诉求,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从而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协调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关系的新模式,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政府必须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承包体及经营权,并科学界定相关组织架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条件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首先,制定明确的市场交易规则,引导农民自觉、规范地开展土地交易行为。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的市场行为有法可依,保障市场交易顺利开展。其次,搭建多种形式的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增加农民进入土地市场的渠道,实现农村土地价值最大化,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参与土地市场的积极性。第三,鼓励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等市场中介组织的成立,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维护农民的市场利益。最后政府对农村土地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提供市场信息,促进公平竞争,并及时纠正市场失灵。因此,市场制度通过增加劳动力参与市场的机会实现市场权利,增强其利用资本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体发展。
(四)优化投资渠道力求供需平衡式的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过程体现投入转换成产出这一增值过程,产品短缺及过量、储蓄率过高影响供给和需求。因此应重视资本循环、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收导并适应需求。首先,政府不仅应广泛开拓政府项目筹资渠道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而且应优化投资渠道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在基础产业和原材料等方面投资,解决制约大中企业产业链发展的因素,促进政产学研的成果应用;加强民生项目投资(如教育、医疗、住房),提高公民福利,减小储蓄率促进消费;强化需求旺盛的民营服务企业投资,创造并引领消费需求。其次,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其改革的实质体现在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只有国企走出投资困境,才能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市场竞争及需求变化,要求国企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自主经营,在扩大再生产中创造价值,加大投资并引领社会投资大方向,从而加快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缓解供需间矛盾。因此,国有企业应在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主要管理工作、利益分配等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将资金投向核心业务,并充分利用供应商及外包商的资源共同满足顾客需求,降低成本及库存,增加流动资金量,充分利用投资,实现技术、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的良性循环。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就业创业机制,引导人们进行个人投资与消费。事实上,正常的人都乐于消费,储蓄是应对后顾之忧的理性行为,以钱生钱则是人们公认的好事。因此需要政府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促进个人投资及消费。根据创业机遇及项目,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引导个人进行投资;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科学规划零售业及文化、社會体育、娱乐休闲项目,促进个人物资及精神双重消费;根据国际市场竞争客观要求,利用政产学研开发国际性的产品或服务,确保国内消费份额。
(五)合理利用能源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质量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应考虑发展经济、生态建设、民生提高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是长期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国家、行业、企业齐抓共管好再生资源利用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监督职能,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产业,搞好社会物流及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其次,行业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科学制定行业准入机制及社会责任标准,对相关企业实施激励政策,扶植企业的同时避免行业资源的浪费。最后,企业作为使用资源的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原材料等向产品的转换,因此存在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约束,要求企业在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和费弃等环节做好物流管理工作,力求资源节约及社会担当,成为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实体。
【参考文献】
[1]左大培,杨春学.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继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分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
[4]范颖.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索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0.
[5]彭德芬.经济增长质量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媛媛,王红梅,沙庆益,赵星财,李栓.基于索洛模型适应经济增长的土地政策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05):23-25.
[7]周茜.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0):45-51.
[8]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03):1-1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