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鄂尔多斯黑慕日的历史渊源

2017-03-31 14:09李明波
丝绸之路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鄂尔多斯

李明波

[摘要]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或住户门前竖立黑慕日,已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标志。然而,这一文化现象缘何而来,至今仍众说不一。本文拟就黑慕日历史渊源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进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鄂尔多斯;黑慕日;民族文化

一、鄂尔多斯黑慕日的特征

“黑慕日”为蒙古语的汉语直译,也称“玛尼宏”,汉语意为“禄马”或“禄马风旗”。以往,鄂尔多斯地区黑慕日的形制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普通家庭只能立一杆黑慕日,立两杆黑慕日即为贵族、地位高的家庭,立三杆黑慕日的则是衙门、寺庙等处。如今,黑慕日的形制就没有严格的限制了。

目前,鄂尔多斯地区的黑慕日通常以两杆组成,杆子顶端是三叉铁矛头,矛头的下端固定有以公马鬃为缨子的圆盘。两杆之间由风马旗(为印有凌空腾飞骏马图案的蓝、红、白、黄、绿五色小旗)连接。多数黑慕日还建有长方体神台,在神台上面放置香炉,供焚烧臭地柏和祭品用。

二、黑慕日溯源研究综述

对黑慕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蒙古族风马旗的探索。關于蒙古族风马旗的起源,学术界先后提出许多论断,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起源于马崇拜

自古以来,马是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蒙古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蒙古族的风马旗是对马崇敬的一种抽象化的表现。如齐·斯琴巴图的《风马旗苏丽德》中就认为,风马旗是蒙古族对于马的一种信仰。那·色楞在《马或风马旗以及文化意识》一文中也认为,风马旗表达的精神就是蒙古马的精神。

(二)源于军旗的演变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蒙古族风马旗是由成吉思汗时代的军旗演变而来。

曹纳木在《关于风马旗的来源》一文中认为蒙古族风马旗就是军旗、黑苏勒德和藏传佛教用的经幡在历史的演变中相互融合而成的。巴·敖特根巴雅尔在《关于风马旗的来源》一文中也认为蒙古族风马旗的“旗”代表的是蒙古族军人威严的旗帜,而“马”则是蒙古马,是帮助战场上帝王和军队取得胜利的坐骑。“风马旗”就是把“旗”和“马”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是蒙古族人民期望得到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鄂·苏日台在《蒙古族美术史》中也说:“成吉思汗时期已形成了悬挂风马旗,其画面是蓝色天空中飞驰着一匹骏马,马的右上方镶嵌一轮红日,左上方吊挂一轮明月,左前蹄踏一猛虎,右前蹄踏一雄狮,左后蹄蹬一尾蛟龙,右后蹄踩着一只彩凤,整个画幅的周边有狼牙饰”。

(三)由西藏传入

有学者提出,蒙古族历史上没有使用风马旗的传统,风马旗源自西藏,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是蒙古族文化与藏族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达亚在《风马旗的来源》一文中认为,蒙古族风马旗并不是来自古代的旗帜,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蓝底上画白马的旗帜的描述,黑苏勒德与风马旗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白歌乐在《话说蒙古族“风马”俗起源》、《蒙古族“风马”习俗的历史渊源》中也提出,“风马”在藏族地区的盛行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蒙古族开始信奉风马的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可以查寻,但历史并不会比藏族久远,“风马”是按其本来面貌传播于蒙古地区的藏族佛教文化。蒙古人接受、吸纳了藏传佛教文化之后,用自己的文化方式改变、发展,从而形成了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风马”图,也发展出了融合了“风马”的成吉思汗祭典形式,即鄂尔多斯黑慕日。

三、鄂尔多斯黑慕日的历史渊源

对于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很多人皆局限在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事实上,绝大多数时至今日还得以保留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并不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人所独创。所以,要谈鄂尔多斯黑慕日的历史渊源,应首先放下各自的民族思维,沿着人类产生、发展的步伐,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综合联系起来研究。

(一)中国传统禄马思想、藏族风马旗与黑幕

“禄”本义为福气、福运,禄马即福马,是以马为载体祈求福祉。早在中国商周时代,就有用活马、活人献祭死亡贵族的习俗。《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一书指出,人殉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其是农业和定居产生之后的产物,祭祀土地神就需要血祭与活埋。东汉班固《新校本汉书》注曰:“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即祭土地神可以得福。因此,禄马思想的起源应与祭祀土地、山河以祈求福祉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为什么会以马作为祈求福祉的载体呢?应源自人对马的崇尚。《后汉书》中记载了相马名士马援的一段话:“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易经》中将马象征为天,即“乾为天”。卜辞中也提到“禄存和天马”运——代表好运,这也是古人用马代表福禄的体现。虽然中华民族崇马从何而起尚不得确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不是从蒙古族开始,也不是从藏族或那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信仰开始。在中国古代,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因而在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以白马为祭马。另《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太阳做马车出行的说法等,都是极好的佐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活人活马的祭祀习俗逐渐被废止,代之以陶、瓷、木、面、纸等质地的人马等,这一习俗的享用对象,也从部落首领、贵族、君主、帝王发展到了民间。到了唐代,中国的禄马观念已经基本固定。王昌龄在《上马当山神》一诗就记载了“放禄马”这一习俗,说明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8世纪前期),放禄马祈求平安和幸福,就已是民间的习俗了。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兴盛,禄马习俗也随之进一步兴盛发展起来,版印出售“纸马”的纸马铺也开始出现,著名的 《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纸马铺。到了清代,民间还流传有骑纸马还魂的思想。

作为一种宗教仪式,风马旗祭祀在我国的藏族、蒙古族、白族和彝族等众多民族中存在。据韩书力《西藏风马旗》中的统计,风马旗祭祀主要流行于我国的西藏、内蒙古、云南、四川等地区,在尼泊尔、克什米尔、锡金、蒙古国等也有这样的习惯。

藏族人称风马旗为“隆达”,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故汉语译作风马。在追述“隆达”的起源时会发现,藏文古籍中记载,藏俗“隆达”的始创者是一位名叫贡则·尺杰加布的人,“贡则”是“孔子”藏语的音译,“尺杰加布”则意为“智慧大王”,是藏族学者赠给孔子的谥号。 孔子做过掌管巫、史、礼、卜等职的官员,其思想又倡导“仁政”。 所以,孔子极有可能在他生活的时代倡导用纸马纸人代替活马活人进行血祭、陪葬等祭祀殡葬习俗。由此可见藏族人风马旗崇拜习俗与中原传统禄马观之渊源。

谢继胜《风马考》考证说:“藏族风马是汉族太极八卦、 阴阳五行等传统思想观念的结合下产生的祭祀仪式。”张丽丽《蒙古族风马旗图像学分析》则认为:“从图像来看,蒙古族风马旗无疑是受到了藏族风马旗的影响。”因此蒙古族风马旗与汉族传统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日本非常盛行绘马许愿祈福习俗,日本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绘马信仰与古代杀马祭祀有关。土居次义在《清水寺的绘马》中讲:“在日本有叫做绘马的东西,其是在木板上画马,是奉献给神的东西。这与一般的绘画不同,它是给神的画。” 日本绘马习俗很可能是受到中国禄马习俗的影响,而这种信仰形式,对于我们解读蒙古族风马旗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苏勒德与黑慕日

苏勒德(长矛),是古代蒙古族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每个男子平时均备有长矛,时刻准备参战。苏勒德也是蒙古军队军威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成吉思汗称大汗后,他大帐入口处一侧插矛头下有四束黑马尾的苏勒德(黑),另一侧插蒙古军旗——九游白旗(白),这一方面表示蒙古军队英勇善战、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也是成吉思汗威严权力的象征。《蒙古秘史》等史籍也记载,战旗苏勒德因其尚武精神的体现而受到蒙古人民的崇敬。蒙古鄂尔多斯部世代守护祭奠成吉思汗的英灵,并供奉着他的遗物,其中就有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苏勒德。久而久之,象征着蒙古军威和成吉思汗英灵的神圣之物——苏勒德,便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门前供奉起来,并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陈育宁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中,对黑慕日之中三叉铁矛的来源有如下考证:“成吉思汗死后,象征着他的英雄业绩的长矛被当作神圣之物供养起来,久而成俗。但作为祭祀的长矛苏鲁锭(苏勒德)已不是原来战時扁平矛头的形状,而由于后来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改为藏式的三叉戟的形状。”

(三)萨满教与黑慕日

据13世纪欧洲教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出使蒙古记》,陈育宁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一文中考证:黑慕日是“古代蒙古原始宗教萨满教祭祀仪式的演进”,是用于萨满教一种祛鬼避邪仪式的装饰。其装饰形式与鄂尔多斯祭台(黑慕日)的装饰十分相似,都是两根插立的长矛中间用一根毛绳相连;只不过萨满教祭祀时毛绳上系的粗麻布条被换成了五彩小旗,更加美化了。

因此,可以确定古代丧葬净化仪式的装饰是鄂尔多斯蒙古祭台(黑慕日)装饰的雏形。

四、鄂尔多斯蒙古人与黑慕日

鄂尔多斯著名学者旺楚格在《浅谈鄂尔多斯黑慕日》一文中阐述:北元时期,蒙古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祭祀圣物,聚集在黄河河套即宝日陶亥时,形成了以信仰成吉思汗为主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圣主的卫士。在家门口竖立的黑慕日,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习俗逐渐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殿的鄂尔多斯蒙古部的标志性祭祀圣物。”

每当新的一天开始时,鄂尔多斯蒙古人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黑慕日。这一习俗已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心灵的寄托、崇高的信仰。正如美国民俗学家弗郎兹·博厄斯所说:“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使得人们的意识从平庸淡漠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升华。”正是因为蒙古民族对于自然、英雄、祖先的崇敬,对于那些带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的认同,当这种意识延伸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时,它才由个人行为整合为一种集体行为,上升为一种民族意识,拓展成一种民族文化。因此,旺楚格先生高度评价鄂尔多斯黑慕日:“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文化特点,成为苏勒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人精神的象征、吉祥福禄和兴旺腾飞的象征”。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黑慕日的三叉铁矛是由苏勒德演变而来,风马旗应是受中原“禄马”思想影响的基础上融合了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将三叉铁矛、风马旗和神台结合在一起,则是受佛教、定居生活形态等影响,在近代甚至当代形成的产物。鄂尔多斯黑慕日是汇集了蒙、藏、汉等多源文化于一身的载体,是原始的自然崇拜、传统的英雄崇拜及藏传佛教崇拜等多种形式的集中体现与传承形式。更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和谐包容思想的形象体现。

[参考文献]

[1]旺楚格. 浅谈鄂尔多斯“黑慕日”[J]. 鄂尔多斯文化,2012,(4).

[2]鄂·苏日台.蒙古族美术史[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7.

[3]张丽丽. 蒙古族风马旗图像学分析[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白歌乐. 话说蒙古族“风马”俗起源[J]. 西部资源,2009,01:43-44.

[5]徐英. 蒙古族“禄马风旗”与藏族“风马旗”图案及文化内涵的异同[J]. 民族艺术,2007,(2).

[6]陈育宁,汤晓芳.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J]. 民族研究,1989,(6).

[7]魏冬,益西群培.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J]. 西藏研究,2009,(1).

[8]郭雨桥,额博. 禄马风旗[J]. 民间文化,2002,(1).

[9]曹纳木,郭永明. 禄马略考[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1).

[10]张应斌. 中国文人的起源历程[J]. 中国文学研究,2000,(3).

[11] 谭佳. 论析《春秋》的巫史性质及其文学影响[J]. 文学遗产,2008,(2).

[12]汤晓芳. 鄂尔多斯祭台的装饰——与曹那木先生商榷[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6).

[13]赤新. 蒙古族饰物中的藏文化因素[D].内蒙古大学,2010.

[14]李翔. 五彩风马旗·风中的祈祷——浅析藏族风马旗的文化内涵[J]. 魅力中国,2010,(12).

[15]王伟. 与神灵沟通的艺术——西藏风马旗与佛教渊源的初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鄂尔多斯
地理盲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鄂尔多斯长8储层的影响
鄂尔多斯方言概况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