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瑞 君
(太原学院 中文系,山西 太原 030032)
陆游笔记中的文学思想
张 瑞 君
(太原学院 中文系,山西 太原 030032)
陆游笔记中的文学思想不是诗文中文学思想的简单重复,有许多新鲜的内容,崇尚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作家的人品气节。他的诗歌理论基于鉴赏分析之上,理性的觉醒基于丰富的感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主张真情而出,与江西诗派明显不同。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文中违反生活真实的情况。十分重视对作家创作源流的考索,即使大作家也能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学习继承的轨迹。反对模仿,主张后来居上,推陈出新。对前人遗产的学习,主张身临其境、耐心体味。提倡文学语言的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陆游笔记;文学思想;独具特色
对于陆游的文学思想,前人已从其诗文中进行发掘论述,然而对于陆游笔记中的文学思想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除学者不太重视陆游笔记之外,还与其笔记中的文学思想表现不明显,不能简单地概括,体系不易总结等有关。然而陆游笔记中的文学思想,不是诗文中文学观点的简单重复,而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有的可以发扬诗文中的观点,有的可以补充,有的是诗文中不具备的,很有研究价值。
一
陆游受理学精神影响较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崇尚高尚的爱国热情,具有理学家的力行精神,因此他的文学思想崇尚积极入世,主张诗文应该表达时代精神,反对阿谀奉迎、柔媚隐逸、游戏无聊等文字。即使推崇幽默诙谐的风格也是苏轼那种积极健康的幽默。
陆游论文学,特别强调作家的人品气节。中国古代人品文品的理论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 149。汉代继承这一思想,特别重视道德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扬雄、王充等人的著作多有论述。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文学观念的进一步自觉,对人品与文品关系的论述摆脱了简单的决定论,而表现出更近理性更为科学细致的思考,无论曹丕《与吴质书》的文人轻薄的立论,还是《文心雕龙·程器》对“文士之疵”的指摘,都表现出对于决定论的反思,而凸显出认为应该从作品本身去评判作品的价值判断。唐代的古文运动,以复古为革新,文以明道、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又成为一个时代的强音。韩愈的养气说成为一个时代的不易之论。宋代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文学批评不但强调道德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而且把作家的人品纳入审美批评范畴。在评判文学作品时,自觉不自觉地把作家的人品纳入考量的范围。陆游也不例外,但是他不是简单空洞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重大的具体的事件中结合文学作品来论述人品与创作的关系,很有价值。
陆游推崇孙少述的人格,就是因为其虽然与王安石相交深厚,但是,当王安石身居相位,大权在握,时人趋之若鹜之时,孙少述却避之不及,彷佛已无交情。当时也有苏轼、刘攽等名臣写诗说明二人交情已绝。孙少述既不声辩,也不在意别人的议论与猜测。孙少述没有因为前期王安石红得发紫时飞黄腾达,但是却在王安石罢相金陵途中拜访探望,深谈学问,依依不舍之情非俗人可以窥视。
陆游论文继承了中国文学理论传统的文气论,上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231。但是陆游所说的气,更多的是指思想意志和人格修养,有时用“气节”表述:
舅氏唐居正,文学气节为一时师表。建炎初,避兵武当山中。病殁,遗文散落,无复存者,独《滁州汉高帝庙碑》阴尚存,今录于此:“滁之西曰丰山,有汉高帝庙。或云汉诸将追项羽,道经此山。至今土俗以五月十七日为高帝生日,远近毕集,荐肴觞焉。某尝从太守侍郎曾,祷雨于庙,因读庭中刻石,始知昔人相传,盖以五月十七为高帝忌日。按:《汉书》,高帝十三年四月甲辰崩于长乐宫,五月丙寅葬长陵(注:自崩至葬凡二十三日)。疑五月十七日必其葬日,又非忌日也。以历推之,自上元甲子之岁,至高帝十二年四月晦日(是年岁在丙午),凡积一百九十三万六千三百六十三年,二千三百九十四万九千五百九十一月,七亿七百二十四万六千八十五日。以法除之,算外得五月朔己酉,十七日乙丑。则丙寅葬日,乃十八日也。班固记汉初北平侯张苍所有《颛帝历》晦朔、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故高帝九年六月乙未晦日食。夫日食必于朔,而此食于晦,则先一日矣。岂非丙寅乃当时十七日乎?不然,岁月久,传者失之也。遂以告,公命书其碑阴。绍圣二年五月旦记。”(《老学庵笔记》卷七)
陆游舅氏这篇碑阴,就文学水平和历史价值而言,并不很高,陆游只是为推崇其人而存其文。表现出其重视人格修养的文学观。陆游对南渡以后衰靡不振的趋势严厉批评,“我宋更靖康祸变之后,高皇帝受命中兴,虽艰难颠沛,文章独不少衰。……久而寖微,或以纤巧摘裂为文,或以卑陋俚俗为诗,后生或为之变而不自知。”[3]355从陆游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文人人格的高下决定其文学时代风格之高下。
对于黑暗时代文人的不幸命运,陆游能结合作家自己的行为进行论述,既不简单肯定隐居不仕,也不推崇盲目愚忠:
宋太素尚书《中酒》诗云:“中酒事俱妨,偷眠就黑房。静嫌鹦鹉闹,渴忆荔枝香。病与慵相续,心和梦尚狂。从今改题品,不号醉为乡。”非真中酒者,不能知此味也。(《老学庵笔记》卷五)
陆游一生积极进取,充满强烈的爱国热诚,不难看出陆游骨子里仍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351来评判,对于历代文人的隐逸精神不是简单地否定,而又有自己独特的体味。
陆游的诗学理论是基于鉴赏分析基础上的,目的在为创作服务,理性的觉醒与概括总结基于丰富的感性,感性重于理性。虽然没有完整的体系清晰的理论表达,但是富有实践性的品格使其在宋代诗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唐拾遗耿纬《下邽喜叔孙主簿郑少府见过诗》云:“不是仇梅至,何人问百忧。”苏子由作绩溪令时,有《赠同官》诗云:“归报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穗欲蚕眠。”盖用纬语也。近岁均州版本,辄改为“仇香”。(《老学庵笔记》卷四)
东坡守杭,法外刺配颜巽父子。御史论为不法,累章不已。苏公虽放罪,而颜巽者竟以朝旨放自便。自是豪猾益甚,以药涂盐钞而用,既毁抹,赂主者浸洗之。药尽去而钞不伤,虽老于其事者不能辨。他不法尤众。有司稍按治,辄劫持之曰:“某官乃元祐奸党,苏某亲旧,故观望害我。”公形状牒。时治党籍方苛峻,虽监司郡守,得其牒,辄畏缩,解纵乃已。大观中,胡奕修为提举盐事,会计已毁抹盐钞,得其奸,奏之,黥窜化州,籍没赀产,一方称快。(《老学庵笔记》卷四)
陆游文学上主张出自生活的真情,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并不是无一字无来处。并对江西诗派的理论进行了反驳。《赠应秀才》:“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岂可以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盖后人元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在何处,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如《西昆酬倡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自不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老学庵笔记》卷七)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穷困潦倒,漫无目的地漂流到洞庭湖,仿佛脱口而出,但是血泪凝结而成,岂是寻章琢句者所能成。
对于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诗文,陆游总是用锐利的眼光,指出其违反生活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宋代理学的求实精神。
吴几先尝言:“参寥诗云:‘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五月非荷花盛时,不当云‘无数满汀州’。”廉宣仲云:“此但取句美,若云‘六月临平山下路’,则不佳矣。”几先云:“只是君记得熟,故以五月为胜,不然止云六月,亦岂不佳哉!”(《老学庵笔记》卷二)
陆游十分详尽地记载关于两句诗的讨论,还是要坚持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不能为了形式美而违背生活的客观规律。在陆游看来,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第一生命。《老学庵笔记·续笔记》:“王元之诗云:‘两株红杏映篱斜,妆点香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语虽极工,然大风折树而莺犹不去,于理未通,当更求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坚决反对以形式的美取代生活的真实,如果脱离生活规律,片面追求形式美,必然违背生活的真实。
二
与江西诗派的字句源流考索不同,陆游首先十分重视每个时代人们对前代的审美选择。
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翁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老学庵笔记》卷八)
颜延年作《靖节征士诔》云:“徽音远矣,谁箴予阙?”王荆公用此意作《别孙少述》诗:“子今去此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青出于蓝者也。(《老学庵笔记》卷八)
荆公诗云:“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刘宾客诗云:“与老无期约,到来如等闲。”韩舍人子苍取作一联云:“推愁不去还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比古句盖益工矣。(《老学庵笔记》卷八)
韩子苍诗,喜用“拥”字,如“车骑拥西畴”、“船拥清溪尚一樽”之类。出于唐诗人钱起“城隅拥归骑”也。(《老学庵笔记》卷九)
伽德默尔说:“如果我们想理解流传给我们的句子,我们就必须进行历史思考,从这种思考中得出这些句子在何处和怎样被说出,它原来的动机背景是什么,因此,要想象句子的本来面目,我们就必须同时想像起它的历史视界。”[4]64开掘考索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文化趋向,无疑对于那个时代文学的全面认识是有超乎寻常的意义的。
陆游不迷信权威,即使对于自己崇拜的大家,陆游也能实事求是地指出其诗歌的渊源,并且顺着文学发展的脉络,一直追溯到开始,即使最早的创作者不是名家,陆游也不埋没其首创之功。《老学庵笔记》卷二:“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悉肠。’东坡用之云:‘割愁还有剑铓山。’或谓可言‘割愁肠’,不可但言‘割愁’。亡兄仲高云:‘晋张望诗曰:‘愁来不可割。’此“割愁”二字出处也。’”
对于本朝作家,陆游也是一丝不苟,客观指出其承接关系:
吕居仁诗云:“蜡烬堆盘酒过花。”世以为新。司马温公有五字云:“烟曲香寻篆,杯深酒过花。”居仁盖取之也。(《老学庵笔记》卷四)
“水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诗也。权德舆《晚渡扬子江》诗云:“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已是用维语。欧阳公长短句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诗人至是盖三用矣。然公但以此句施于平山堂为宜,初不自谓工也。东坡先生乃云:“记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则似谓欧阳公创为此句,何哉?(《老学庵笔记》卷六)
陆游最为推崇的不是一联一句的生吞活剥式的模仿,而是得其神髓,敢于自我创新的学习,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茶山先生云:徐师川拟荆公“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云“细落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初不解其意,久乃得之。盖师川专师陶渊明者也。渊明之诗,皆适然寓意而不留于物,如“悠然见南山”,东坡所以知其决非望南山也。今云:“细数落花,缓寻芳草。”留意甚矣,故易之。又云:荆公多用渊明语而意异,如“柴门虽设要常关,云尚无心能出岫”,要字能字,皆非渊明本意也。(《老学庵笔记》卷四)
王安石学习陶渊明而能反其道而行之,故不是学古不化,故能得渊明精神,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陆游推崇苏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往往学习前人能够后来居上,给人以新颖独创的艺术感受。
唐王建《牡丹》诗云:“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虽工而格卑。东坡用其意云:“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超然不同矣。(《老学庵笔记》卷十)
苏轼学古人能出神入化,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其学习是为了创新,而不是模仿,所以陆游的源流论,比起宋代许多笔记、诗话的论述,更重视发掘不同的方面,具有创新的意义。
文学史既是文学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更是文学作品不断被流传接受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的产生史、阅读史、接受史、效应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陆游以前的论者更多关注文学作品的产生也就是它的创作过程,而对于阅读、接受效应则不太关注。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历史思考必须同时想到它自己的历史性。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去追逐某个历史对象(历史对象是我们不断研究的对象)的幽灵,而是学会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他在性并因而认识自己和他者。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历史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4]76-77
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何人更向死前休”,韩退之诗也;“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诗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诗也;“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杜荀鹤诗也;“事向无心得”,章碣诗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龚霖诗也;“忍事敌灾星”,司空图诗也;“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朱湾诗也;“自己情虽切,他人未肯忙”,裴说诗也;“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也;“在家贫亦好”,戎昱诗也。(《老学庵笔记》卷四)
陆游敏锐地发现,唐代许多有名的诗歌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南宋时期的口头语言,而不是文人的专利。陆游虽然没有对此阐释,但是从所引诗句看,都是通俗流畅而具有深刻意蕴的作品。陆游明显在倡导这样的诗歌,总结文学接受的规律。
对于前人遗产的继承,陆游与江西诗派的态度不同,注重身临其境去实地体味作者的创作,从而学习其情感表达中的物我关系。陆游在《读宛陵先生诗》中说:“锻炼无遗力,源流有自来。”同时在《示子遹》中更强调:“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冬夜读书示子聿》之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生活的感悟与前人遗产的学习都十分重视。但是学习前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字句,而要从丰富的生活出发,“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再看《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在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不足惜,《广陵散》绝还堪惜。
一生的创作经验证实现实生活激发的创作热情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一切人工的雕饰并不能产生好的作品。
四日。风便解缆挂帆发真州。岸下舟相先后发者甚众,烟帆映山,缥缈如画。有顷,风愈厉,舟行甚疾。过瓜步山,山蜿蜓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传以为太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建康戒严。太武凿瓜步出为蟠道,于其上设毡庐,大会群臣,疑即此地。王文公诗所谓“丛祠瓜步认前朝”是也。梅圣俞题庙云:“魏武数忘归,孤军驻山顶。”按太武初未尝败,圣俞误以佛狸为曹瞒耳。山出玛瑙石,多虎豹害人,往时大将刘宝,每募人捕虎于此。周世宗伐南唐,齐王景达自瓜步渡江,距六合二十里设栅,亦此地也。入夹行数里,沿岸园畴衍沃,庐舍竹树极盛,大抵多长芦寺庄。出夹望长芦,楼塔重复。自江堆兵火,官寺民庐,莫不残坏,独此寺之盛,不减承平,至今日常数百众。江面渺弥无际,殊可畏。李太白诗云“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是也。晚泊竹筱港,有居民二十余家,距金陵三十里。(《入蜀记》卷二)
九日。至保宁、戒坛二寺。保宁有凤凰台、揽辉亭,台有李太白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今已废为大军甲仗库,惟亭因旧址重筑,亦颇宏壮。寺僧言,亭榜本朱希真隶书,已为俗子易之。法堂后有片石,莹润如黑玉,乃宋子嵩诗。题云:“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乡贡进士宋齐丘。”司空者,徐知诰也,后改姓名曰李昪,是为南唐烈祖。而齐丘为大臣。后又有题字云:“升元三年奉敕刻石。”盖烈祖既有国,追念君臣相遇之始,而表显之。昪、齐丘虽皆不足道,然当攘夺分裂横溃之时,其君臣相遇,不如是亦不能粗成其功业也。戒坛额曰崇胜戒坛寺,古谓之瓦棺寺。有阁,因冈阜,其高十丈,李太白所谓“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者,又《横江词》“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棺阁”是也。南唐后主时,朝廷遣武人魏丕来使,南唐意其不能文,即宴于是阁,因求赋诗。丕揽笔成篇,末句云:“莫教雷雨损基扃。”后主君臣皆失色。及南唐之亡,为吴越兵所焚。国朝承平二百年,金陵为大府,寺观竞以崇饰土木为事,然阁终不能复。绍兴中,有北僧来居,讲《惟识百法论》,誓复兴造,求伟材于江湖间,事垂集者屡矣,会建宫阙,有司往往辄取之。僧不以此动心,愈益经营,卒成卢舍那阁,平地高七丈,雄丽冠于江东。旧阁基相距无百步,今废为军营。秦伯和遣医柴安恭来视家人疮。柴,邢州龙冈人。晚,褚诚叔来。诚叔尝为福州闽清尉,获盗应格,当得京官,不忍以人死为己利,辞不就,至今在选调。又有为它邑尉者,亦获盗,营赏甚力,卒得京官。将解去,入郡,过刑人处,辄掩目大呼,数日神志方定。后至他郡,见通衢有石幢,问此何为,从者曰‘法场也’,亦大骇叫呼,几坠车。自此所至皆迂道,以避刑人之地。人之不可有愧于心如此。移舟泊赏心亭下。秦伯和送药。(《入蜀记》卷二)
谢玄晖登三山还望京邑,李太白登三山望金陵,皆有诗。凡山临江,皆曰矶。水湍急,篙工并力撑之,乃能上。然今年闰余秋早,水落已数尺矣,则盛夏可知也。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财五十余里。晋伐吴,王浚舟师过三山,王浑要浚议事,浚举帆曰:“风利不得泊。”即此地也。是日便风,击鼓挂帆而行。有两大舟东下者,阻风泊浦溆,见之大怒,顿足诟骂不已。舟人不答,但抚掌大笑,鸣鼓愈厉,作得意之状。江行淹速常也,得风者矜,而阻风者怒,可谓两失之矣。世事盖多类此者,记之以寓一笑。烈洲在江中,上有小山曰烈山,草木极茂密,有神祠在山巅。慈姥矶,矶之尤巉绝峭立者。徐师川有《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而诗人未尝挂齿牙。”故其诗云:“离鸾只说闺中恨,舐犊谁知目下情。”然梅圣俞《护母丧归宛陵发长芦江口》诗云:“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师川偶忘之耳。圣俞又有过《慈姥矶下》及《慈姥山石崖上竹鞭》诗,皆极高奇,与此山称。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矶,即南唐樊若冰献策作浮梁渡王师处。初若冰不得志于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习知不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予按隋炀帝征辽,盖尝用此策渡辽水,造三浮桥于西岸。既成,引趋东岸,桥短丈余不合,隋兵赴水接战,高丽乘岸上击之,麦铁杖战死,始敛兵。引桥复就西岸,而更命何稠接桥,二日而成,遂乘以济。然隋终不能平高丽,国朝遂下南唐者,实天意也,若冰何力之有?方若冰之北走也,江南皆知其献南征之策,或请诛其母妻。李煜不敢,但羁置池州而已。其后若冰自陈母妻在江南,朝廷命煜护送,煜虽愤切,终不敢违,厚遗而遣之。然若冰所凿石窍及石浮图,皆不毁,王师卒用以系浮梁,则李氏君臣之暗且怠,亦可知矣。虽微若冰,有不亡者乎!张文潜作《平江南议》,谓当缚若冰送李煜,使甘心焉,不然,正其叛主之辠而诛之,以示天下,岂不伟哉!文潜此说,实天下正论也。予自金陵得疾,是日方小愈,尚未能食。夜雨。(《入蜀记》卷二)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传统很早就对大自然对人生境界的深化与诗思的感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见识。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在探析屈原创作的成就时说:“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5]1759宋代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发扬。北宋宋祁云:“江山之助,本出楚人之多才。”[6]365对于日常生活的体验,陆游常常对照传统的诗文,细细揣摩古人的创作,追忆体味古人的生命体验:
护圣杨老说:“被当令正方,则或坐或睡,更不须觅被头。”此言大是。又云:“平旦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也。”予虽未之试,然觉其言之有味。后读李端叔诗云:“粥后复就枕,梦中还在家。”则固有知之者矣。(《老学庵笔记》卷二)
就是饭后的睡觉,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前人诗文对照,深感一种跨越时空的互通交感:
老杜《寄薛三郎中》诗云:“上马不用扶,每扶必怒嗔。”东坡《送乔仝》诗云:“上山如飞嗔人扶。”皆言老人也。盖老人讳老,故尔。若少壮者,扶与不扶皆可,何嗔之有。(《老学庵笔记》卷八)
陆游的诗歌创作理论,从崇尚江西诗派到信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其诗学的认识弥加深刻。这就形成其诗歌欣赏评价及学习继承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像江西诗派那样重视字句的学习。他对李白的继承,说明其深得李白诗歌三昧。
其次,主张广泛师承而不是学一门一派,更不是死守一家。而是广泛学习,为我所用。
十七日。郡集于青山李太白祠堂,二教授同集。祠在青山之西北,距山尚十五里。墓在祠后,有小冈阜起伏,盖亦青山之别支也。祠莫知其始,有唐刘全白所作墓碣及近岁张真甫舍人所作重修祠碑。太白乌巾,白衣锦袍。又有道帽氅裘,侑食于侧者,郭功甫也。(《入蜀记》卷三)
二十六日。解舟,过长风沙、罗剎石。李太白《江上赠窦长史》诗云:“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梅圣俞《送方进士游庐山》云:“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剎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即此地也。又太白《长干行》云:“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到长风沙。”盖自金陵至此七百里,而室家来迎其夫,甚言其远也。地属舒州,旧最号湍险。仁庙时,发运使周湛役三十万夫,疏支流十里以避之,至今为行舟之利。罗剎石,在大江中,正如京口鹘峰而稍大,白石拱起,其上丛筱乔木,亦有小神祠旛竿,不知何神也。西望群山靡迤,岩嶂深秀,宛如吾庐南望镜中诸山,为之累欷。宿怀家洑。怀,姓也,吴有尚书郎怀叙,见《顾雍传》。(《入蜀记》卷三)
二十七日。五鼓,大风自东北来,舟人不告,乘便风解船。过雁翅夹,有税场,居民二百许家,岸下泊船甚众。遂经皖口至赵屯,未朝食,已行百五十里,而风益大,乃泊夹中。皖口即王师破江南大将朱令赟水军处。赵屯有戍兵,亦小市聚也。是日大风,至暮不止,登岸,行至夹口,观江中惊涛骇浪,虽钱塘八月之潮不过也。有一舟掀簸浪中,欲入夹者再三,不可得,几覆溺矣,号呼求救,久方能入。北望正见皖山。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诗云:“巉绝称人意。”“巉绝”二字,不刊之妙也。南唐元宗南迁豫章,舟中望皖山,爱之,谓左右曰:“此青峭数峰何名?”答曰:“舒州皖山。”时方新失淮南,伶人李家明侍侧,献诗曰:“龙舟千里扬东风,汉武浔阳事正同。回首皖公山色好,日斜不到寿杯中。”元宗为悲愤欷歔。故王文公诗云:“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计其处,当去此不远也。夜雨。(《入蜀记》卷三)
对于杜诗,陆游同样是细读体味,深得杜诗神髓。
老杜《哀江头》云:“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言方皇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然荆公集句,两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为舛误,或以为改定,皆非也。盖所传本偶不同,而意则一也。北人谓向为望,谓欲往城南,乃向城北,亦皇惑避死,不能记南北之意。(《老学庵笔记》卷七)
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老学庵笔记》卷九)
杜甫自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陆游对杜甫的语言功力体味深刻,《老学庵笔记·续笔记》:
太史公作《张耳陈余传》:“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遣李良书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四句叠用“良”字。《冯唐传》:“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将忧匈奴哉?’”两句叠用三“吾”字,而语若飞动,减一字不得。杜少陵《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间高塚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三联中叠用三“花”字,而意不重复,又何好也。
从传统经典的文学与杜甫对照,揭示杜甫运用叠字的高超技艺。
对于苏轼,陆游更是十分仰慕,故对其作品,往往能身临其境,耐心体味。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笻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亭名见苏公及张文潜集中。坡西竹林,古氏故物,号南坡。今已残伐无几,地亦不在古氏矣。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也。郡集于栖霞楼,本太守闾丘孝终公显所作。苏公乐府云:“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正谓此楼也。下临大江,烟树微茫,远山数点,亦佳处也。楼颇华洁。先是郡有庆瑞堂,谓一故相所生之地,后毁以新此楼。酒味殊恶,苏公赍汤蜜汁之戏不虚发。郡人何斯举诗亦云:“终年饮恶酒,谁敢憎督邮。”然文潜乃极称黄州酒,以为自京师之外无过者。故其诗云:“我初谪官时,帝问司酒神,曰此好饮徒,聊给酒养真。去国一千里,齐安酒最醇。失火而得雨,仰戴天公仁。”岂文潜谪黄时,适有佳匠乎?循小径缭州宅之后,至竹楼,规模甚陋,不知当王元之时,亦止此邪?楼下稍东,即赤壁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故韩子苍待制诗云:“岂有危巢与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此矶,图经及传者皆以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质。李太白《赤壁歌》云:“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败曹公。”不指言在黄州。苏公尤疑之,赋云:“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乐府云:“故垒西边,人道是,当日周郎赤壁。”盖一字不轻下如此。至韩子苍云:“此地能令阿瞒走。”则真指为公瑾之赤壁矣。又,黄人实谓赤壁曰赤鼻,尤可疑也。晚,复移舟菜园步,又远竹园三四里。盖黄州临大江,了无港澳可泊。或云旧有澳,郡官厌过客,故塞之。(《入蜀记》卷四)
对于前人遗产与作家的雷同情况,陆游也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而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东坡《绝句》云:“梨花澹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绍兴中,予在福州,见何晋之大著,自言尝从张文潜游,每见文潜哦此诗,以为不可及。余按杜牧之有句云:“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东坡固非窃牧之诗者,然竟是前人已道之句,何文潜爱之深也,岂别有所谓乎?聊记之以俟识者。(《老学庵笔记》卷十)
对于散文的发展,陆游十分肯定唐宋古文运动的功绩,特别对于欧阳修的开创之功尤为称道:
藏殿后有南齐王简栖碑,唐开元六年建。苏州刺史张庭珪温玉书。韩熙载撰碑阴,徐锴题额……简栖为此碑,骈俪卑弱,初无过人,世徒以载于《文选》,故贵之耳。自汉魏之间,骎骎为此体,极于齐梁,而唐尤贵之,天下一律,至韩吏部、柳柳州,大变文格,学者翕然慕从。然骈俪之作,终亦不衰。故熙载、锴号江左辞宗,而拳拳于简栖之碑如此。本朝杨、刘之文擅天下,传夷狄,亦骈俪也。及欧阳公起,然后扫荡无余。后进之士,虽有工拙,要皆近古。如此碑者,今人读不能终篇,已坐睡矣,而况效之乎?则欧阳氏之功,可谓大矣。若鲁直云:“惟有简栖碑,文章岿然立。”盖戏也。(《入蜀记》卷四)
三
对于文学语言的认识,陆游与江西诗派不同。主张不拘一格,千变万化。江西诗派主张句法瘦硬,对诗中用虚字不屑一顾。陆游却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张文潜言:“王中父诗喜用助语,自成一体。”予按,韩少师持国亦喜用之,如“酒成岂见甘而坏,花在须知色即空”;“居仁由义吾之素,处顺安时理则然”; “不尽良哉用,空令识者伤”; “用舍时焉耳,穷通命也欤”。(《老学庵笔记》卷三)
除杜甫等少数诗人以外,唐五代以前,绝大多数诗人是不容许也不屑于使用方言俚语的。然而从宋代开始诗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人的诗论中常常为使用方言俚语叫好,而诗话笔记等著作中更多有对诗人使用方言俚语成果范例的总结。宋人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充实诗歌的语言材料,扩展诗歌的表情达意功能。对于诗歌用俗语,陆游也认为只要用得好,艺术效果也不会差。
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视盆倒所向,以占气候。谓向北则冬寒,向南则冬温,向东西则寒温得中,谓之盂兰盆,盖俚俗老媪辈之言也。又每云:“盂兰盆倒则寒来矣。”晏元献诗云:“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盖亦戏述俗语耳。(《老学庵笔记》卷七)
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初不晓“翠欲流”为何语。及游成都,过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东坡盖用乡语云。蜀人又谓糊窗曰“泥窗”,花蕊夫人《宫词》云:“红锦泥窗绕四廊。”非曾游蜀,亦所不解。(《老学庵笔记》卷八)
在陆游看来,写蜀地风情用蜀地方言,增强了诗歌鲜活的韵味,使诗歌具有更为通俗流畅的活力,也可以丰富诗人的语言风格。主张语言创新,对江西诗派的语言理论是一个纠正。
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及揭榜,见东坡姓名,始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老学庵笔记》卷八)
白乐天云:“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晏元宪云:“绿树新蝉第一声。”王荆公云:“去年今日青松路,忆似闻蝉第一声。”三用而愈工,信诗之无穷也。(《老学庵笔记》卷十)
陆游对于戏谑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李庄简公泰发奉祠还里,居于新河。先君筑小亭曰千岩亭,尽见南山。公来必终日,尝赋诗曰:“家山好处寻难遍,日日当门只卧龙。欲尽南山岩壑胜,须来亭上少从容。”每言及时事,往往愤切兴叹,谓秦相曰“咸阳”。一日来坐亭上,举酒属先君曰:“某行且远谛矣,咸阳尤忌者,某与赵元镇耳,赵既过峤,其何可免?然闻赵之闻命也,涕泣别子弟。某则不然,青鞋布袜即日行矣!”后十余日,果有藤州之命。先君送至诸暨,归而言曰:“泰发谈笑慷慨,一如平日。问其得罪之由,曰:‘不足问,但咸阳终误国家耳!’”(《老学庵笔记》卷一)
可见戏谑的前提是人格的豁达乐观,心灵的自由。
鲁直在戎州作乐府曰:“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听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予在蜀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及居蜀久,习其语音,乃知泸、戎间谓“笛”为“独”。故鲁直得借用,亦因以戏之耳。(《老学庵笔记》卷二)
叶相梦锡尝守常州,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叶判曰:“东家屋被西家盖,仔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折屋别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老学庵笔记》卷二)
张子韶对策,有“桂子飘香”之语。赵明诚妻李氏嘲之曰:”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老学庵笔记》卷二)
辽相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耶律弘基。弘基作诗题其后以赐之,云:“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老学庵笔记》卷四)
戏谑类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时有出现,但是作为有意识的时代审美追求是宋代文学的新特征。不难看出陆游的风格取向是丰富的,对于戏谑类的作品,由于其构思出人意料,语言的独特魅力,给人以新颖神奇的艺术感受,具有宋代诗歌的独特审美价值。
[1] 论语[G]//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2] 孟子[G]//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3] 陆游.陈长翁文集序[G]//全宋文(222册).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宋祁.江上宴集序[G]//全宋文(24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力]
On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Notes by Lu You
Zhang Ruij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iyuan College, Shanxi Taiyuna 030000, China)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notes by Lu You are more than the simply repetition of literary thoughts in poems, but contain fresh contents, uphold spirits of entering society positively and emphasize personality and integrity of poets. His poetic theory is based on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and awakening of rationality raises from perceptual abundance, which possesses distinctiv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He presents to reveal true feelings, which obviously distinguishes himself from the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He always puts it succinctly that some description in poetry goes against the realistic life. He emphasizes the study on authors’ creation origin, as he points out the traces of learning and inhabitation, even those of the great writers. He objects to imitation and advocates the later authors’ surpassing the early starters and bring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He puts forwards to learning from the ancestors in an immersive and patient way. He presents those literary languages should be ever-changing without fixed patterns.
notes by Lu You; literary thoughts; distinctive features
2016-11-25
张瑞君(1962-),男,太原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笔记中的文学思想”(10BZW046)。
I
A
1673—0429(2017)01—0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