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振江
军工巡礼
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格局
——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古镇口样本
■ 褚振江
2017年元旦前夕,在国防大学与青岛市联合举办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上,作为18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任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介绍了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引发与会领导和专家的热切关注。
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强军之策,又是兴国之举,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座“连心桥”、一条“共振带”,是大有可为的“大战略”“大事业”。
2017年元旦前夕,在国防大学与青岛市联合举办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上,作为18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任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介绍了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引发与会领导和专家的热切关注。
“要知道,几年前,西海岸新区的古镇口还只是一片海边渔村的聚集区,咫尺之遥的军港神秘而隔绝。如今,这里吸引了120个高端项目进驻,打造了一张闪亮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新名片。”作为曾担任海军某工程指挥部政委、军港码头的建设者,黄毅亲历了古镇口军民融合从起步到快速前行的整个进程。
8年前,古镇口启动航母战略母港建设,仅仅一个月,6个村庄1429户人家全部搬迁,创造了国防工程动迁的“古镇口速度”,被誉为现代双拥的“升级版”。
8年后,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了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四大中心”,打造成为全国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陆海统筹特色海军城,创造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古镇口模式”。
“古镇口的军民融合探索实践,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启动了。”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12年,首艘航母靠泊古镇口,一家名为盛客隆的本地企业就将蔬菜送上了官兵餐桌。依托盛客隆这样的企业,古镇口组建了青岛市首家军民融合食品保障协会。
“如今,我们每天要供应涉军蔬菜20多吨,还配建了近2000亩的绿色军供蔬菜基地,保证官兵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还同高校一起研发舰艇远航食品保鲜技术,绿叶类蔬菜保鲜期突破45天。”公司董事长姜科勤说。
在古镇口,有国内首家军政校企和科研院所合作的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平台,数百家航母保障单位赫然在列。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刘春罡告诉记者:“为航母维修保障的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平台建成之前,维保人员只能自己找酒店住,而这个11000多平米的平台,可以为维保人员提供从吃住行到安全保密的全方位服务。”
记者了解到,同样在古镇口,有国内首个高校主导的军民融合型海军新装备保障人才培训联盟,依托高等院校定向开展军队人才培训,累计承训军队新装备保障人才5000余人次,为部队节约成本80%以上。
随着保障层次的提升,古镇口创新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探索资源要素的军地共享。这里有军地联合投资的国内首条以“三沙”命名的进港道路,实现了平战结合;全省首家军民融合医院也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为36.4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500张,将率先探索医疗设施军民共享共用新模式;军地联手申报青连铁路、修改军港专用线规划,全线里程缩短40公里,也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
“军工产业的‘零基础’曾经是古镇口搞军民融合的“短板”,而如今,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却成为古镇口的最大亮点。”黄毅说。
产业之兴源于智力支撑。中科院青岛科教园、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等8所涉军涉海高校先后落户古镇口,5个院士工作站和16个国内顶尖国防创新团队入驻,一座以军民融合为特色、10万人规模的开放式大学城快速崛起。
以智力为支撑,古镇口聚焦科技前沿和新装备技术保障需求,搭建起六大创新孵化平台,众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于市场。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有70家企业入园,三体超高速船等多项成果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青岛轻型动力研究所研制了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航空发动机。
“军转民”“民参军”也驶入了快车道:引进建设民参军项目25个、军转民项目20个、军民共用类项目45个。
以全自动船体表面清洗机器人项目为例,该项目实现了蛙人下海清洗到全自动机器人清洗的跨越,提效80%以上,这一民船应用项目如今也被“搬”上了海军舰艇;某军工企业研制的舰艇舱室材料,既供应航母建造,又上了民船,还出口到德国。目前,舱室环境工程、海洋新材料等一批军民两用成果实现落地转化,订单合同额达亿元。
12月9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军工企业座谈会。国防大学、军委装备发展部、海军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等单位代表参加座谈,共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不到一个小时,由某央企一家研究所与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共建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由某研究院与示范区合作的航天科技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等4个军民融合项目,集中签约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
“项目总投资百亿元,涉及电子信息、智慧城市等产业领域,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再助力。”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他们将发挥优势,先行先试,探索走好军地“共商”、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五共”模式,努力创造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经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本届论坛上,与会代表还就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创新展开深入研讨,认为当前我国军民融合进入快车道、提速期,呈现出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强劲态势,要披坚执锐,奋力把军民融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此期间,“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青岛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未来将采取军地协同、优势互补的方式,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推进沿海地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及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思路与途径等。
“古镇口的发展成就给了我很大震撼,很多涉海涉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已经落地,这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建设的军民融合示范区里也是为数不多的。”三年来,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中心主任毕智勇多次来到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见证了古镇口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一座新城的过程。
毕智勇称,比如哈工程的海洋、水下等产品已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示范区真正做到了从规划到项目的落地。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其实是军队、军工和地方的三方合作,规划到位、定位清晰,显现出了独到特质。
对于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未来的发展,毕智勇建议:首先,古镇口作为青岛申报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如何发挥这一平台的核心作用,真正实现军与民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做大做强,需要持续发力。其次,古镇口取得了哪些经验,建立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需要总结提升,从而发挥示范作用。第三,古镇口吸引了众多高校落户,这对人才聚集、产业升级、科技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应该长期坚持。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永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定位精准,突出了海洋特色和军队保障。再就是潜力巨大,主要是建立了比较顺畅的体制机制,比如建立军地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等,谁来管、谁来融的问题已经破题,很多企业、产业已经落地,发展势头很好,先行先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下一步,古镇口应该围绕“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两个重点,注重科技创新,尤其是海洋的科技创新。同时挖掘军队社会化保障方面的潜力。
作为在此次论坛期间签约落户古镇口的项目方之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副所长王平说,“选择古镇口投资设立项目,首先是企业自身研发发展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古镇口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拥军文化的传承,以及宽广包容的胸怀。”对于示范区发展,他建议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提升品牌价值。
在论坛上作专题报告的古镇口军港综合保障基地政委孙成杰认为,在当前军民融合破解障碍的攻坚期和全面深化的拓展期,此次论坛搭建起了研讨交流的阵地、项目落地的平台。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军民融合上质量、上台阶、上水平,加速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