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锴
(唐山一中 河北 唐山 063000)
小议汉武帝选用官吏不拘一格
——以丞相情况为视角重点
李承锴
(唐山一中 河北 唐山 063000)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汉武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吏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是皇帝吏治的突出表现。
从汉初到文景时代60余年的时间共有12任丞相,此时期丞相一职全部由功臣或功臣后代充任,他人无法染指,直到汉武帝时期,这种传统开始被打破。汉武帝即位后,直面大汉帝国的内政外交,进行了一些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官员选用方面,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在其任用的13任丞相中,除了功臣子弟,外戚、行伍、宗室、低级官吏都加入丞相的行列。白衣丞相公孙弘的例子尤为明显。 《汉书·公孙弘传》记载:“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 《春秋》杂说”。可以看出:公孙弘出身贫寒,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年轻时有过犯罪免职的记录,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人到中年才发奋于学。这些条件的限定,公孙弘似乎没有当上丞相的可能。但是公孙弘却偏偏遇上了汉武帝,正如武帝所言:“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汉武帝的吏治体系下,公孙弘一年由博士升迁至左内史,后来又出任武帝时期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13任丞相中非常受器重,其中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汉武帝器重公孙弘博学多艺的才能和他杰出的管理能力。正是由于汉武帝汲汲用人、不拘一格的大力提拔,公孙弘实现了由布衣到丞相的飞跃。
按照西汉前期惯例,官员在出任丞相之前先是有列侯的爵位,汉武帝打破了这种以列侯为丞相的惯例,13任丞相中有6人非列侯而为丞相,接近一半。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开国功臣多已没世,其后裔很多违法乱纪,被削去爵位有关,但更主要是与汉武帝选人用人有关。汉武帝求才心切,知人善用,对真正具备治国理政才能的人,无论有无爵位,一旦看准,便敢于破格予以重用。戾太子遭受江充巫盅之祸谗害而死,群臣震恐,噤若寒蝉,而小小郎官田千秋冒死上书为太子诉冤,武帝深受感动,知其有治国安民之才,便擢用为大鸿胪,数月后任丞相,封富民侯。
汉武帝执政54年,先后任用13名丞相,平均每一名丞相任期大约4年。可见,汉武帝时期丞相的任期比较短暂。以才能、忠诚来作为取舍官吏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是汉武帝时期吏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固然会导致部分官吏才能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发挥而被抛弃,有人才浪费之弊,但更重要的则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整顿吏治。出使西域十三年不辱使命的张骞,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骁勇善战、才气无双的李广,三年不窥园、矢志向学的董仲舒等等,这些在汉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以自己的人生实践诠释着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