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提艾力?买西来夫
[摘要]本论文调查研究现阶段我国哈萨克族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习俗、文化教育事业的变迁及社会阶层的分化等,分析了现阶段哈萨克族牧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了我国哈萨克族如何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客观要求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哈萨克族 牧民 市场化 现代化 全球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33-02
我国的哈萨克族居住在新疆北部地区,绝大多数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历史上哈萨克人从事的传统游牧业生产方式具有自然经济的性质。解放前,新疆的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草原畜牧业处于游牧状态。哈萨克人以游牧生产为主,为了满足其游牧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从事畜牧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哈萨克族不仅以肉奶饮食为主,而且还将剩余的畜牧产品用来交换其他商品。
解放后,哈萨克人民的游牧业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最初,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合作社。合作社经济,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经营规律上,而是在计划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人民公社时期,把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不予认可。
一、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现状
在游牧生产生活中,商品经济的思想观念非常薄弱。过去游牧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及思维方式阻碍着现阶段哈萨克族牧民的市场化、现代化步伐。
牧民定居以后,哈萨克族牧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增加了与外界的密切联系,新的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哈萨克族牧民青年的影响最为突出。哈萨克族牧区的青年向往和追求着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从而导致牧区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尴尬局面。
哈萨克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在村有小学、乡有初中、县有高中的教育教学体制已经形成了。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牧区实现了从母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过渡,但是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因牧民子女成家,原先由一个家庭承包的草场,现由好几个家庭共同使用的。新疆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并且,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草场由水草丰盛逐渐开始变得枯萎,从而沙漠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由于哈萨克族牧区牧民的身份变得多样化,牧区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也日益显著。笔者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由于这几年来牧区的人口、牲畜的增加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部分牧民被有组织地迁移到附近新开发的农业区从事种植业,从而脱离了传统的牧业生产,成为农民。留在牧区的牧民基本上也转入了定居,并在定居点附近从事少量的种植业,其身份也有了“半农半牧”的特点。现在有一部分牧民将各家的牲畜都集中起来,以牧群为单位由少数人代为牧羊。与此同时,牧区的大量人口也就成为了富余劳动力;以定居点为核心为他们从事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从而一部分牧民转而成为了商人,出现了经营旅游点的哈萨克人。为了增加牧民收入,乡村党政基层组织一部分牧民劳务输出,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出现了靠打工生存的哈萨克族民工。如果再加上牧区各级政府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各类工作人员,那么哈萨克族牧区目前的社会阶层几乎与整个社会同构,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年轻人对放牧的兴趣、积极性日趋下降了。牧民们为了放牧跑四方寻找雇佣牧羊人。与此相应的是哈萨克族在游牧状态下所形成的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在内的哈萨克族独特的草原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某些传统风俗习惯也面临消亡的危险。
新疆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而新疆哈萨克族民族经济属于传统农牧业经济。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实行了市场经济,由于城市的信息、交通运输设施和投资环境优越;哈萨克族牧区离城镇较远、信息不灵通、交通不便,没有按时得到各种新的信息。所以,哈萨克族农牧业经济处于被动状态。纯粹从我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我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特别是牧区劳动力成了弱势群体。
二、哈萨克族现代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现代化变迁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的以定居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以及信息化条件下各种外界风气和思潮的大量涌入等三个方面。在新疆牧区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内部因素
(1)哈萨克族牧民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掌握和分享现代文化所带来的成果。
(2)哈萨克人中的有识之士,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中精华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有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对现代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3)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牧民在实践中努力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加以變通,使之适应定居以后的新环境。
三、新疆哈萨克族牧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对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摆脱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在牧民头脑中形成与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有关的新的思想观念。通过民语广播、电视、报刊、讲师团来大力宣传与市场化、现代化有关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组织牧区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挣钱并让他们接触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二)要从传统畜牧业转变到现代牧业
为此把牧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法加以社会化、现代化,从原来的分散经营转变到集约经营。光靠牧民定居点是不能解决牧民现代化问题的,以个体为主的放牧经营也是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要按畜类建立合作组,从而逐步走向合作化道路。不实现牧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从事牧业生产的民族是永远落在时代后头,是不会脱离贫穷和落后的。
(三)要大力提高牧民子女的文化素质
牧民的后代应该具备适应和迎接这一挑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要摆脱“牧民子女读书开不了飞机,不能走出山沟,上不上大学,他们都不会有工作岗位,放牧人子女还是要放牧,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在广大农牧民头脑中牢固树立“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要真正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育不仅是提高本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紧迫要求。哈萨克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只有放在牧区基础教育上才能可以改变教育事业的落后局面。
我们党和政府所实行的“双语教育”是符合我国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符合社会化、现代化、全球化需求的最好选择和最有效的措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民族学生采取“双语教育”的第一模式(即文科用民文,理科用汉文的模式),就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两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也能达到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在牧民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灵活调节专业结构。
(四)在牧区要大力发展以牲畜贸易为主的各种贸易市场
如果牧区市场不发达,牧民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只有牧区市场发展,才能让牧民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时间观、价值观、市场观、就业观、效益观、信息观和竞争观。使牧民以自助创业脱贫,走上富裕道路,面向现代化方向。
(五)要提高牧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因为“政策制定出来以后,干部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哪个乡、哪个村的领导干部素质高,该地的生产就会发展,经济就会繁荣。因此,要以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来引导牧民脱贫致富,面向现代化。要防止一部分牧区基层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受贿贿赂倾向。
(六)要提高牧区科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教兴牧是发展牧区经济文化事业,改善牧民生活的根本出路,而且也是从传统的游牧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畜牧业的强大动力。为了贯彻科教兴牧战略,要大力培养牧区的科普人员队伍。努力加强牧区的科技服务工程。要鼓励和组织牧业科技人员到牧区去,承包科技推广、技术咨询等工作。
(七)在广大的牧区要把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尤其是在牧区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等。要从以个体家庭为主的分散性旅游点过渡到合作性的旅游点。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行为,所以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尽快培养哈萨克民族的旅游业人才及其导游等。利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不断开发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民族特色的手工业,餐饮业,木制工艺及文化特色的工艺等。
(八)要把牧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和政府部门的扶助结合起来
各级牧区政府努力做好脱贫工作,如期实现牧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如果没有实现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谈不上牧民的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牧区经济文化事业非常落后的现实要求政府部门解决牧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邮电通讯、文教卫生、牲畜改良、草原优化等基础设施。
(九)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同时要及时制定实施该法的有关具体条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解决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方面遇到的问题。由于该法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所以该法的有些权利无法实施。
总之,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现阶段哈萨克族牧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科学结论,才能哈萨克族牧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2]里甫罕·阿布达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3]蘇北海.哈萨克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4]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5]纳比坚.哈萨克历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
[6]贾合甫·米扎汗.哈萨克历史及其民俗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
[7]贾合甫·米扎汗.历史民俗研究[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1990.
[8]利·阿布塔里普,汪玺,张德罡,师尚礼.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J].草原与草坪,2012(0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