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辉
高三是一场舞,戴着镣铐的生命之舞。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一段时间,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流金韶华中,舞出生命最美轨迹的同时,高三生活也归于平淡,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抹灭了高三学子的诸多学习激情,然而,丧失了学习积极性的学习都是消极的学习,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高三英语的学习同样需要“激情”。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导思想,笔者设计了下面这堂室外英语课。
二、课例呈现
课前准备:事先通知学生各自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并准备好2分钟左右的礼物介绍。
Step1: 课堂在室外展开,学生围成一圈,轮流介绍自己的礼物,尽量让自己的礼物赢得他人的青睐。
Step2: 学生在圈里自由走动,教师喊英文数字五,五位学生抱在一起,随机把学生分成6组。
Step3: 游戏环节
游戏一:你说我猜
队伍中一名学生猜,其余五名学生必须用英语描述这个单词或词组。
【设计意图】高三词汇复习是学生的难点也是重点,本游戏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感受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要活学活用,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使用已有词汇和掌握新接触的词汇。
游戏二:你问我答
通过抢答的方式回答教师提出的外国文化常识。
【设计意图】高三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外国文化的学习。本游戏环节的设置旨在了解学生已知的外国文化常识,并丰富已知内容。
游戏三:拔河
【设计意图】高三英语学习,是一段艰苦的旅程,毅力和同学之间的鼓励是陪伴这一旅程最好的礼物。本游戏环节的设置旨在建立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不屈不饶的品质。
Step4: 颁奖
根据游戏环节每个组所取得的分数,颁发课前学生准备的奖品并鼓励学生向自己的团队致感谢词。
三、课后启示
这堂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堂真正的室外英语课,而更多的是一堂室外运动课。然而,正是这一堂课让我感触颇深。我将我的感触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打破常规,寓教于乐。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绝大多数都属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在高三,学生埋头于各类模拟卷,教师更多的是“一言堂”,这样的英语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习毫无“兴趣”、“快乐”可言。
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个体的生命为出发点,应与活生生的人与事打交道,重视情感、体验与领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平时我们往往强调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很重要,反复默写背诵,忽视了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词汇。学生很痛苦,老师也烦恼,最重要的是效果甚微。经过这一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就我自身而言,就是我突破了自我,打破了常规,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2.回归本真,快乐育人。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三教育,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的个性都被压抑在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每天沿着父母或老师为他们指引的道路前行。与此同时,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每天做着相同的作业,寻找相同的答案,慢慢地被周围人同化。但是,反观整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呼唤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通过这堂课,学生自己充分展现了自己,课堂最多的是学生的欢声笑语,这难道不应该是教育的本真——在快乐中学习吗?
这堂课快下课的时候,班上一位女生小声地和另一位学生说,今天真快乐,以后要是经常有这样的课就好了!课不在于多少,有一节触碰学生心灵的课,已然够学生回味高中这一段痛并快乐的生活了。
3.提升自我,合格育人。当一个好教师不容易,当个能“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做家长信任、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更是不容易。面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句话,为师者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呀!作为高三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及时转变思想,填鸭式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促进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高三平淡乏味的生活中,不时给学生的生活加一味调味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一起呼唤高三英语课堂“激情”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查静.做一只快乐的兔子——一节五年制高职英语室外课的教学反思[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