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解析

2017-03-31 04:23刘月娜
牡丹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语境媒介受众

刘月娜

20世纪末期,国内掀起了文学阅读浪潮,经过十年短暂的发展后,进入衰弱模式。国内对媒介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媒介文化,在新媒介广泛蔓延的过程中,文学阅读受到波及已在所难免,并且会对文学的产生与研究造成一定影响。游离或者恪守文学阅读的现状,都再一次地证明了媒介文化语境中存在着媒介文化冲突的事实。

基于传统电视发展起来的数字电视和可移动电视等新兴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均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介,其具有大众化、互动性和快速性等优势。在新媒体文化语境中,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重新构建了人类的感知结构。新媒介的盛行给文学阅读制造了怎样的影响效果,以及人类的认知结构是如何被重塑的,都成为热议的话题。本文将“新媒介冲击”和“文学阅读式微”作为探究对象,探究不同类型的媒介文化是影响人身心塑造的形式。

一、概述文学阅读从兴盛到衰弱的演变进程

无论从哪一维度分析,1980年都被视为全面读书热的时期,大量作品的问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类读书的热情,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销售量极大,《十月》《收获》和《人民文学》的发行量惊人,分别是60万、100万和150万份。1990年以后,电子媒介资源日益丰富,“电子媒介场”的文化空间得以构建,人类逐步从相同背景的阅读活动中退出。在21世纪,国民阅读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网络阅读方式位居首位,杂志和广播的接触率明显下降,“文化快餐”被大力推崇,纸质版的文学名著不再受到重视。

二、探究新媒介对文学阅读产生影响的众多形式

与纸质报纸、纸质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较,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拥有着庞大的信息量和受众群体等众多优势。在新媒体快捷性传播功能的协助下,新媒介语境中的文学阅读彰显了文艺“大众化”特色。文艺大众化曾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梦想,五四启蒙运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均掀起过文艺大众化的热潮。而实际上,文艺大众化的程度与媒介的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尤其是在经济知识一体化的时代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将更多的文学作品展示给大众,为“文学阅读式微”这一文学阅读模式的启动与应用注入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媒介语境中的文学阅读愈来愈向图像阅读领域靠拢

在纸质阅读时代,读者主要借助文字以获得信息。过去的纸质书大多由文字构成,而少有插图。而在新媒介时代,由于电子构图、排版、印刷等便利条件的应用,使得图文出版演变成一种潮流。现在的很多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来观看,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并且在新媒介時代,影视剧的观看已不再受空间因素的制约,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电脑与手机进行观看。甚至随着无线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大,观众可以随时联网在线观看或者是下载影视剧,这更证明了“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像今天的图像拥有着如此超凡的实力冲击人们的生活”这一论点。图像阅读可以被视为新形势下文学阅读的重要方式,其直接影响着作者和读者对文学内涵理解的程度。

图像阅读方式克服了文学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复杂性,削弱了其中的严肃性和谨慎性。其与单纯的文字阅读相比,直观性更为强烈。如读者阅读文字版的《红楼梦》时,不同的读者对林黛玉的形象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读者观看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后,其在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勾勒时会情不自禁的以饰演林黛玉的演员形象为基点。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新媒介语境中图像阅读方式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消融了文学的魅力,不利于读者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新媒介语境中的文学阅读表现出浏览式阅读的特点

新媒介以快速传播的优势为受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在快节奏的时代中为受众者带来了无形的阅读压力,使得阅读速度无法跟上信息资讯更新的速度,无法详细阅读每一条信息成为必然,推动了快速浏览方式衍生的进程,成为“标题党”出现的内驱动力。

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时代中产出的新型文学形式,该类文学写作难度相对较低,使具有不同层次的文学爱好者都踊跃地参与到与网站签约的环节中,为成为专业网络写手不懈努力。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有高达200万人的网络写手,受众人数高达2.27亿,每年作品产出数量不下7万部。有“码神”之称的“唐家三少”更是坚持每天上传8 000~10 000字,每年写作字数不低于280万字,最多的一年高达400万字。

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网络文学,采用浏览式的阅读形式,只是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作品人物的外形勾画及情节发展等方面,而不能将作品创作的本质挖掘出来,阻碍了文学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新媒介语境中,构建浏览式的阅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文学作品自身向肤浅化区域靠拢的脚步,拉低了读者的文学欣赏层次与文化情趣。因此,在新媒介语境中,对文学阅读方式进行多维度地反思是极为必要的,将会成为保持文学内涵的要素之一。

(三)新媒介时代的文学阅读具有“被迫”式阅读的特点

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以低成本、快捷性、受众高的优势受到了当事人与广大商家的青睐,也随之衍生为宣传的有效利器。部分当事人与商家以夸大的口吻、扭曲的手段对其作品进行宣传,以获得更大的商机。这种阅读方式不利于受众做出正确、客观性的判别,带有“迫使”性地被带入点击量高的区域中。

在新媒介语境中,读者在阅读作品前,通常会搜集与本作品相关的信息。现阶段,文学期刊和出版社通常会将图书书讯上传至网站,并附加许多出自著名评论家的评论,将这些评论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展示,在读者大量转发的局势中,提升社会影响力。例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已被各大网站大力宣传,责任编辑与那些看过书稿的评论者都对该作品予以好评,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网等网络书店,借用预售的方式吸引采购者。在评价信息的辅助下,《第七天》获得了大批量的读者,首印就已达到了70万册。但在新媒介语境中,宣传策略在某种意义上干扰了读者对作品的点评,甚至扰乱了读者“读什么样的书”这一意念,使读者缺乏明确的对某一作品独立审美判断和价值定位的能力。

三、分析媒介文化语境中的冲突

新媒介可以视为是视觉文化产生的基础,而文学阅读则被视为是印刷文化留下的历史遗产,文学阅读的式微是上述两类文化碰撞的产物。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上网、聊天、发帖、读碟、玩游戏、看电视等方式逐渐演化成新世纪人们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衍生出特质型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快速浏览方式,使得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文学阅读产生了敬畏心理。此外,文学阅读的式微也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式微演进历程,也就是说影像、视觉文化记忆最终会取代文学、印刷文化记忆。

四、结语

有评论者指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是大众娱乐性平台,但并非思想启蒙阵营。因此在上述图像语境、快速浏览式语境以及“迫切”式阅读语境中,读者恪守具有一定深度的阅读形式是提升阅读素养的基础,而创作者保持严谨的创作风格也是优秀作品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文学文化才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本色、熠熠生辉。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语境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