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镜?方得始终

2017-03-31 04:12李秋凝李顺富
牡丹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母亲

李秋凝 李顺富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替,存在于家庭中的伦理观念也在慢慢地改变。本文主要探讨家庭中的妇女及子女的地位变化,反思在传统文化理念下如何达到新的平衡,使“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这类传统理念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下的家庭伦理观念相融合,为构建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提供借鉴和思考。

近几年,有关家庭不和的新闻屡见不鲜,本应该和睦美好的家庭关系却暗流涌动,甚至支离破碎。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有关古代家庭的传统伦理文化知识,反思当代妇女及子女的社会地位,倡议更多的人汲取古人的智慧,并与现代文化融合,以打造更多的幸福家庭和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传统文化观照下女性地位思考

这里讲的女性是指在家庭中居于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妇女。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妇女的地位低下,《礼记·郊特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可见一斑。自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来,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妇女地位大大提升,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美喻。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中许多曾经只有男人可以胜任的职业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这固然是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女性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工作社交上,忽视了家庭以及对子女的教育。众所周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非凡,虽然也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但女性的家庭作用不可忽视。比如古代就有“昔孟母,择邻处”的佳话,孟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迁家庭住址,最后也证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放眼当下,有些事业型的母亲经常带孩子出入社交场所、参加饭局等活动,可能短期不会对孩子造成坏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并不利于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善于模仿,过早地接触社会会变得老成乃至势利,失去孩子应有的本真。古时女性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严于律己的准则,比如陶侃母亲甘受贫困,退鱼劝子为官清廉;唐朝郑果母亲周济穷困亲友,教子自励;秦末王陵母视死如归教子坚持正义;东汉赵苞母以死励子保卫国家……在中国母亲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一直是子女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作者赞成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经济与人格独立。但另一方面,现代女性应保留古代女性传统的美德,做一个温良贤惠的母亲,对子女循循善诱,为家族乃至祖国的未来作出应有贡献。

二、传统文化观照下子女地位思考

(一)现代家庭子女地位分析

先讨论家长与孩子的地位问题。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族以男性为中心,家长就是父系父权的代表,在家庭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记·坊记》上讲:“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记·丧服传》上也谈到,“父,至尊也。”这个至尊的父权,是家族中的主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家长权威主要表现在经济专制、思想专制、严格的尊卑等级、严厉的家规家法等几个方面。然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糟粕——需要现代家庭改进的地方。如今,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与孩子更平等地交流,不仅仅要指正孩子做错的地方,还可以在做家庭决策时询问孩子的看法,锻炼其思辨能力。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塑造人格、品质及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其在社会上立足,成为合格的公民,而非对孩子吆五喝六。作者相信,只需要改进古代家长制,便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教导孩子。

但另一方面,在现在大部分的家庭中,“孩子”的地位是“中心”、是长辈们的“心头肉”、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常把“一切为了孩子”挂在嘴边。子女也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有相当多的孩子脾气大、以自我为中心、倔强。常听妈妈们说道:有了孩子老公也顾不上了、自己也顾不上修饰了......注意力、精力全集中在孩子身上了,孩子就是一切,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坏毛病了”。孩子明白自己的“中心”地位,所以一旦受了点“冷落”就“争风吃醋”,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不利,而且也影响其对上学及跟人接触等社交活动。家庭也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父母决不能因为孩子“少、小、宝”就把他放在不应有的位置上。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如果丧失了集体的特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它在进行教育和幸福方面的意义。”因此,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时时处处让孩子明白,在家庭这个集体中,无论哪一个成员,都有其享受的权利,也有其要尽的义务,不允许只顾自己而无视别人。

(二)培养现代家庭子女观的方法

如何矫正子女的这些缺陷,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孝顺。

笔者认为,这一点在现在很多子女身上都已经缺失了。

传统的中国家庭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家族社会的出发点是血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儒家纲常伦理也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在古代社会,孝是最受重视的家庭伦理。《春秋婚姻礼俗与社会伦理》的写法比较诗意:“孝成了中国进化漫漫长夜中出现的第一道明亮的精神曙光,是古代中国社会向着文明道路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足以看出孝顺的地位之重要。

在《三字经》中,就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像“香九龄,能温席”这样的感人的故事,家中父母长辈也都一直教育我们要孝顺。但效果并不明显,竟然还会出现女孩因为母亲不给自己买“苹果三件套”怒扇母亲耳光、儿子因父母没有把全部的房子分给自己而撕破脸皮等现象,反映了当今很多年轻人不懂“孝”为何物,只知一味索取,不懂回报的现状。由于虚荣心和利益的驱使,导致了年轻人把孝顺抛之脑后,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因为生活中经受一些挫折而自残甚至自杀,殊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懂保护好自己,亦是对父母的尊敬。现在倡导的“为父母洗一次脚”,为家长的付出说声“谢谢”,都是对培养子女孝道的有效方法。

其次,要树立子女独立意识。

对子女最好的保护方式莫过于“物竞天择”。要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就要对他们进行“逆向关怀”。

一是碰该碰的钉子。作为父母,总是习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缺乏应对社会的能力,为孩子大包大揽。但是,假如孩子从小没有体会过挫折与被拒绝的滋味,你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長大后能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对逆境吗?

二是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们总以孩子小、不懂事为借口为他们开脱。但对一些原则性的错误绝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定要让孩子吸取教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三是承受该承受的苦和累。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家长们普遍遵循的理念。但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受苦受累的经历可以磨炼人的性格,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

因此,让子女在“逆向关怀”中成长才能逐渐走向强大,树立独立意识走向成熟和坚强。

三、结语

本文以家庭成员中妇女及子女的地位为着眼点,讨论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如何正确认识妇女和子女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指引下,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构建幸福家庭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河北大学;2.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母亲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