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人
两篇文章最近被广泛传播,一篇是《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讲中科院的博士,到手不出1万,去掉房租5000多,一年余不了什么。本打算安贫乐道,但孩子到了上学季,没法读好学校,博士决定离开。每时每刻都有人离开,这篇被热议,大概因为他是TOP 2里的毕业生,顶级科研机构的从业者,十年寒窗,无奈转身,公共舆论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另一篇是《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讲一个清华建筑系的毕业生在大型房企工作,搬了无数次家,直到去年才把蜗居换成4居,今年又选择回到老家的经历。这些转发都突破了10万+,很多人心有戚戚。居长安之不易的情绪,很容易此起彼伏。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抒发一些显见的情绪,而不能从中分辨一点什么,这种热闹就凑得没啥意义。
高学历不必然获得高报酬,读书可以改变一部分命运,但寄托都在此,就有点所托非人。靠这个实现鱼跃龙门,达到所谓阶层的流动,痴人妄想。什么样的人容易实现阶层飞跃?人精。勤恳做生意,结交权贵做生意,混政客圈,找靠山,有朝一日,青云而上。读书人在自己田里耕耘,鄙视推杯换盏,能取得专业突破已属上天善待,就不要再想入非非,以为万般皆下品了。要么清心寡欲,也别嫉妒别人的财富,因为不是那块料;要么一早就转换思路,创收为要。坐了几年冷板凳,若察觉趋势不对,及时改弦易辙,也来得及。但两耳不闻窗外事,等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候,再做攀比,就显得太迟钝了。
博士的决定无可厚非。值得商榷的是,他的学区房观念。自己已是最高学历等级,子女能差到哪呢?基因的加持,学习的氛围,求知的便利,为何如此没有信心?以我的偏见,国内教育,五十步笑百步,谁都没资格笑傲江湖。好教师可遇不可求,进了最好小学,里头还参差不齐呢—任何地方不都这样吗?你瞧得上所有的同事吗?那么,你能挨个检索一番,避开雷区,给孩子指定最优教师组合?有这本事,你还用买学区房?至于还有人说,好学校让孩子打开社交天地,认识更多有用的人。这种小市民心态太寒酸。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翻译成白话就是自己不行,不行。所以,與其寄望于别人,不如重新捡起自己。知识已经更迭成这副德性,你还逗留在那样久远的年代,不觉得有点武陵人吗?
总结一下的话,我们从第一篇里能得到的知识点是,1.认识自己,能赚钱先赚钱。2.研究学问挺好,但不要把学问当跳板。该跳板可能随时不能如你心愿。3.学区房不必迷信,大部分是鸡犬升天。即便谈论投资属性,现在也不便宜。鉴于国情,它还有政策风险。大佬们生气,教委就得做检讨。
而第二篇热议的文章,看起来就要乐观许多。作者苦中有乐,一直有爱,很满足。鉴于她这么知足,给人的阅读感受就差很多。一则,爱跟房子并不对立,你待在房里,不影响你散发爱的细胞。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爱不是最重要的,健康才是。健康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意义才是。接龙玩下去,可以没完没了。看到这种句式,你要警惕。
二,有误导观众之嫌。虽然,能轻易被误导的观众,也是没有什么药救的观众,但毕竟还有很多社会小白,本着关爱年轻人的原则,还是要提示几个事项。人往高处走,往资源集中的地方去,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你最有奋斗力的时刻,怎么着也要参与一下。混得成混不成,混几年再说。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回三线四线去库存,才是人傻不能复生。
三,作者隐含信息里起码有两条,一是去年置换了四居,那么这套房至少值1000万,二是供职于大型房企,假设当个区域总监,年薪100万不是很难。退有路,进可攻。你跟鹦鹉一道航班,人家嫌飞机闷,打开机舱飞出去,你如果是小猪,不要跟着飞。
综上,是我的一点读后感,祝大家保持清亮眼神,不要随便感动,也不要随意被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